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解剖(图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泌尿系统解剖(图文)

发布时间:2020-07-28 14:50:50

转载自影像园

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

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在新陈代谢中所产生能溶于水的废物(如尿素、尿酸、肌酐)和多余的水和某些无机盐类等。肾是产生尿液的器官,尿液经输尿管输送到膀胱暂时储存,当尿液达到一定量后,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经尿道排出体外,输尿管、膀胱及尿道为排尿管道。肾可调节体内液体的总量、血浆离子成分、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尿的质和量经常随机体内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对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电解质平衡起重要作用。此外,肾还有内分泌功能,能产生和释放肾素、前列腺素等。

若肾功能发生障碍,代谢产物蓄积于体内,改变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则产生相应的病变,严重时可产生尿毒症,甚至危及生命。

第一节 肾

一、肾的形态

肾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新鲜的肾为红褐色,质柔软,表面光滑。肾的大小因人而异,男性一侧肾重120~150g,平均长约10cm,宽约5cm,厚约4cm,一般女性肾略小于男性。肾可分为上、下两端,前、后两面和内、外侧两缘。肾的上、下端都较钝圆;前面较凸,朝向前外侧;后面较扁平,紧帖腹后壁;肾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renal hilum)。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等出入的门户。出入肾门诸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称肾蒂(renal pedicle),肾蒂主要结构的排列关系:自前向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自上而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右侧肾蒂较左侧短,在手术时可造成一定的困难。肾门向肾实质凹陷形成的腔隙称肾窦(renal sinus)。内含肾盂、肾盏、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脂肪组织等结构。

二、肾的位置

肾位于腹膜后方,脊柱两侧,贴靠腹后壁的上部,是腹膜外位器官。肾的长轴向外下倾斜,一般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体下缘,下端平第2腰椎体下缘;右肾由于受肝的影响比左肾低,即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体上缘,下端平第3腰椎体上缘。第12肋分别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和右肾后面的上部。肾门约平第1腰椎体平面,距正中线约5cm。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肾区(脊肋角),肾门在腹后壁的体表投影一般位于此区。在某些肾疾病患者,叩击或触压此区可引起疼痛。两肾上内侧有肾上腺。

肾的位置可随呼吸和体位而上下移动幅度约为2~3cm。肾的位置一般女性低于男性,儿童低于成人,新生儿肾的位置则更低,甚至可达髂嵴附近。

三、肾的被膜

肾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内向外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

1.纤维囊(fibrous capsule) 为紧贴肾表面的薄层致密坚韧的结缔组织膜,内含少量的弹性纤维。正常情况下,纤维囊易与肾实质分离;在病理情况下,则可与肾实质发生粘连,不易剥离。在肾破裂修复或肾部分切除时,需缝合此膜。

2.脂肪囊(adipose capsule) 为包在纤维囊外周的囊状脂肪组织层,又称肾床,在肾的周缘脂肪最厚,并从肾门伸入到肾窦内与其脂肪组织相连。脂肪囊对肾起弹性垫样保护作用,是临床上进行肾囊封闭的部位。

3.肾筋膜(renal fascia) 围绕肾脂肪囊外,肾筋膜分前、后两层,包绕肾和肾上腺。两层在肾上腺上方和肾的外侧缘处互相融合。在肾的下方两层分开,其间有输尿管通过。在肾的内侧,前层在肾和肾血管前面向内侧延伸,至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前面与对侧肾筋膜前层相续,后层与腰大肌筋膜融合。肾筋膜向深面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束,穿过脂肪囊连于纤维囊,对肾起固定作用。

肾的正常位置靠多种因素来维持,除肾的被膜外,肾血管、肾的邻近器官、腹内压以及腹膜等对肾均起固定作用。当肾的固定结构不健全时,则可引起肾下垂或游走肾。

四、肾的构造

在肾的冠状切面上,肾实质分为外部的肾皮质和内部的肾髓质。

1.肾皮质(renal cortex)主要位于肾的浅层,血管丰富,新鲜标本呈红褐色,内有细小的红色点状颗粒,主要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皮质深入肾髓质内的部分称肾柱(renal columns)。

2.肾髓质(renal medulla)位于肾皮质的深部,血管少,色较淡,主要由肾小管组成。髓质内有15~20个肾锥体(renal pyramids)。肾锥体呈圆锥形,锥体底朝向肾皮质并与皮质相连接,从肾锥体底呈辐射状深入皮质的条纹,称髓放线(medullary ray);位于髓放线间的肾皮质,称皮质迷路(cortical labyrinth)。锥体尖端钝圆,呈乳头状突入肾小盏内,称肾乳头(renal papillae)。每个肾乳头顶端有许多乳头孔(papillary),是集合管的开口。肾产生的尿液经乳头孔开口于肾小盏。每个肾小盏接受1~3个肾乳头。

肾窦内有7~8个呈漏斗状的肾小盏(minor renal calices),包绕肾乳头。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major renal calices),每肾有2~3个肾大盏,再汇合成一个前后扁平约呈漏斗状的肾盂(renal pelvis)。肾盂出肾门后,弯形向下,逐渐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第二节、输尿管

输尿管(ureter)是位于腹膜后方、一对细长的肌性管道,起自肾盂下端,终于膀胱,长约25~30cm。通过平滑肌节律性蠕动,可将尿液不断排入膀胱。

输尿管的行程与分段:输尿管根据行程分为腹段、盆段和壁内段等三段。腹段自肾盂下端起始后,沿腰大肌前面下行,达小骨盆入口处,左输尿管跨越左髂总动脉末端前方,右输尿管则跨越右髂外动脉起始部的前方,进入盆腔移行于盆段。盆段沿盆壁血管神经表面形向前下,男性输尿管在与输精管交叉后,从膀胱底外上角向前内斜穿膀胱底;女性输尿管经子宫颈两侧达膀胱底,在距子宫颈外侧约1~2cm处,有子宫动脉横过其前上方。当子宫手术结扎子宫动脉时,注意此关系,不要误伤行输尿管。壁内段为输尿管斜穿膀胱壁的部分,以输尿管口开口于膀胱内面。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压升高,压迫壁内段,使管腔闭合,可阻止尿液由膀胱向输尿管返流。由于输尿管的蠕动尿液仍可不断地进入膀胱。

输尿管全程有三处生理性狭窄:①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②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③壁内段。这些狭窄处是输尿管结石易滞留的部位。

第三节、膀胱

膀胱(urinary bladder)是储存尿液的囊状肌性器官,并借平滑肌收缩将尿液排入尿道。膀胱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壁的厚度均随尿液的充盈程度、年龄、性别不同而异。膀胱的平均容量,一般正常成人为300~500ml,最大容量可达800ml。新生儿膀胱容量约为成人的1/10。老年人由于膀胱肌的紧张力降低,故容积增大。女性膀胱容量较男性为小。

一、膀胱的形态和分部

膀胱空虚时,呈三棱锥体形,可分为尖、底、体、颈四部分。膀胱尖细小,朝向前上方。膀胱底近似三角形,朝向后下方。膀胱尖与膀胱底之间的部位为膀胱体。膀胱的最下部称膀胱颈,以尿道内口与尿道相接。膀胱各部之间无明显界限。膀胱充盈时呈卵圆形。

二、膀胱的位置和毗邻

成人的膀胱位于小骨盆腔的前部。其上面被有腹膜,前方贴近耻骨联合;后方在男性为精囊、输精管壶腹和直肠,在女性为子宫和阴道;膀胱的下方,在男性邻接前列腺,女性邻接尿生殖膈。

膀胱空虚时,膀胱尖不超过耻骨联合上缘。膀胱充盈时,膀胱尖即上升至耻骨联合以上,这时腹前壁折向膀胱的腹膜也随之上移,使膀胱的前下壁直接与腹前壁相贴。此时在耻骨联合上方进行膀胱穿刺或膀胱手术时,可避免损伤腹膜。

新生儿膀胱位置比成人的高,大部分位于腹腔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盆腔的发育而逐渐降入盆腔,至青春期达成人位置。老年人因盆底肌松弛,膀胱位置则更低。

第四节 尿道

尿道(urethra)是膀胱与体外相通的一段管道,男、女性尿道差异很大,男性尿道见男性生殖器。

女性尿道(female urethra)较男性尿道短、宽,且较直,长约5cm,仅有排尿功能。起于膀胱的尿道内口,经阴道前方行向前下,穿过尿生殖膈,以尿道外口开口于阴道前庭。尿道穿尿生殖膈时,周围有尿道阴道括约肌(骨髂肌)环绕,可控制排尿。由于女性尿道短、宽而直,故易引起逆行尿路感染,也可经尿道移除小的结石、异物和赘生物。

版权声明【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欢迎分享转载 →泌尿系统解剖(图文)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