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道冠古今"与"德配天地"牌坊出处原来在这儿

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文庙“道冠古今"与"德配天地"牌坊出处原来在这儿

发布时间:2020-07-26 13:06:47

精彩内容

道冠古今 德配天地

当你进入学巷走到文庙前,就会发现文庙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二柱一楼单檐式木牌坊。两座牌坊匾额题字分别为“道冠古今”与“德配天地”,盛赞孔子的学说、思想与品德。

牌坊是与殿堂、屋宇相配套的一种装饰性建筑物。一般为门式,横跨在通道之上,行人通过时可以感受到宏伟的气势,引发出崇敬、仰慕的联想。牌坊上悬挂(或镶嵌)有牌匾,故又称为牌楼。它的功用有三点:一是壮大庙宇、殿堂的气势;二是彰显某人的功德(文庙门侧的牌坊就属此类);三是街巷的名称标志。

文庙东西两个牌匾从“道”与“德”两个方面高度概括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深刻内涵和孔子的崇高品德及在历史上的地位。

“道”与“德”原属两个概念。孔子在《论浯·述而》里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明确告诉学生应该把理想人格和社会图景的台斗目标定在“道”上,而把自己的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据守在“德”上。现代所讲的“道德”,即指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亦称人伦道德。

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是春秋时代伦理思想的突出代表,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孔子继承了以“周礼”为核心的旧的传统,又总结了以创立了一个以“仁”为主,“仁”体系。“仁”为代表的新的思潮,“礼”结合的仁学伦理思想。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孔子又把“仁”规定为“爱人”。今天我们以此教育子女也不失为好的训条。

儒家倡导“修身”。其目的还是为了“治民”和“治国”。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怎样才可以从政?孔子回答: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何谓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他的意思是说:要给人民恩惠,役使百姓要适度使其不怨恨,不贪恋财色,不骄傲,威严庄重却不凶猛。这样的德行可与天地匹配,至高无上。这五种美德对我们今天的执政者以德治国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惠民”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到孟子时发展为“民本”思想,儒家核心思想传承至今天的惠农政策,足见其可贵。孔子说: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忠恕”爱人思想弥足珍贵。

“仁”与“礼”的统一是孔子提出的封建社会的伦理模式。“礼”是完成道德规范的保汪。他盛赞西周的礼制,申占“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他说:“鲁一变,至于道。”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与“礼”的统一。

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在春秋时期很难得以实践。当时各国统治者正忙于争战,有谁会采纳你的德政呢?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才使儒家学说开始宏扬起来,历经汉、唐、宋、元、明、清各代,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其各个时期出现了程颢、程颐、朱熹等不少儒学大师。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兴起,把《四书》、《五经》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和科考的特定内容,这更使儒家学说居于统治地位而长久不衰,正可谓“道冠古今”。

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排斥儒学的事件,但它始终未被其它学说代替,始终居于首位,即“冠”于古今。究其原冈,除了统治者的提倡维护外,与孔子自身学问之渊博、思想之精深、其学说对后世影响之深远等关系极为密切。时至今日,儒家的德治主张仍被用为国策,儒家的道德教化仍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里,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的精华仍在发挥其作用。不仅我们中国尊崇孔子,世界各地近年来开设了_二百余所“孔子学院”,足见孔子思想之伟大。我们说,孔子不仅“道冠古今”,而且“道传五洲”;不仅“德配天地”,而且“德泽四海”。

@韩城古城

欢迎分享转载 →文庙“道冠古今"与"德配天地"牌坊出处原来在这儿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