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 周国平:我欣赏的七种教育观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教育观 周国平:我欣赏的七种教育观

发布时间:2020-12-27 10:23:10

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来自哲学家,直指本质。

七种教育理念

什么是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优秀的头脑对此想了很多,发表了很多评论。我发现,关于教育最切题、最精彩的话,往往来自哲学家。专门的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同时洞察人性的智慧,很容易把自己的话局限于经验或者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肤浅、琐碎、平庸。

现在我列出我最喜欢的教育理念,一共七点。它们确实有谚语的特点:直指事物本质,像甲骨文一样简洁,像常识一样简单。可悲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幻觉中,宁愿相信各种困难复杂的谬误,却忘记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仍然头脑简单的人肯定会觉得,这些谚语对当今教育的缺点是正确的,我们的教育需要回到常识和最基本的真理,即教育就是教育。

第一,教育是成长,成长是目的,除了成长没有别的目的

这个论点是卢梭提出的,后来杜威进一步阐述。“教育就是成长”简洁地揭示了教育的本义,即让每个人的天性和先天能力健康成长,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到容器里。苏格拉底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中固有的能力。当时,智者声称他们可以向灵魂灌输他们没有的知识。苏格拉底笑了,好像他们可以把自己的视力放进盲人的眼睛里。知道了“教育就是成长”这个道理,也就知道了教育应该做什么。比如智育是培养好奇心和理性思维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道德教育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培养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能。

“成长是目的,除了成长没有别的目的”,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即使人们承认“教育就是成长”,他们也必须为成长设定一个外在的目的,比如适应社会,寻求职业,在未来取得成就,就好像没有朝着这样一个目标努力就没有成长的价值一样。如果用功利目标来规范成长,结果必然是压抑成长。其实还是确定“教育就是成长”吗?成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健康的人不是既优秀又快乐吗?即使是功利的尺度——广义而非狭义,这样的人不是更有可能在社会上取得真正的成功吗?从整个社会情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天性优秀的男女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况好得多。

第二,孩子不是还没长大的成年人。童年有其内在价值

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以外在的功利目的来规范教育,忽视成长本身的价值,从而否定童年的内在价值。把孩子当成“未来的存在”,一个还没长大的成年人,在“长大”之前似乎价值不大,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孩子为未来的成年生活做好准备。这种误解由来已久,流传甚广。“长大”这种想法本身就是荒谬的,好像孩子没长大就不是人一样!蒙台梭利首先明确批判了这一思想,并在肯定儿童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还指出,童年生活有其固有的品质和意义,所以不应该把它看成是人生中不成熟的阶段,就让它很快过去吧。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没有哪个阶段只是为另一个阶段做准备。尤其是童年,是身心成长最重要的阶段,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达到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从而为他们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今天的普遍情况是,整个成人世界都把自己的小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使他们在功利的战场上战斗。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在几年后的社会中,童年价值被残酷剥夺的恶果会以一些可怕的方式暴露出来。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不是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教育就是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当然需要适应现实,但这不应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充实自己。孔子还主张学习是“为己之事”,而不是“为人之事”。古往今来,哲学家们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一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面对外部现实时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心的自由,但正是有了这种内心的自由,这种独立的人格,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心灵,才为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教育应该为促进内心自由和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心灵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就要教怎么做!

第四,最重要的教育原则不是珍惜时间,而是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今天很多人都听到了。简直是谬论。但是,卢梭有他自己的道理。如果教育意味着成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应该是为成长提供最好的环境。最好的环境是什么?第一是空闲时间,第二是好老师。在希腊语中,学校这个词的意思是休闲。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和冥想,才能自由发展自己的心智能力。卢梭为自己令人震惊的理论辩护说:“滥用时间比浪费时间更昂贵,教育上错的孩子比没受过教育的孩子离智慧更远。”如今,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害怕孩子浪费时间,强迫他们做无尽的作业,不给他们一点时间玩耍。他们认为这是他们作为父母和老师的职责。卢梭问你:什么是浪费?幸福不算什么吗?整天蹦蹦跳跳跑不也没什么吗?如果满足自然的要求是浪费,那就让他们浪费吧。

在大学阶段,空闲时间更重要。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好老师可以活下去,但是没有空闲时间是活不下去的。毕竟教育都是自学,学习都是自学。在心智能力的成长方面尤其如此。我同意约翰·亨利的观点:对于有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大学里最好既没有老师也没有考试,让他们自由涉猎图书馆。我想和萧伯纳感叹一下:世界各地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美食,学生们却被迫吃着没有营养的枯燥课本。

5.忘记课堂上学到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爱因斯坦的文章里,那是一句他没有指名道姓引用的俏皮话。后来我发现,大概是从怀特海的论述中诞生出来的,大意是:扔掉课本和讲义,忘记为考试背单词的细节,剩下的就有价值了。

知识的细节很容易忘记,一旦需要就很容易在书中找到。所以,专注于记住知识的细节是费力的,也是没有价值的。假设你忘记了课堂上学到的所有东西。如果什么都没剩下,说明你被白教育了。

第六,大学应该是大师聚集的地方,让年轻人在大师的影响下成长

教育的真正意义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智力活动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显然,这些智力素质不能像知识一样传授,培养它们的唯一途径是受到具有这种素质的人的影响——不妨称之为一般意义上的大师。大师在两个地方,一个在图书馆的书架上,一个在大学里,活着的大师聚集的地方。就像怀特海说的,大学存在的原因是要有一群富有想象力的学者去探索知识,让学生能够被自己的智力发展所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活的激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否则大学不一定存在。

如今的大学竞相标榜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并制定了各种硬性指标。其实事情很简单:最难的指标是老师。一所大学有一批心灵高尚、头脑聪明的一流学者,是一流大学。不然学校建筑再大,建筑再宏伟,设备再先进,都是白费劲。

7.教师应该把学生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是罗素对于正确师生关系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的老师的本质品质是爱自己的学生,而爱的可靠标志是有宽广的父母本能,就像父母觉得孩子是目的,学生是目的一样。他强调教师应该爱学生胜过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天的情况,我想补充一点,爱钱爱名利不如爱他们。今天,一些老师以名利为唯一目的,公然将学生视为获取名利的手段。

老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老师的品德。为了让学校里的大多数老师把学生当成目的而不是手段,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教育体系。以学生为手段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拥有太多的权力,掌握着决定学生毕业的权力。因此,我同意爱因斯坦的建议,即教师应该被赋予尽可能少的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学生对他们尊重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性品质。因此,有必要扩大学生的权利,特别是研究学生,在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自由选择教师和课程,并改变他们的职业。

考核老师也要主要看是否受到学生的喜爱,而不是行政部门的青睐。像现在这样,老师有能力花大量科研经费,就有权利多招学生,就有权利让学生自己打工,否则就受气,甚至被剥夺带学生的权利。在这种体制下,学生没有理由不成为一种手段。

欢迎分享转载 →教育观 周国平:我欣赏的七种教育观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