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销 中国民企得赴阿根廷种转基因大豆再转销国内 背后是谁的尴尬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转销 中国民企得赴阿根廷种转基因大豆再转销国内 背后是谁的尴尬

发布时间:2022-01-06 14:49:35

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金后,却迟迟未能看到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前景,中国一家在转基因领域实力强劲的民企不得不选择在阿根廷开发种植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其中的一部分,将漂洋过海销往国内。

根据我们的网站显示,上述企业正在阿根廷申请转基因大豆安全证书,预计2017年底可以拿到,届时转基因大豆可以在阿根廷种植。然后,他们计划在中国申请转基因大豆进口的相关证书。如果进展顺利,预计这种转基因大豆将在2020年左右出现在中国市场。

11月初,在北京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平台、北京大学现代农业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挑战与政策研讨会”上,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科学家张士平给出了上述例子,引起了与会者的笑声。

不过,在这笑声的背后,更多的是科学家的无奈,反映了当前中国转基因发展的尴尬境地。比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转基因作物研发后,却暂时没有办法产出;有些转基因作物已满足产业化发展的条件,但却迟迟难以拿到相关证书进行生产等等。

转基因作物何时能在中国实现产业化?今年8月,中国政府网站发布的《国家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主要产品产业化。虽然,上述规划被业界认为是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先兆。但他们表示,有必要尽快明确适合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比如品种审定的相关工作。

谁从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中得到了好处?

目前,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还没有在业界引起争论。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曾表示,自转基因技术产生以来,为保障转基因产品安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制定了一系列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标准,成为全球公认的评价准则。依照这些评价准则,各国制定了相应的评价规范和标准。从科学研究上讲,众多国际专业机构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已有权威结论,就是通过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都是安全的。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组组长胡瑞发近年来在科学网上收集了9000多篇论文,发现只有32篇论文得出转基因产品不安全的结论。在通读了这32篇论文并对它们进行跟踪之后,他的团队发现这些论文在科学层面上被拒绝了。

公开资料也显示,在过去20多年,全世界28个国家累计种植了300亿亩转基因作物,65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亿人口食用过转基因食品,至今也未发生一例被科学证实的安全问题。

事实上,转基因作物没有发现任何安全问题,大多数人都从中受益。对于一些“逆向”的人来说,他们大多认为推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孟山都等种子公司。根据科学家的统计分析,农民从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受益最大,其次是消费者。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政策研究院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黄季焜院士介绍称,转基因抗虫棉花是中国已产业化推广的农作物之一,而且推广时间已有十多年之久。以转基因抗虫棉花为例,大部分人都能从中受益。受益最多的首先是农民,因为种植转基因棉花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也大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可以使农民免受农药方面的伤害。其次是消费者,因为转基因抗虫棉花的增产等使得成本降低,再加上目前中国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的占比已超过90%,大家只要是平常使用棉质的衣物,基本都是受益者。除了农民和消费者两个最大受益群体外,包括孟山都在内的一些种子公司、农科院也是受益者。

虽然转基因技术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好处,并且一些转基因作物已经获得了相关的安全证书,但目前在我国仍难以推进产业化。

业内人士均表示,不能享受到转基因作物产业带来的好处,这其实也相当于是一种损失。比如,张世平等业内人士称,相对于传统的玉米,抗虫转基因玉米的产量可以提高10%-20%,每亩地可以增产100-200斤。2015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约为5.5亿亩,这也意味着,种植转基因玉米每年可以增产500亿-1000亿斤。按照玉米每斤7毛钱计算,也就意味着每年仅在转基因玉米方面中国就损失了几百亿元。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和品种审定进程亟待加快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一种转基因产品想要商业化推广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安全,此外,每个国家还有各自具体的要求。

在中国,早在2009年就获得安全证书的植酸酶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抗虫水稻尚未商业化。由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证书有效期只有5年,这两个品种在2014年到期后再次申请并获得了相关的安全证书。

农业部科教司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知识产权处副处长张宪法解释称,一个转基因产品首先要拿到安全证书,要经过安委会充分地科学评估,确认对环境安全、食用安全没有不良影响,在这个情况下安委会才会审慎发放安全证书。不过,拿到安全证书仅是推向产业化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在拿到安全证书之后,还要走种子管理的相关程序,主要的农作物要通过品种审定,经营、生产也要拿到相关的经营许可证等等相关条件。

截至目前,转植酸酶基因的玉米和转抗虫水稻均未能完成种子管理的相关程序。原因之一是没有明确的相关品种审批办法。今年农业部颁布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第五十六条显示,转基因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另行制定。

张宪法也称,目前中国对转基因棉花的审定有明确的办法,比如玉米、大豆等其他转基因作物确实还没有具体的办法。不过,其表示,“品种审定不会成为转基因产业化的‘拦路虎’”,如果品种成熟、安全性没问题,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品种审定,包括生产经营许可等等后续工作都会同步开展或陆续开展的。

《张宪法》中提到的一定条件,是指转基因产品能够引入市场并商业化所需要满足的条件。具体来说,第一个是安全,取得安全证书,确保安全没有问题;二是生产急需。过去几年,我国也批准了番茄、辣椒等几个转基因产品的安全证书,但在生产上没有推广,即生产不是急需;三是技术相对成熟;第四种是大众可以接受的。中国有路线图推动这个问题,从非食用到间接消费,最后到消费。第五,不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大的影响,因为中国大米和大米产品之前已经被禁止出口到欧盟。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对本站表示,转基因作物的品种审定几乎只有中国才有这个规定。此前一系列复杂审定等程序是为了限制国外的产品在中国种植设定的坎儿,但现在却束缚住了中国自己产品的发展。原来一些不适合于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条文和国际不接轨,也没有科学基础,都需要重新修订。这其中就包括一些安全评价、品种审定的规定。

哪种转基因产品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商业化的突破口?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晗告诉本网站,目前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应该是转基因抗虫玉米。之前已经获得安全证书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在市场上并不急需,因为农民已经接受了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来获得同样的效果,而且成本也不高,所以这可能是它没有被产业化的原因之一。目前市场上急需转基因抗虫水稻,但考虑到贸易问题,我们可能要看下一步的发展。

黄大昉称,目前在种植面积上,玉米在是中国的第一大作物,产量占全国总量是产量的36%,目前玉米产量的80%用作动物饲料和深加工。随着人们对肉蛋奶的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对饲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经测算到2020年,中国玉米的需求总量会达到2.9亿吨,当前年产量只有2.25亿吨。从长远看,玉米的供给难以满足养殖和深加工业需求的刚性增长。而目前中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玉米已经满足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的五个条件,而且技术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十三五”科技规划也明确指出,要推进抗虫玉米产业化。对此,黄表示,“我认为目前我们还没有等到玉米产业化,但应该尽快产业化。为了推进工业化,我认为是时候提前分析和讨论发展战略了。这不是一般的全转基因,而是玉米到底怎么发展。

此外,在推进转基因产业化上,不仅技术上已经做好了准备,而且很多领先的企业在产品开发方面也已准备好了,这其中不单单是转基因抗虫玉米,还有转基因大豆等。奥瑞金首席技术官梁继红表示,只要政府“绿灯”一开,国内企业储备的新技术就可以引入市场。

欢迎分享转载 →转销 中国民企得赴阿根廷种转基因大豆再转销国内 背后是谁的尴尬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