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的英文 海鸥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海鸥的英文 海鸥

发布时间:2020-11-09 15:12:44

202010于长岛至蓬莱的渡船上抓拍

黑尾鸥,是鸻形目鸥科鸥属的鸟类。中型海鸥,身长大概45厘米,翼展大概126至128厘米。分布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也会到阿拉斯加至北美洲东北部分一带漂泊。黑尾鸥长有黄色的脚,鸟喙末端上有红色的斑点,继以黑色环带,腰尾白,冬季头顶及颈背具深色斑。幼鸟多沾褐,脸部色浅,嘴粉红而端黑,尾黑,需要四年才羽翼丰满成长为成鸟。尾黑色。会发出像猫叫的哀怨叫声,所以在日本被称作“海猫”,在韩国则为“猫鸥”。黑尾鸥的主要食物为细小的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海洋生物及其内脏。它们经常跟着船只觅食,也会从其他海鸟偷取食物。每年四月中旬,黑尾鸥会连群结队地筑巢,在六月上旬会生两至三只蛋,孵卵期为二十四天。

中等体型(47厘米)的鸥。两翼长窄,上体深灰,腰白,尾白而具宽大的黑色次端带。冬季头顶及颈背具深色斑。合拢的翼尖上具四个白色斑点。第一冬的鸟多沾褐,脸部色浅,嘴粉红而端黑,尾黑,尾上覆羽白。第二年似成鸟但翼尖褐色,尾上黑色较多。

虹膜:黄色;

 嘴:黄色,嘴尖红色,继以黑色环带;

 脚:绿黄色。

分布范围:日本沿海及中国海域。

分布状况:常见。繁殖于山东及福建沿海。越冬于华南及华东沿海和台湾,于内陆在云南及沿长江有分布。季候鸟于辽宁、河北、山西及云南北部有记录。

黑尾鸥主要栖息于沿海海岸沙滩、悬岩、草地以及邻近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常成群活动。成天在海面上空飞翔或伴随船只觅食。也常群集于沿海渔场活动和觅食。有时也到河口、江河下游和附近水厍与沼泽地带。

黑尾鸥主要在海面上捕食上层鱼类为食,也吃虾、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

黑尾鸥的繁殖期为4~7月。常成小群集群营巢。在好的营巢地,也集成数十对的大群营巢。通常营巢于人迹罕至的海岸悬崖峭壁的岩石平台上,也营巢于海边小岛和海岸附近内陆湖泊和沼泽地中的土丘上。巢呈浅碟状,由枯草构成。巢的大小直径为外径15~25厘米,内径10~13厘米,深1.5~2.2厘米。巢间距最近为0.75米。

最早于4月下旬开始产卵。每窝产卵通常2枚,偶尔多至3枚。卵的颜色为蓝灰色。灰褐色或赭绿色,密被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6~74×39~49毫米,重57~68克。卵的形状为卵圆形或梨形。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5~27天。雏鸟孵出后全身被有灰褐色绒羽,嘴先端具红斑。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食物主要为鱼和昆虫。雌性期主要由亲鸟半消化后再吐出喂养。大约经过30~45天的喂养,幼鸟即能飞翔。

  渔鸥,是鸻形目鸥科渔鸥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内蒙古、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广东等地,繁殖于青海东部青海湖和扎陵湖,内蒙古乌梁素海,迁徙经过四川和新疆。冬季偶见于香港。栖于三角洲沙滩、内地海域及干旱平原湖泊。常在水上休息。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里海。

体大(68厘米)的背灰色鸥。头黑而嘴近黄,上下眼睑白色,看似巨型的红嘴鸥,但嘴厚重且色彩有异。体型与银鸥相同或略大。冬羽头白,眼周具暗斑,头顶有深色纵纹,嘴上红色大部分消失。飞行时翼下全白,仅翼尖有小块黑色并具翼镜。第一冬的鸟头白,头及上背具灰色杂斑,嘴黄而端黑,尾端黑色。

虹膜:褐色;

 嘴:黄色,近端处具黑及红色环带;

 脚:绿黄色。

分布范围:繁殖断断续续从黑海至蒙古部分湖泊;越冬在地中海东部、红海至缅甸沿海及泰国西部。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大型湖泊。繁殖于青海东部的青海湖和扎陵湖及内蒙古西部的乌梁素海。迁徙经过新疆西部、四川、甘肃、云南、西藏及珠江两岸港汊。有少量冬候鸟偶尔见于香港。

渔鸥栖息于海岸、海岛、大的咸水湖。有时也到大的淡水湖和河流。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在天山和蒙古西北部,有时上到海拔2900米,甚至3000米左右的高原湖泊中。

渔鸥主要以鱼为食。也吃鸟卵,雏鸟、蜥蜴、昆虫、甲壳类,以及鱼和其它动物内脏等废弃物。

渔鸥的繁殖期为4~6月。营巢于海岸、湖边和岛屿上。常成群营巢。巢多置于水边悬岩或平地和沙地上。也常常与其它水鸟在一起营巢。巢主要由水生植物、枯草和草根构成,内垫有羽毛。巢间距有时最近还不到20厘米。每窝通常产卵3枚,偶尔少至2枚和多至4枚。卵的颜色为乳白色,赭白色或灰绿色和黄白色,被有灰色和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66~84×46~57毫米。

欢迎分享转载 →海鸥的英文 海鸥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