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影响及对策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科技革命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影响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0-12-24 19:51:58

新科技革命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牢牢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机遇之窗”,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加快消除阻碍“创造性破坏”的制度性障碍,着力增加创新要素,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前瞻性布局信息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促进生产要素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已经准备就绪,大多数国家都启动了振兴制造业的战略或计划。对于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来说,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将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基本趋势

通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以往的科技革命催生了新的产业,改造了传统产业,塑造了产业格局,推动了产业革命的爆发。新科技革命和发展中的产业转型也不例外。

新科技革命的可能突破领域

科技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先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是人类好奇心和科技发展惯性的内在动力,也是与经济和安全密切相关的社会需求和投资因素。未来,科技的发展将更加以人为本。促进和确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将成为科技创新的基本理念。绿色、健康、智能将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关键方向,或者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

新工业革命的主要发展趋势

新工业革命是新科技革命的结果。一方面,孕育发展的新工业革命的爆发将基于多种技术的交叉融合,无论是来自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进化趋势,还是来自人类共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虽然爆发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但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到工业革命的时间越来越短。从目前最有可能催生新工业革命的重大科技领域来看,没有具有广泛关联性和全局性、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科技突破和发明应用,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此外,孕育发展的新工业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技术路径、产品形式和产业模式,推动产业生态和经济格局的重大而深刻的调整。与以往的工业革命相比,制度要求会更加严格,更容易发生在制度条件较好的国家和地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质上是新的生产要素取代旧的生产要素、新的生产方式取代旧的生产方式、新的动能取代旧的动能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在实践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将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势头提供机遇。考虑到中国发展的基础,也有一系列的挑战。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将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服务形式,促进传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转变,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与发展。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业的产品R&D、设计和制造流程,将推动中国传统制造业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互联网支持的智能个性化定制生产转型,极大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空;新能源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行业,将直接降低传统行业的能耗水平。另一方面,促进制造业服务的整合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完全嵌入制造业和服务业,将打破中国传统的封闭制造流程和服务业格局,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产业链中的融合。随着产业高度融合,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现代产业体系加速重构。

孕育新的经济增长势头

新技术及其广泛应用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直接增加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而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将创造新的业务部门和新的主导产业,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突破性应用,将改造传统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方式,提升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取代低技能劳动和简单的重复劳动,缓解劳动力短缺,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它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新技术的突破。,将催生关联性强、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特别是依托中国深度多样、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必将发展成为中国产业重要的新增长点。

制造新的结构性矛盾

破坏性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将促进全球价值链的分解、整合和创新,对中国的比较优势、要素供给和制度供给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会削弱传统的比较优势,难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破坏性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打破原有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模式,推动全球从产业链分工向产业网络分工的转变。劳动力等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和传统加工制造环节的重要性将降低,创新要素和R&D及设计活动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将增强。但中国创新优势的培育在中长期内将面临更大的国内外压力。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生产要素供求结构失衡。由于我国人才结构和前瞻性教育体系缺乏适应性,劳动者可能难以满足信息人才、数字人才和智能人才的需求,可能出现结构性失业。在新技术产业革命中,对传统钢筋混凝土材料资本的需求减少,而对数据、知识等无形资本的需求加速,或者会出现资本供需结构性失衡。此外,还可能凸显系统的供需结构矛盾。新技术产业革命将摧毁旧的生产力和旧的生产关系,并将加剧现有传统教育、科技、就业、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与新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原来针对发达国家的体制改革路线不再适用。新技术产业革命的突破性技术变革特征也将加剧中国传统产业政策与新技术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对策和建议

牢牢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开启的“机遇之窗”,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碍“创造性破坏”的制度性障碍,着力增加创新要素积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前瞻性布局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效率,促进要素积累和整合

完善创新生态系统,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为重点,加快建立产学研创新链和产业链,构建多方创新创业网络,布局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一是修复创新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逐步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围绕行业需求整合现有创新载体和资源,搭建新的创新平台,开展行业前沿和竞争共性关键技术、先进制造基础工艺的研发和产业化,弥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之间创新链的缺失。二是构建创新网络,提高创新系统的开放协同性。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改革,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创新主体的充分互动,促进各组织间创新资源的有效流动,形成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和多种形式的创新社区。此外,加强重大前沿领域的战略布局,夯实创新发展基础。政府牵头,联合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开展协同创新,推动战略技术和产品的突破,并向各个行业和领域推广。我们将继续在智能制造、关键新材料、关键生物技术等新科技产业的重大突破技术领域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突破性技术,创造一批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

促进人力资本培养,提高劳动支持能力

着力提升人力资本积累,重点培养信息人才、数字人才、智能人才等。突出“高精度、捷径”导向,加快人才开发体制和政策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体系优势。第一,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前瞻性把握新技术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协调发展,培养适合一线实践领域的技术人才。二是加强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改革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结构,促进科教融合,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引导和促进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联系。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人才工程、重大科技任务和重点研究项目,着力发现、培养和聚集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实践企业家。第三,着力完善人才激励体系。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加强无形资产保护,增强中国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软实力。

加快信息设施建设,提高资金支持能力

以提高资本积累为重点,不断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加快信息设施建设,加强资本市场对信息数据投资和政府公共设施投资的支持。第一,不断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把握新型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对PE/VC等金融服务的需求,建立多元化科技融资体系,完善科技金融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加快完善资本市场。第二,努力弥补信息基础设施的不足。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大数据、云计算、超宽带、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对相应领域的主要基础设施进行适当的前瞻性布局,以增强中国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硬实力。

引导高端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支撑能力

围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高端产业国际竞争力。第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顺应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大规模应用的趋势,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优势,加快制定财税、信贷政策和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推动新一代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业发展,引导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推动制造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创新,推动社会化服务与制造无缝对接。第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顺应制造业服务新趋势,加快现代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如R&D与设计、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与软件服务等,形成现代服务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制度支撑能力

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相关配套体制改革、加强新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着力提升我国适应、参与和引领新科技产业革命的体制支撑能力。一是推进支撑体系改革,优化新科技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度创新是各种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加快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着力破除阻碍技术创新和要素流动的制度和制度障碍。二是推动产业政策转型,优化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产业技术政策从“追赶型”向“运行引领型”转变,产业结构政策从“选择性产业政策”向“功能性、包容性产业政策”转变,产业布局政策从“注重国内区际布局和转移”向“更加注重产业全球化布局”转变,产业组织政策从“注重大企业发展”向“大中小企业一体化发展”转变。同时,加快建设适应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的管理体系或部门协调机制。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分享转载 →科技革命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影响及对策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