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电话号码

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莫言的电话号码

发布时间:2020-07-18 16:10:13

点“山东教育”免费关注

莫言的电话号码

朱振武

见莫言一次,有多不容易,一般人可想而知!近距离接触,和他聊聊天,更不太可能!见到他,共进晚餐,并获得他亲笔写下的联系方式,这样的场面更是未敢奢望!

不久前的双代会上,我还真是有了这样的荣幸。

看到莫言与格非等名流同桌就餐,身边簇拥着企图签名、合影的人群和索要联系方式的各路记者,我迈过去的脚步还是迟疑了一下。莫言在埋头吃饭,或只顾埋头吃饭,或在假装埋头吃饭,事实上也的确是在埋头吃饭。

假如他谁都搭理,谁的要求都满足,那他绝对无暇吃饭,绝对没空睡觉,肯定没工夫去厕所,更别提搞创作,做点他自己想做的事了!莫言红到什么程度,谁都知道!他早已红到没有多少自由的程度,这点可能大家并没替他想过!不是凭借超人的智慧和忍术,他肯定早就被融化了,早就没了自己,早就投笔从“荣”了!

其实我知道自己也是不想让莫言得到片刻安宁的芸芸众生之一。我端着一杯红茶,脚步不再迟疑,快步走到莫言桌边,自信地坐在他身旁。他身边那把椅子不知何故一直空着。

“莫言老师,还记得我吗?”

“面熟。”

机智的应答!莫言仍旧低着头吃着搛到盘子里的几样吃食。虽然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但对话,或者说是我的主聊,还是开始了。

“上次作代会上,在首都宾馆您的房间跟您聊过一次。”我接着说。

“噢,五年了!”莫言放下筷子,抬头望了我一眼,好像在回忆。

那是2011年11月24号的晚上。我敲了莫言房间的门。排队想见他的人不少,我显然是插了队。聊了半个多钟头,临别的时候,我说,如果中国有哪个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相信这个人肯定是莫言。我当时的主要理由,一是莫言的作品总是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套路或模式,那么多部长篇小说,每篇叙事手法都不同。二是莫言作品的外译都是目标语翻译家兼汉学家完成的。莫言当时只是说了“借我吉言”一类的客气话。一年后,果然如我所料,莫言获得诺奖。当然,他的获奖,和我的预料关系并不大。随后莫言有多忙,有多难以一见,他的联系方式多么难以搞到,就可想而知了。

这次终于又见到他,我不会放过机会。

“莫言老师,2014年在沈阳举办的‘首届中国当代文学翻译高峰论坛’,群英荟萃,国内外来了不少人,独缺您嘛!”我啜饮着端在手上的红茶,紧着说。

“我原计划去的,临时有事没去成,但给会议题了字。”莫言的记忆很好。的确,会议的大幅标语用的就是莫言题的字。“但《东吴学术》上面刊登了大家的发言,我都看过,也拜读了你的发言。”莫言接着说。

有门!我那次会上的发言整理成文字后有一万几千字,主要是讲中国文学外译中存在的认识误区,而主要以莫言作品的英译为例,对有些人持有的葛浩文随意增、改、删莫言作品的说法给予回击,或者说从几个方面都给葛浩文平了反。看来莫言读过我的发言,而且印象较深。而那次发言的主旨实际上是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就是莫言,而不像有些人说的“与其说是莫言获奖,不如说是葛浩文获了奖”,因为葛浩文是非常重视莫言作品的原貌的,大多数地方做到了字、句、段、语气、节奏、意蕴、意象的多方忠实。

我当时这么说并不是讨好莫言,只是想澄清一个事实。莫言还清楚地记得我上次说过的话和我那次会上的发言,这下我可以顺理成章地接着说了。

“莫言老师,您获得诺奖,‘坊间’说主要是三个原因。”

“哦,听说过一点。愿闻其详。”

我这回可以多说几句了。我说,“坊间”说的第一个原因是体制内写作,说莫言的作品主要是歌功颂德之作;第二个原因是主要靠学习西方的写作;第三个原因是葛浩文的翻译。我说这三个原因其实都不成立,并逐一进行说明。这个机会不能放过。

说莫言作品是体制内写作,我觉得有些可笑,这样说的人基本上是凭空想像,肯定没读过莫言的作品,或是基本上没读过他的作品。因为莫言的确是个很有文人情怀的作家,更有担当和道义,他可能是当下对社会问题乃至黑暗面的描写和揭露最深刻的作家之一,他只是没有再向雷池迈过去那半步而已。

说他主要是学习西方,这点问题也很大。说莫言的作品主要是学习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欧美现代主义意识流小说,这话最多是部分正确。我相信莫言是看过这些小说的,但他最多也就是在个别的地方有所借鉴有所吸纳而已。比如,“东北高密乡”受到了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影响;《蛙》在形式上受到了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的启发。但真正仔细研读,我们会发现,莫言的作品更多的还是来自于中国本土文学文化特别其乡土文学文化,比如他的小说有的明显有山东快书的叙事节奏,而其叙事语言显然是得益于鲜活的山东方言。我还强调,莫言向比他大三百多岁的同乡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中国文学经典学习的东西,远超过其向欧美的前辈和同行们学习的东西。他的作品植根于家乡土壤和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社会现实,讲的是纯粹的中国故事,当然同时也很好地做到了转益多师、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不断创新,这是其作品走向世界的深层原因。

我说莫言好,对他的光彩不会有什么增加;我说莫言孬,对他的名声也不会有任何减损。因此莫言知道,我说的是实在话。他一直饶有兴趣地听着。

我有些慷慨激昂起来,接着发表自己的演说。说莫言获得诺奖的第三个原因是葛浩文的英译的人,其实是没有看过或没有认真看过葛浩文的英译。真正研读葛浩文的翻译的人都会佩服葛浩文译笔之高,都会感叹于其对原文的忠实和负责。当然,莫言作品有很多语种的译本,英译当时也只是十几种之一而已。其实,作为翻译家,谁都不可能随意增、改、删,而这么简单的道理其实并不为多数人所知晓或明白。我对莫言作品的英译做过大量的比对,得出的结论也是这样。这一点莫言是清楚的。

那么,人家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呢?我转向围成好几圈的大家,认真地解释着。其实这主要是源于葛浩文给莫言的那封信。翻译《丰乳肥臀》时,葛浩文由于不得已要调整、删除和改动一些地方,便给莫言写了那封信。莫言很大度,说你怎么翻译都行。莫言的话当然不能代表葛浩文真的就随便翻译了。那封信,其实,正说明,葛浩文作为一个严谨的翻译家,由于非常重视原文,尊重作者,于是稍加增、改、删,都要征求原作者的意见。那么我这么强调是要说明什么道理呢?我要说明的是,葛浩文的翻译越是忠实原文,就越说明是莫言获奖;汉学家们的翻译越是忠实原文,越说明是中国文学获了奖。正是葛浩文等汉学家们的“信”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有文化自信和创作自觉的莫言等中国作家,使他们的作品比较原汁原味地走向英语世界乃至世界各地。近年,莫言、阎连科、王安忆、贾平凹、曹文轩等中国作家获得了一个个国际大奖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是,我还强调道,文学走出去,译什么和怎么译要同时考量才行,而绝不是一味地仰人鼻息,绝不是一味地唯人马首是瞻。没有创新、没有自己、步人后尘、机械模仿西人外人的作品推出去也不会有什么市场。

我语速有些快,话有些长,但从莫言的表情看,他显然是听进去了。

这时,格非老师起身向我讨要名片,我从一叠钱中找到仅存的一张名片双手递了过去。

“真有钱!”莫言看着我手里的那叠钱,调侃着我。

没有名片给莫言了。我便掏出笔,在饭店提供的一页十六开纸的上端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手机号码,恭敬地呈给莫言。莫言欠身接过去,把纸铺到饭桌上,仔细地折叠好,整齐地撕成两半,把写有我的名字和电话号码的那一半夹在自己的文件包里,然后要过我手中的笔,飞快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手机号码,对折后递给我。我赶忙双手捧过来,放进我的文件夹。

莫言的电话,终于到手了!我心想。

我的一席话一结束,莫言的饭也刚好吃好。他站起身,对我拱了拱手,又对众人点了点头,和格非一起消逝在饭厅的拐角处。

莫言:孩子的优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深度好文)

作者 | 莫言

作者 | 莫言

年少时我曾跟着母亲去捡麦穗,结果母亲却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多年后,我与母亲再次与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过去报仇,却被母亲劝住,母亲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我的家风。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你的长辈,你的亲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我想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觉得有好的家风,确实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莫言和他的爸爸妈妈

优秀的父母要用心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

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好成绩不止靠老师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适应。应试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莫言,男,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凭借小说《蛙》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欢迎分享转载 →莫言的电话号码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