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首页 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高校通首页 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发布时间:2020-12-23 13:01:57

▲钱理群,北京大学高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大学教育与就业

2007年有两个新闻故事让我毛骨悚然。先说第一个。这是暑假后新学年开始时的一次签到。据说大一报到,就有学校领导约见学生家长,提出要从现在开始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好像我们北大有专门的机构,指导学生根据找工作的需要设计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让这些学生提前和招聘单位的人事部门见面做公关。这真的让我很惊讶。以前觉得应试教育以外的教育不能进中学教育。现在我看到了一个新的危机:大学生被要求根据就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就业无关的教育可以不进入大学教育吗?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夏天我在一个高校的全国通识教育培训班上,在大学里谈到了鲁迅。讲完后,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让我介绍一下鲁迅在大学里的演讲是如何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的。我惊呆了,不知所措,但我的心很冷。我并没有责怪这位年轻老师的意思,因为他上课的时候别人也问过他同样的问题:你的课和就业有关系吗?如果有,我就听。如果没关系,我就不来了。这很可怕。当时蔡元培先生警告说,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课程。我觉得北大不够。不过北大也有这个趋势。今天,整个教育都以考试和就业为中心,这是一个可怕的现实。

这就涉及到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就业与大学教育的关系。我跟80后大学生说过很多次,我很同情你们这一代人。当你在中学遇到应试教育的时候,你终于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可能就没有工作了。这在过去从来没有发生过,都集中在你身上。1956年中学毕业,参加高考。那一年,大学生比中学毕业生多。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参加考试的问题。早几年,我觉得蔡恒平当时大概毕业后没有就业问题。你碰巧遇到了,两者你都遇到了。这是这一代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就业问题给我国大学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正是这种严峻的现实,使得理论上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论点需要澄清。这里我就大学教育与就业的关系谈四点看法。

首先,我认为大学就业难,这确实暴露出大学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新要求,导致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大学应该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这是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我们需要具体分析大学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因。在我看来,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精神素质。很多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有很多批评。我认为我们大学生应该听听这样的批评。他们主要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一是独立性差,二是缺乏团队精神,不善于与人合作,知识面太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心理素质问题。这种精神素质问题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和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大学教育应该补充这门课。中学的应试教育造成了你的问题,这些弱点应该在大学里得到弥补,不仅让你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技能、有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现代公民。如果不重视这一点,按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你们中的很多人很可能会成为中学的考试机,大学的就业机,从而度过自己的青春,更不要说影响人生的长远发展,更不要说在个人生活方面太委屈自己了。

第三,我们应该对就业有长远的看法。我们常说,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社会,是信息社会。它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有固定职业的人很少,因为随着社会科技知识的发展,不断有一些新专业、新课题、新职业出现。这使得每个人都有必要不断改变自己的职业和社会角色,这是现代知识和信息社会的一大特征。这和我们那个时代不一样,那个时代我们被分配到哪里,我们从来不动,我们一辈子都在干。不是现在,是在不断变化。你可以问问这几位师兄蔡恒平,北大毕业后换了多少职业。他们目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是来自北大,而是北大培养了他的基本观念和能力,使他们能够不断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不断变化的需求。也就是说,未来的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对人才都有自己的要求。简单来说,它需要两种能力:一方面,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这是一种新的人才观。如果只关注某个职业,某个领域的训练,过早的进行过于狭隘的训练,将无法适应未来的竞争。未来社会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是创新和适应能力的竞争。所以,只从就业的角度,也要为自己设计一个全面的发展规划。在我看来,除了我刚才提到的一些精神问题和成为现代公民,大学至少应该具备三种能力。一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中外文,以及使用文献和工具书的能力。二是研究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和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能力。第三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想象力。有了这三种能力,你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很强,你就可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工作和社会角色。这才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如果你放弃了这一点,一味地追求目前的市场需求,把自己的视野、知识、能力培养做得很狭隘,那么即使你得到了暂时的效果,你也有可能找到工作,但你迟早会在长期的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在此提醒各位,应试教育已经让你们吃够了苦头。在应试教育下,你的学历和素质已经很狭隘了。如果你在大学里浪费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后只关注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对自己长远发展的培养,那么你就是短视的,你要对生活怀恨在心。第四个方面,当然不能否认具体的技能培训,但我认为只要是岗前培训,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理念。具体培训可以通过培训班解决,不在大学。我不反对在大学里适当开设这类课程,但我认为大学的主要发展是现代公民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否则,把我们的大学变成一个视野狭隘的职业培训班,可能会再次耽误大家,可能会耽误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这是我去年第一个感到难过的消息。

大学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第二个消息也让我大吃一惊。据说大一没入学的时候,家长和学生一起忙,想尽一切办法,找各种关系以求照顾。据说很多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开始打听大学英语课,是某老师教的?哪个给的分数高?团委和学生会哪个更有前途?你判断奖学金是不是只看成绩还要看在学生会表现好?还没进学校就开始打听消息。据说有一个新来的学生还没有正式报到,已经明确接触了学校的主要领导、团委书记、班主任。这真的让我目瞪口呆。公关思维和关系思维已经渗透到大一新生中,不能不引起警惕。

因为背后还有更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和我们北大有关系。人们常说,北大是全国尖子生的中心。北大要培养尖子生和精英生。我一般不反对精英,但个人比较关注非精英和普通学生。就像鲁迅说的,可能有天才,但没有土就没有天才;而且,“天才大多是有天赋的;似乎每个人都能做到这种培养天才的独特土壤。但是在北大这样的学校,培养精英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是,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精英,或者我们每个同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顶尖人才?这个问题更重要,也许更严重。

现在我正好很担心这些尖子生——当然不是全部——但是相当一部分尖子生,包括北大的尖子生,让我感到担心。在我看来,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创造的精神,这也是我在北大中文系最后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们应该有自我承诺,对自己职业的承诺,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人类的承诺。这是我理解和期待的精英。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尤其是实用主义、唯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在培养一群我总结的“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就是自己的利益成为自己言行的唯一绝对直接驱动力,为别人做事都是一种投资。“精致”是什么意思?他们智商高,学历高,做什么都是合理合法,无懈可击。他们出奇的老练、老练和成熟,刻意做出忠诚的姿态,懂得合作和表演,懂得利用制度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

坦白说,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学生,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可以概括为一种文学模式。以下是我的文学总结,并不是特指某个人。比如,有一天我去上课,看到一个学生坐在前排。他点点头,礼貌地对我笑了笑,然后我开始讲课。老师讲课的时候,对教学效果有一些期待,讲学生会有什么反应,等等。所以我很快就注意到这个学生总能及时回应,点头微笑等等,也就是说他听懂了我的课,我很开心,所以我注意到了这个学生。下课后,他迫不及待地跑过来对我说:“钱老师,今天的课真好!”我对这样的话很警惕。我也遇到很多人夸我的课,但我总有些疑惑。他是否真的懂,只是一句夸奖。然而这个学生不一样。他说我好话,说话有逻辑,说话中肯,说明他什么都懂。自然,他可以放心,他不再警惕了。而且说实话,老师说的话学生都懂。多幸福啊!所以我对这个学生印象很好。一次,两次,三次,我对他的好感与日俱增。第四次,他来了:“钱老师,我想去美国留学,请给我写封推荐信。”你觉得我该怎么办?同意愉快!然而,写完之后,那个学生就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过。于是我明白了,他先前的点头微笑等等。,都是投资!这就是鲁迅所说的“精神资本家”。投资完了,拿到了推荐信,然后说了声“再见”,因为你对他没用。这是绝对的利己主义。他所有的行动都是基于兴趣,精心设计的,但他智商高,水平高。他做的一切都是合理合法的。我可以批评他吗?我能发脾气吗?我发脾气,看起来很小气。为什么一个学生不能向你求助?这个学生有这个水平。但是,我确实觉得被骗了,我很痛苦。这是北大今天培养出来的尖子生的一部分。问题是这样的一个学生,这样的一个“人才”,我们的系统是欢迎的,因为他能满足系统的需求,而且他效率高,聪明,太可怕了。那些只会吹牛拍马的笨手笨脚的人,其实并不需要体制吧?系统需要的就是这种微妙的高层利己主义。这样的人被我们培养成接班人。我觉得这是我最担心的最大问题。我无意责备他们。这不是这些学生的问题,而是我们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虚无主义教育的结果。这是我们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不好结果,有很多弊端。它是一种“罂粟花”,美丽而有毒,不能不引起警惕。

我今天这么说,是希望在座的所有同学都从中吸取教训,认真思考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想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才。不要只注重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而忽视了人格的塑造。这样绝对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问题关键在于缺乏信仰,缺乏大爱心,缺乏超越自利的责任感和承诺,必须把自己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和目标。这些人自以为很聪明,其实只是“聪明不聪明”。个人认为,他们其实是把自己放在了“名字缰绳”里,这是对自己的庸俗化。这样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伤害就比愚蠢的人大得多。我们的大学教育,北大的教育,培养这样的“拔尖人才”不仅是失职,它会给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带来不可预料的危害,从根本上说,这是犯罪。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此毫无警惕性,我们的评价和人才选拔机制恰恰是最容易选出这样一种“毒罂粟花”作为接班人的。在我看来,这构成了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重大危机,尤其是像北京大学这样的重点大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引起重视。我个人退休后,冷眼看着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北大教育。这个问题我最担心,但一直没有机会提出来。因此,我要感谢今天的研讨会,让我能够表达我长期压抑的焦虑。

欢迎分享转载 →高校通首页 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