【思考】教育学家杨东平:新一轮“教育产业化”正在摧毁中国孩子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思考】教育学家杨东平:新一轮“教育产业化”正在摧毁中国孩子

发布时间:2020-07-29 00:11:56

演讲:杨东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杨东平

本文根据杨东平老师在12月23日举办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四届年会暨教育创造美好生活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教育创造美好生活”。请问,我们的生活美好吗?自从孩子上了小学以后,这个美好就丧失了。幼儿园的虐童事件,日益炽烈的课外补习热, 大城市激烈的择校竞争……教育正在摧毁童年,摧毁家庭幸福。

这一轮新的“教育产业化”,有几个比较典型的事实。

课外补习正在“绑架”学校教育

课外补习的规模和能量都非常大。目前我国教育培训机构总数约为20万家,中小学辅导的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上课外辅导的学生达1.37亿人次,参与辅导机构的教师有700-850万。

培训机构的基本模式是“提前教育”。这就造成了中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很多学校一年级开学的时候,老师发现只有一两个学生还不会,大多数都已经达到了二年级的水平,这让学校怎么教? 这就是“绑架”。

2012年的PISA测试中,上海取得了世界第一的优异的成绩,但上海同时还得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第一,就是课业负担、学习时间世界第一,而且还是遥遥领先。

具体数值是上海学生每周校内上课时间为28.2小时,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于第9位;每周课外作业时间13.8小时,名列第一。加上校外辅导和私人家教,每周校外学习时间17小时左右,远高于OECD的平均值7.8小时。

这个PISA测试是非常严格的,因此可以澄清关于课外补习有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什么儒教文化圈的东亚国家和地区,都追求考试成绩,望子成龙,改变不了,都一样。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港澳台的课外学习时间约为上海的一半,日本仅为上海的1/3,而他们也都是PISA第一梯队的成员。

把全国人民都带到坑里、最负盛名的奇谈怪论,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却不断地前移,从高中移到了初中、小学和幼升小,现在学龄前儿童的补习已经非常成熟了,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产业。

不久前媒体报道,上海的一个两岁半的男孩,父母给他报了五个培训班,包括主持人培训班,结果发生严重的脱发,到了医院检查,是“斑秃”,因为精神过度紧张。什么叫做“奥托班”?托儿所的奥数班。做这种事情是不是有点“丧尽天良”?

炽热的课外补习热,基本特点是城市大于农村、东中部大于西部、重点学校大于非重点学校,就是参加补习的重点学校学生多于非重点学校学生;还有小学生多于初中生。课外补习在国外称之为“影子教育”,如影随形跟在学校教育后面,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尤其是为后进学生提供课外辅导,就是所谓“补差”的功能。

但是在中国,其功能普遍成为“培优”,越是学习好的人上的补习班越多。有一句话是“不怕班里有学霸,就怕学霸放暑假。”越是在大城市,越是在重点学校,越是在优势阶层,补课的强度越大。所以,课外补习进一步扩大了教育不公平,正在成为一种新的阶层再生产的重要机制。

小升初择校竞争:公退民进

小升初择校近几年出现的情况是除了北京和深圳是以公办学校为主,上海、南京、西安、广州等等大城市择的都是民办学校,就是初中阶段的名校基本是民办学校。

尽管全国宏观统计,初中阶段的民办学校占10%左右,但是在成都,初中民办学校学生的比例达19.8%;上海有的区的这一比例,达到了30%、40%。

义务教育的学校系统正在发生分化,民办教育成为优质教育的代名词,而公办学校成为二流的学校。

一系列的统计说明了这一点。上海2015年中考成绩排名,前十名均为民办(平均分从 570 到 590分),而公办学校中成绩最好的,平均分则在 560 分以下。杭州2015 年的中考成绩统计,500分以上的考生中来自民办学校的超过90%。

公办学校正在逐渐被“边缘化”。义务教育学校系统的两极分化面临的危险,北京大学的王蓉教授称之为“教育的拉丁美洲化”,就是有钱的上优质的私立学校,普通老百姓上平庸的公办学校。这是我们的目标和理想吗?

新一轮“名校办民校”

第一轮“名校办名校”是在90年代末的时候,把一批公办的名校转化为实行民办机制的“转制学校”,公办学校换了一个马甲就可以高收费。当时主要是为了弥补政府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产生了乱收费和制造学校差距之类严重问题,到2005年左右就被叫停了。

目前这一轮新的“教育产业化”,特点之一是名校和房地产市场的深度结合。最具有可视性的现象就是超级中学的扩张。衡水中学在全国各地办了23所学校,基本上都是和房地产或者大企业合作。

为什么今年在衡水中学的平湖分校遭到强烈的抵制?实行提前招生,用高额的资金攫取高分学生和优秀老师,一百万聘一个校长,然后以高升学率来自我循环。用这种方式,几乎所有的公办学校都无法与它竞争,这就是教育界的“野蛮人”。

这一轮“教育产业化”的一大特点是资本市场的介入,无论培训机构还是名校办名校,背后都有资本强大的力量,资本凶猛。

教育培训业的两大巨头,2017年4月,新东方、好未来美股的市值突破 100 亿美元大关。2017年7月,好未来集团市值达到127.4亿美元,2018财年第二季度总净收入增幅66.8%;新东方教育集团K12业务营收在2017财年增长44.2%,已经占到总营收的55%。

新东方一开始办的是面向出国留学的英语补习教育,不是面向中小学生的。俞敏洪自己多次表达过后悔上市,一上市就被资本绑架了,必须要向董事会报告每年的增长率,但是教育是这样做的吗?是要把摊子铺得越来越大、不断榨取学生作为自己的业绩?这些年中国教育机构上市的规模是非常大的。

无论学前、K12、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的举办者都盯着资本市场,盯着新三板,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是上市。办教育成为一个“圈钱”的事业。

解析教育的“剧场效应”

严重的课外补习和择校竞争,自媒体称之为“剧场效应”,就是在剧院看戏,第一排人站起来了,后面的人没办法,结果大家都站起来,所有的人都被“绑架”了。

在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培训机构和家长这几个不同主体中,公办学校认为民办学校考试掐尖、家长非理性择校,培训机构推波助澜。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责任,受罪的是儿童。这个结构图其实缺了一个主体:政府在哪里?要解析“剧场效应”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政府在干什么?

我们知道没有一个剧院会所有人都站着看戏,因为有保安和警察。为什么教育市场如此混乱?讲得好听一点是“政府失灵”,其实,就是政府失职,该管的不管,背后还有很多寻租行为。

请善待我们的学生和孩子,他们的名字叫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 →【思考】教育学家杨东平:新一轮“教育产业化”正在摧毁中国孩子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