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选 美国大选,中国要做最坏准备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中国大选 美国大选,中国要做最坏准备

发布时间:2020-12-13 09:09:49

◎智谷趋势 | 黄汉城、柳展雄

如果我跟你说,有个国家吭哧吭哧奋斗了三十年,但是中低阶层的收入,停止增长甚至比三十年前还低,你会想起谁?

战火纷飞的叙利亚,全球最大工业废墟俄罗斯,还是被计划经济窒息的朝鲜?

不,统统都不是,它是今天最受全球瞩目的国家——美国。

再拿下这个州,拜登就可以胜选了。

此时此刻,拜登的赢面比二十四小时前扩大了很多。所以,美国白宫确实有可能会迎来史上最老的新主人。

假设拜登胜选了,有一点请大家记得:他并不能为美国带来一个新的时代,相反,未来的美国可能会更加的“香港化”。

这或许会导致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被挤压出来的底层,怨气会越来越深,直至枪口对外,再次对准中国爆发。

对全球来说,这是最坏的局面。

千万不要被拜登若入主白宫,中美关系会缓和这样的话误导。

从长期来看,中国崛起所面对的挑战,只会比今天更大,而不是更轻松。

拜登做对了什么?

四年前,作为局外人身份的特朗普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美国政坛,展现出惊人的奇迹。

作为一名最不被看好的总统,川普却成功地搅动全球格局,一步封神,进入了常人无法理解的魔幻领域。

似乎在他身上,没有什么不可能。以至于今天很多中国人的朋友圈里,川建国早已加冕了。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何特朗普今天会被一枚77岁的、说话一点鼓动劲都没有的“瞌睡乔”老同志逼到角落里。

我想,这里头可能是基于以下这两个原因:

第一,美国正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国际上,它退回孤立主义,民主制度处于崩溃边缘,极大损害了美国的形象和威望。在国内,黑人跟白人斗,人跟病毒斗,里根主义让位与民粹主义和福音民族主义。

在社会充满动荡和危机的时候,大家更有投票的意愿。所以,这一次的投票率史无前例的高。

而如今的选民基础是利于民主党的。

两年前,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美国公众中,38%的人自称独立人士,31%的人自称民主党人,26%的人自称共和党人。

投票率越大,民主党的胜算就越大。因为它会越趋近于全社会的选民结构。

据美国媒体预测,这次大选有1.598亿美国人参与了投票,投票人数和投票率创下190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可想而知,这次有更多的底层穷人参与了投票。以前穷人较难请假到现场投票,如今因为疫情,因为邮寄选票方式的出现,这批人被激发了出来。

而他们,恰恰就是民主党的票仓。

第二,特朗普是史上最不像总统的总统。上回希拉里跟局外人特朗普大战,当时很多人觉得希拉里会赢,没有去投票,结果跟英国脱欧一样产生了黑天鹅。

特朗普上台之后反科学主义,退出各种群,美国于二战后花了数十年建立起来的国际政治秩序,特朗普说炸就炸,把罗斯福留下的政治遗产败光了一大半。

拜登虽然也说不上什么好,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为了不让“悲剧”再度发生,上回没有支持民主党的人,这会纷纷出来想要干掉特朗普。

拜登因此捡到了大便宜。

这两天有个段子说,美国大选跟拜登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现在投票的两拨人,一派是支持特朗普的,另一派是反对特朗普的。

对中国的影响

1942年,全球还深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宾夕法尼亚一个爱尔兰裔美国天主教家庭迎来了自己的长子——拜登。

高兴没多久,家里人就发现,年幼的拜登说话结巴。BBC说,“他一直到中学都备受困扰。后来他在镜子前苦练说话,几个月后才终于克服了这一难题。”

后来拜登在雪城大学拿下了法律博士学位,并成功以律师的身份进入政界。1974年,时代杂志将这位新上任的参议员评为“200个未来有所作为的新面孔”。

民主党长期执政利空中国?

很多人说,拜登入住白宫后,中美关系会有一定的缓和。因为拜登现在已经77岁了,干完一届就81岁高龄,基本不可能连任。

作为一个过渡性总统,他的重点应该是把政治分裂、经济低迷的美国掰回正轨,以及重建美国的国际声誉。

不过在我看来,拜登上台带来的利好只是短期的,长期来看利空中国。

我们来看以下两张图片,这是第116届美国国会成员的宣誓照片。一张是民主党人议员,一张是共和党人议员。

美国正在“香港化”

美国正在“香港化”,这不是我的臆想,而是由一个个乡下人的悲歌所演奏出来的现实舞台剧。

过去,美国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男男女女跨越海洋来到美国。在这里,他们有机会实现巨大的阶层跃升。

如今美国梦正在逐步破灭,集中体现在了两点

第一是企业的固化

第二是人的固化

如今的美国人创业难度,远大于上一代人。成立5年内的新公司在所有企业中的占比,从1978年的14.6%下降至2011年的8.3%。在私营公司持有股份的30岁以下人士的比例,从1989年的10.6%下降至2014年的3.6%。

而且财富越来越集中于过去的大公司。《财富》100强企业收入占前500的比例,从1994年的57%增至2013年的63%。全美900多个行业中,各行各业排名前4位领军企业的加权平均份额从26%上升至32%。

格林斯潘说,以前的科技公司创始人,常常梦想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现在,他们能把公司或创意卖给巨头们就心满意足了,完全屈从于既定秩序,而非大胆的革新者。

19世纪的美国人坐上大篷车去开发大西部,展现出了一个充满了流动性的社会。如今他们发现,想要成为纽约人就必须花掉全美平均工资的八成。那些大城市的房价和租金,越来越成为年轻人流动和创业的阻碍。

除了企业,人的阶层流动也越来越难。

过去,美利坚是一个以工业立国的国家,二战的时候,生产航母军舰如同下饺子,美军靠着无限量爆装备,碾压德国日本。从二战结束,一直到1980年代,世界500强企业里,有70%属于美国的传统大型工业。

自经济全球化的大幕拉开之后,美国经济结构出现了大逆转,跨国公司为了节省成本,把工厂迁移到第三世界。

美国的产业结构越来越像香港,服务业占比极大,制造业极度萎缩。1953年有30%的劳动力人口从事工业活动,到了2015年不到10%。

粗略统计,有600万人从制造业岗位流失,转移到零售、物流等低端生活性服务业。看上去两者好像区别不大,都是体力活,但是工资待遇可是天差地别。

产业工人可以自豪地说“咱们工人有力量”,享受大型企业的福利。服务业则是零工经济,没有养老金和社保,干一天拿一天的工资,吃完上顿不一定有下顿。

所以,全球化对于美国来说其实是分裂的。整体利好美国,但是利益的分配不均。华尔街、跨国公司高管等拿到了最大的蛋糕,底层工人则受损严重。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曾将美国家庭划分为:21%的顶层群体,46%的中层群体,33%的底层群体。结果发现,过去30年顶层群体拥有的实际财富翻了一番,中层群体则停滞不前,而底层群体的实际财富值事实上在下跌, 从11400美元跌至9300美元。

这样的场景你之前敢想象吗?

一个把支配半个地球的苏联拖垮的国家,一个有能力连续打好几场局部战争的国家,一个掌控了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国家,中低层民众竟然过的比以前还惨。

大量工人被全球化挤压出来之后,收入下滑。而他们的后代,会因为父母的阶层滑落,彻底进入了一个内卷化通道——

由于从小缺乏良好的基础教育,很难考上大学。就算考上了,庞大的学贷也会造成高比例的退学。

截至2016年,美国的助学贷款总计超过1.3万亿美元,1/8的毕业生需要偿还的学贷超过5万美元。奥巴马是直到当选总统之前4年(2004年)才还清学生贷款。

回想美国二战后的黄金时代,那时数以百万计高中毕业生,没有接受大学教育就有稳定工作,收入足以住上城市郊区有后院的房子,供一两辆车,过上大多数其他国家中等收入群体梦寐以求的生活,持续25年之久。

但如今收入与学历越来越成为正比。贫寒子弟出人头地的机会在减少,普通年轻人逐渐对美国梦丧失希望。

正如《乡下人的悲歌》一书所言,大多数的美国白人蓝领仍旧摆脱不了世袭的贫穷与困顿,仿佛是一条与生俱来的枷锁,牢牢套在他们的脖子。

如果说美国放水养鱼,那些宝贵的储蓄能够转化为资本投资和生产力的提升,兴许能够帮助新一轮产业革命更早到来,这对于美国乃至中国来说都是福音。

首先,它创造出新的大量高薪岗位,刺激经济大力增长,让底层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可以解决人的固化。

其次,技术革命能打破旧经济的巨头壁垒,让抓住机遇的新公司迅速成长,从而解决企业的固化。

在这种蓬勃向上的环境中,美国国内自然会淡化全球化受害者的“定位”,对于中国的“怨气”也就能够慢慢淡去。

可惜啊,白宫未来可能是民主党的天下,而长期执政属性,会让美国丧失两党轮流执政所带来的修复功能。

未来美国的内卷化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你不能让这些再就业失败的人,凭空蒸发消失掉。他们及其后代的生活变化,仍会对美国政治造成极大的影响。

当怨气越来越大的时候,外部的“敌人”就会显得更加“可恶”,从而枪口对外,这正是值得中国提防的地方。

当然,中国是个有着坚强领导力的大国。我们有足够的底气,有十四亿人的庞大市场,只要成功构建起内循环为主的大格局,自然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附录:

如果拜登上台,对于中国地缘政治的影响,也需要观察拜登团队成员的对华态度。

萨曼莎·鲍尔,前常驻驻联合国代表:主张在疫情问题上对中国进行调查追责。

杰克·苏利文,拜登高级政策顾问:美国应少关注怎么让中国减速,多关注怎么让自己跑得更快。

安东尼·布林肯,前美国副国务卿:拜登政府多多少少会比特朗普政府更积极地参与南中国海的领土争端。

伊利•拉特纳,新美国安全中心研究主任:美国亚洲战略的指导方针,应该是既不寻求孤立和削弱中国,也不试图使中国变得更好。

欢迎分享转载 →中国大选 美国大选,中国要做最坏准备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