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十姐妹 【浙江往事】嵊县农村走出越剧十姐妹

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越剧十姐妹 【浙江往事】嵊县农村走出越剧十姐妹

发布时间:2020-12-24 17:25:29

【摘要】1946年7月29日,越剧十姐妹在上海同台演出,轰动全城。

1947年上海“越剧十姐妹”合影。前排左起:、傅全祥、袁雪芬、朱水照、、吴;后排左起:张桂凤、肖丹贵、徐玉兰、尹桂芳。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戏剧,被称为第二国剧,也被称为“最受欢迎的地方戏剧”。有人认为它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戏曲”。也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起源和发展:

越剧起源于嵊县农村,早期被称为“小歌班”或“德都班”,后来又被称为“越剧”,最后改为“越剧”,沿用至今。

清朝道光年间,一些半农半艺的说唱歌手,分别用玄奘调和道光情唱了一些劝世的歌曲,然后创作了一首结合了盛县地方口音的“四两调”来谱写和演唱地方新闻传说,称为“圣书”。

19世纪末,来自嵊县的艺术家开始在杭州、临安和余杭活动。声书艺人逐渐吸收了湖州、杭州等地的说唱艺术,使声书的曲调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表演形式也从沿门唱法发展到厅堂茶馆唱法,被称为“落地唱书”。很快就从“在地板上唱歌”发展到“走在舞台上”,也就是在说唱的时候,加入表情、动作甚至来回走动,根据人物在剧情中的地位,用不同的声音说唱,分别是生的、纯的、终的、丑的。声书已经开始从曲艺过渡到舞台剧。

1906年,声书艺人开始登台表演戏曲,这成为声书曲艺向戏曲转化的开端。由于他们的表演影响很大,很受群众欢迎,这表明嵊县各乡的艺术家纷纷效仿,组织剧团,在各农村地区的寺庙、土台和打谷场上以传统戏剧的形式表演。人们称之为“小曲班”。1907年,嵊县小宋班多达13个,不仅覆盖了嵊县的城乡,还发展到绍兴、新昌、余姚、上虞、诸暨、东阳、宁波、金华等地。1910年,小曲班进入杭州演出。

小曲班以优美的歌声,机智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吸引了各地众多的观众。不经意间,逐渐发展成为浙江省最大的剧种——越剧,在国内也占有重要地位。

1946年7月29日,一群越剧界的著名演员在上海聚会。为了反对旧戏班制度,兴建剧院和学校,发展越剧,他们签订了联合慈善演出合同,在同一舞台上演出,在上海引起了轰动。签约的尹桂芳、袁雪芬、、傅全祥、徐玉兰、肖丹贵、朱水照、、、吴等后来被称为“越剧十姐”。

毛泽东和范瑞娟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名称来源:

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德都班》在《申报》广告中首次被称为“越剧”,这也是他第一次被称为“越剧”。自1938年以来,大多数剧团都被称为“越剧”。然而,各种戏曲报纸的标题仍然不统一,记者和撰稿人经常使用自己的标题。

1939年,《大公报》记者范迪民也是姚水娟“殷悦舞台”的导演。受李白《词》的启发,绍兴也被认为是越王勾践打败吴的复兴基地,越剧发源地嵊县也是邵氏家族之一。也是被越剧名星姚水娟的“我只想唱得更响,唱得更高,唱得更远”这句话打动,从此,各大报纸上的“女性文艺剧”广告纷纷更名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统一称为“越剧”。

嵊州古戏台

乌龙事件:

由于越剧和绍兴文戏在越剧早期都是作为名称使用的,所以说越剧之所以叫越剧,是因为当时没有越剧的名称,但越剧其实并不是越剧。然而,由于误传,“越剧”一词出现在越剧名称的翻译中。但从形式上来说,“越剧”的译名应该是“越剧”,在越剧的专业书籍和官方文献中被广泛使用,也为报刊媒体所接受和使用,而当日被曲解的“越剧”则成为历史。

欢迎分享转载 →越剧十姐妹 【浙江往事】嵊县农村走出越剧十姐妹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