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学习用典 |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学习用典 |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发布时间:2020-12-25 08:54:0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7日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引用了“物必先腐,虫必先长”这句名言。Xi总书记说:“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维护党的健康,一直是我们党的明确政治立场。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历来关心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虫必先长。近年来,一些国家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了公众不满、社会动荡和政权崩溃,其中腐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必然导致党和国家的灭亡!我们要警惕!"

“物必先腐,虫必生”这句话出自苏轼的政论论文《范增伦》。主要内容是探讨范增在项羽集团的未来。

后人常说,如果范增不离开项羽,世界可能就不一样了,中国历史可能要重写了。可是,范增为什么要离开项羽呢?众所周知的原因是陈平采取了反措施。项羽派使者去见刘邦。按照陈平的安排,刘邦假装误以为他是范增派来的使者,亲自用大鱼大肉迎接他;当我问清楚是项羽派来的使者时,我立刻变了脸色,说我以为是范增的使者,但原来是项羽派来的,然后我下令撤除丰盛的宴席,换成了粗粮,我也不再坐着陪自己走了。使者回去向项羽报告时,项羽当时起了疑心。根据《史记》司马迁的说法,这是项羽厌恶范增的开始。

但苏轼不这么认为。苏轼在《范增论》中指出,项羽对范增的怀疑其实始于他杀了义帝熊心。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生活在秦末的民间羊中。是范增说服了项羽,让熊心做了一个顺从民心的正义皇帝,他才得以迅速崛起。杀死熊心表明项羽和范增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分歧。所谓“物必先腐,虫必生;人必须先怀疑,然后再溜进去。”一个东西先从里面腐烂,然后开始长虫子;人必须先有劣根性,然后诽谤者才能乘虚而入。否则,就算陈平再聪明,又怎么能疏远项羽和范增呢?苏轼的话确实有道理。

这就是“物必先腐,虫必先长”的由来和脉络。从其具体语境来看,是“人必先疑,后入”的伏笔,但其哲理却是深远的。即事物的毁灭是由自身的腐败所酝酿的;与外因相比,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尚书》说“诸天作孽,犹可违。既然作孽,就不能否认。”《论语》说“求他人”,荀子说“从事之始,必有始”。荣辱来时,必如其德。”肉腐生虫,鱼枯生蟑螂。孟子说“人必辱己,然后人必辱己;家会自我毁灭,以后的人也会毁灭。北齐文学家刘炜说:“外患之害轻于秋,人知避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内科疾病的危害比山更重要,但不能避免。

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可以说,中外历史上每一次政权更迭,每一次流血革命背后的根本原因,都是旧政权内部出现了严重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情况呢?

其实无非两点。

首先要在制度上有所防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和黄炎培长谈了一夜。如何打破“历史周期规律”?毛泽东的答案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权,政府才不敢放松;只有大家都起来承担责任,人才不会死。

其次是提高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每个有生命力的人都有活下去的机会。一旦他失去了本质,生命力就会被阻隔、破坏、腐朽,然后昆虫就会生长。人是万物之魂,“德也”。有了美德,人才能充实而辉煌,才能坚强而有活力,从而使生命展现出蓬勃而蓬勃的生命力,以圆满而告终。反之,如果没有德性,那么就没有立足之本,进退之本,做任何事都是叛逆暴力的,那一定是“恶在身,怨念造”;然后“轻忽忘我身,祸从口出”,意思是“人辱己,人辱己”,陷入自我毁灭的道路。鉴于此,古代圣贤特别强调修养,“从皇帝到庶人,一是以修养为基础”。修身在于“养心”,用正义的良心调节人的欲望,在日常生活中真诚地“为仁而顾己”,从而填补人固有的“四端”,达到纯良心的真诚和道德的完美境界,使人的大款坚定、健康、有力,从而杜绝“恶与秽”的腐朽。

欢迎分享转载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学习用典 |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