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地图 【鹰蛇之夏】夏朝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夏朝地图 【鹰蛇之夏】夏朝地图

发布时间:2020-08-10 03:55:51

夏朝地图

The map of Chinese Xia Dynasty

        在文明传播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地名随着人群而迁。一个比较显著例子是韩国地名复制原楚国地名情况,连布局也类似【5】。翻开朝鲜半岛地图,中国的地名几乎遍及其全国,其中有湖北的江陵、襄阳、黄州、利川,湖南的洞庭、长沙,河南的南阳、淮阳,原河南的古地名丹阳等。韩国首都原名汉城又称汉阳,与武汉三镇之一同。与古楚国息息相关的汉江,贯穿了整个韩国东西,其发源地也叫太白山!太白山本是秦岭山脉最高峰,是中国汉水源头。韩国的丹阳和汉城分立汉江上下游,与中国的原丹阳和汉阳分立汉水上下游也一致。韩国的襄阳-江陵-长沙在地图上南北排列的次序与位置大体也与中国的一致。西方扩展殖民地时期也经常有复制原居住地名情况,如美国的新约克镇(纽约)就是复制原英国约克镇。

        中国记载的夏代地名有许多不知位于何处,今天传承下来的夏代地名也基本得不到考古上的证据支持。根据文字识别和中国古籍记载的王表对应一致的二重验证法和科学归纳法,可证明古埃及就是夏朝。那么很显然中国记载的夏朝地名原本是在埃及境内。今天中国境内传承下来的夏朝地名是华夏族迁徙到东亚后的地名复制。与韩国人以“汉江”类比中国汉水为中心而复制原楚国地名类似,华夏族人是以“黄河”类比尼罗河为中心来复制原华夏族在埃及的地名。虽然黄河名字不等于尼罗河,但是河南境内的黄河支流“伊洛河”明显是尼罗河名字复制。又比如“齐”字原是下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纸沙草束的象形,被用来命名黄河入海口地区,实际是存在一种对应。中国记载夏朝多次迁都,那么中国记载的这些夏都是否与古埃及的都城变迁也是一致的呢?答案是肯定的。通过文字识别和记载对应可以准确判断出中国记载的夏朝地名原所在地,从而可以大致描绘出夏朝地图。

1 丘、亳、商丘


        华夏族人极为重视生死问题,重视死后世界,修造陵墓对华夏族国王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而有一些与陵墓有关的字和地名,如丘、陵、虚等。与丘有关的地名如商丘、帝丘、老丘等。金字塔作为古埃及人曾存在的一种墓葬形式,其修建前后有1200年左右时间。古埃及第一座金字塔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金字塔是公元前27世纪第三王朝首位国王左塞尔在萨卡拉(Saqqarah)修建的左塞尔阶梯金字塔,其后第三、第五和第六王朝的几位法老也在此修建金字塔,遂使萨卡拉成为一个古王国时期的墓葬区。

        对比“丘”的甲骨文字形,原意为坟墓的“丘”的甲骨文字形是连在一起的两个金字塔象形。由于萨卡拉墓葬区是古埃及第一个有金字塔的墓葬区,这里可以判断“丘”最初是指位于萨卡拉的墓葬区。

(丘字原型)

        萨卡拉是埃及古都孟菲斯附近的墓葬区,位于开罗以南30公里。孟菲斯(Memphis)是希腊语发音,是古王国时期的埃及都城,原是下埃及的第一个诺姆Aneb-Hetch 的州府所在地,古埃及语意思为“白墙”(The White Walls)。孟菲斯象形文字中符号 表示交叉十字路的村庄或城镇。在西方人给出的古埃及所有城市名字中都有这个符号,在对应汉字时这个符号不构成其对应汉字的组成符号。通过文字识别,可以判断孟菲斯的象形文字中的金字塔、口、角蝮蛇和心脏气管几个符号组合为“亳”字原型。孟菲斯古埃及名叫Ineb Hedj,其发音有“亳”音残留。孟菲斯又叫白城,“亳”与“白”可能存在共同的语音起源源头。 

(亳字原型)

        古希腊时期的祭司曼涅托声称孟菲斯是由一个叫美尼斯的神秘国王所建,考古学家认为美尼斯是第一王朝建立者那尔迈。2016年1月“生活科学”(Live Science)网站的新闻提到在西奈半岛沙漠Wadi Ameyra发现一个铭文是指白墙(The White Walls)即孟菲斯【6】,新的铭文显示孟菲斯甚至在那尔迈出生之前就已存在,铭文提到那尔迈之前的国王埃瑞-荷访问孟菲斯。新闻报道引用专家的话说:孟菲斯是在埃瑞-荷统治时期建立的,甚至在他成为国王之前就已经建成。

        《竹书纪年》记载帝喾始居于亳。传说帝喾迁都于亳,能使得人民免于洪水之患,一旦洪水暴发,人民可以快速转移;政治上便于彻底解决不安分的炎帝系共工氏余部,建都于亳,便于将军队迅速投放到前线战场。下埃及三角洲地形开阔便于泄洪,上游洪水暴发,下游人民有足够时间转移。上埃及阿拜多斯-提尼斯家族的统治政权要面临原居于下埃及家族后裔反叛的可能性。这些理由与帝喾迁都于亳的理由吻合。根据埃及夏朝论研究,帝喾就是被埃及古物学家认为是前王朝时期下埃及的国王双隼鹰(Double Falcon)【3】【4】,埃瑞-荷(Iry-Hor)就是尧帝【2】【3】【4】。帝喾是在挚和尧之前的国王,结合最新考古证据,可以证明中国记载帝喾始都于亳是可信的,对应埃及方面,就是双头鹰(帝喾)建设了孟菲斯,并以此为都城,并命名为亳。根据中国记载,帝喾被认为是商人先祖契的父亲,亳都被认为是商最早的第一个都城。因此孟菲斯附近的萨卡拉墓葬区,翻译成汉语就是商都亳附近的国王之丘,也就是“商丘”。商丘被认为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中国重要古都。燧人氏在这里发明人工取火;炎帝朱襄氏、颛顼、帝喾先后建都于此。”今天的商丘位于中国河南省东南部,靠近黄河下游,与孟菲斯在尼罗河下游靠近尼罗河三角洲位置布局大体相似。但是河南的商丘附近并没有任何丘(金字塔),而孟菲斯却有。商丘本来位于黄河边上,与孟菲斯位于尼罗河边类似,但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今天的黄河已经远离商丘。今天的亳位于安徽西北部,与商丘为邻近城市,这里存在孟菲斯(亳)和萨卡拉(商丘)邻近对应。

2 山、昆吾、仑、昆仑山、陵


        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的墓葬区修在孟菲斯以北的吉萨,与现在的开罗隔河相望。第四王朝开创了修建金字塔的辉煌时代。第四王朝第二位国王胡夫(Khufu)选择在吉萨修建他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它的规模是埃及至今发现的8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在公元519年(北魏熙平元年)永宁寺塔(塔高147米)建成之前,胡夫大金字塔一直是地球上最高的人工建筑物。胡夫的儿子哈夫拉、哈夫拉的儿子孟卡拉在胡夫金字塔旁边修建了哈夫拉金字塔和孟卡拉金字塔,遂形成山一样的吉萨三大金字塔群。

(山字原型)

        实际上最初“山”的字形就是吉萨三大金字塔的象形【2】,而不是自然山体的象形。从有的古陶文和篆文中的“山”字还可以看出连胡夫金字塔的内部结构都有描绘,对自然形状的山不会这样描绘。可见造字者是知晓胡夫金字塔内部结构的,也可旁证胡夫金字塔并不是外星人的创造,而确实为华夏先民而创造。《跨越三千年的因缘》作者根据宫玉海论证埃及金字塔就是中国记载的“众帝之台”,猜想吉萨金字塔群可能就是昆仑山,并指出胡夫的名字象金文的“昆”字,进一步,《因缘》考据中国记载古王号“昆吾”就是胡夫【2】。然而孤证不能证明,一些人说是牵强附会。实际上对文字演变确也需要有领悟能力。

 (昆、吾、仑古埃及原型)

        笔者进一步发现胡夫的两女神名字正是“吾”字原型。胡夫两女神名字有两个符号,下面符号是口,上面一个符号像是有垛堞的城墙 ,西方学者翻译这个符号意思为“在两立柱间翘曲拉伸”(Warp stretched between two uprights),衍生意有“打击”、“坚持”等。这个“垛堞”上有五个女墙,其后来演变形式成为汉字“五”和罗马数字Ⅴ的原型。“武”与“五”存在发音上共同起源,源于类垛堞城墙符号所具有的武力打击含义。

(五字原型)

(胡夫象牙雕像和其墓碑上的荷鲁斯名字)

        胡夫的荷鲁斯形式名字与两女神名字类似,只不过用鹌鹑鸡符号替代了口符号。鹌鹑符号主要用来表音,音标为w或o或u,鹌鹑在古埃及符号系统中作为代词使用时还可表示“我”。汉字“吾”除了有“我”的意思,汉典解释说“吾”古代同“御(yù)”,有抵御的意思,这与胡夫的两女神名字或荷鲁斯名字含义(粉碎敌人)一致,源于表意的类垛堞城墙符号。“五”+“口”就是“吾”,这是由五和口两个象形符号的“文”组合成的形声“字”【4】。

        胡夫的椭圆圈名字由筛子符号、角蝮蛇和两个鹌鹑符号组成,去掉角蝮蛇符号,剩下三个符号可以准确对应“昆”的金文字形。昆吾为华夏族己姓起源,己姓又为董、苏、温、顾等姓起源,实际上董、苏、温、顾正好对应第四王朝胡夫之后几位国王的名字。胡夫的椭圆圈名字中的角蝮蛇本来是个“父”字,他椭圆圈名字应该叫“昆父”,类似于夸父名字。昆吾氏的氏族分离出去后氏族被赐姓为“己”,后裔繁衍发达,现代姓氏中的许多大姓皆源于此。但己姓的古埃及起源原因还未明,也可能是角蝮蛇符号流变成“己”,“昆父”变成“昆己”,类似于“妲己”的名字。胡夫椭圆圈名字中的“昆”和两女神名字“吾”连称就是“昆吾”,昆和吾两字相互印证,可以证明胡夫确实就是昆吾,而不再是“民科狂想”。

        记载世系对比,再用名字进行比对,形成二重交叉验证,可以得到准确的科学定论。从世系记载看,胡夫的父亲斯尼夫鲁名字是“陆终”【11】,胡夫的母亲海特裴莉斯一世名字是“馈”【12】,胡夫三位继任者名字依次对应,雷吉德夫名字是“董”【13】,哈夫拉名字是“苏”【14】,孟卡拉名字是“温”。

(胡夫即昆吾的二重验证:文字比较和世系对比)

        《跨越三千年的因缘》继续猜想“仑”字是一个金字塔和古埃及神庙大门正面画像结合。笔者继续深入考证发现,一般古埃及金字塔下朝东向有葬祭殿,葬祭殿前有一个长长的堤道连接到位于尼罗河边的河岸祭祀庙,这个堤道是中国皇陵神道原型。金字塔、葬祭殿、堤道、河岸祭祀庙,以及附属陪葬金字塔一起构成一组整体建筑群,这组建筑群的造型正是“仑”字原型。“仑”上半部代表金字塔,下半部是河岸祭祀庙正面廊柱造型。在小篆字形的“仑”字中,还可以看到陪葬的小金字塔象形。对祖先的祭祀反映了人的伦理,后来另外造“伦”字。金字塔高大雄伟,中国有句成语来形容为“无与伦比”。因此,“昆仑”就是指昆吾即胡夫的金字塔。同理,哈夫金字塔应该叫“苏仑”,孟卡拉金字塔叫“温仑”。吉萨三大金字塔连成山,即为“昆仑山”。由于昆仑是胡夫的墓葬,“丘”和“虚”原意就是墓葬,因此“昆仑”又叫昆仑之丘或者昆仑之虚。 

(胡夫金字塔和祭祀建筑群3D -- 仑字原型)

        中国古籍对昆仑山有许多描述,这些描述与吉萨金字塔群地理特征吻合。

昆仑附近有人面兽像,在《山海经•大荒西经》描述中描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这些描述与吉萨金字塔周边地理环境和有狮身人面像吻合。吉萨金字塔旁的狮身人面像名字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叫“陆吾”或者“开明兽”。从《山海经》描写看,开明兽是守卫昆仑的神兽,“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这些特征与吉萨三大金字塔东边朝东向的狮身人面像特征吻合。

《山海经•海外南经》则描述昆仑虚地基呈四方形:“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

        古史描述,及远古时代人们的记忆,其实昆仑山不是真正的山,附近乃帝之首都,因为其地是“百神所在”、“太帝之居”、“天皇之所”,是一处相当神圣的圣地,令当时的人非常向往,并认定它就是中国人最早祖先“太帝”的住处。如《淮南子》说昆仑山是:“太帝之居”。《山海经》记载:“海上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下之都。昆仑之区,方八百里……为百神之所在!”《山海经•西次三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这些描述与吉萨附近就是古王国都城孟菲斯吻合。

        “陵”又专指中国帝王的陵墓,对比吉萨金字塔群墓区的平面布局结构,显然就是“陵”字的原型【8】,左边部分是陪葬的三座皇后小金字塔,右上“山”字形代表吉萨三大金字塔,源于“山”字的本意,其他三条神道、葬祭殿、哈夫拉金字塔后的工匠村、胡夫金字塔旁的东西墓葬区在篆文陵中都有表现。“陵”强调是平面布局,故与“园”字又合称为“陵园”。

 (陵字原型)

       昆和吾两字互相验证,昆吾家族世系的验证,昆吾和昆仑山交叉验证,形成确定的多重验证的科学证据链条,明确胡夫就是昆吾,胡夫金字塔就是昆仑。昆仑丘或昆仑虚是特指胡夫金字塔(建筑群),而不是泛指埃及金字塔,更不是指两个不同地方。在现代考证昆吾和昆仑山工作中,笔者只承认宫玉海和罗灵杰两个人的贡献,笔者在此基础上,几年来做了许多深入考证和科学验证工作,并发布于兵策儒剑新浪博客【7】【9】【10】【11】【12】【13】【14】,系统性的详细文字识别和论证已经在笔者著作中完成。

3 虚、帝丘、濮、斟灌之墟、帝芬、圜土


        古王国崩溃后,经历了100多年的第一中间期。来自于底比斯的家族重新统一了埃及,他们以上埃及的底比斯为都城。此后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大部分时间内都以底比斯为都城,帝王和贵族墓葬区选择了在底比斯西岸。这样古王国时期的都城孟菲斯(亳)和附近的三大墓藏区萨卡拉(商丘)、吉萨、阿布西尔都出现衰落。位于下埃及的孟菲斯即《山海经》记载的“帝之下都”,与之对应,上埃及的底比斯可称为“帝之上都”。

        中王国时期的第十一王朝曼特霍特普二世在底比斯对岸的达尔•巴赫里(Deir el-Bahri)修建有别具一格的祭祀庙宇,其顶部上层仍然为金字塔形结构。曼图霍特普二世是在古王国崩溃后重新统一埃及的明王,也一直都被视为一位半神半人的领袖,堪称大禹事业的继承人。他也是中王国的建立者和第一位君主。到新王国时期,墓葬习俗又有了很大改变,自雅赫摩斯一世之后埃及再也没有修建过一座金字塔,新王国时期的帝王选择了把底比斯西岸的金字塔形库尔恩山峰下的山谷作为隐蔽埋葬地,在山体岩石里挖掘墓道和墓室,此即为帝王谷。墓葬习俗的改变,暗示了从吉萨《连山易》到帝王谷《归藏易》的转变,有待深入研究。第十八王朝著名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利用帝国财富开始大规模建筑神庙,她为了表示对曼图霍特普二世的尊敬,选择在达尔•巴赫里的曼特霍特普二世祭祀庙宇旁边建造她那气势恢宏的庙宇。达尔•巴赫里位于帝王谷入口附近,背靠帝王谷金字塔主峰,三面环山。女法老神庙中轴线与对岸卡尔纳克阿蒙神庙的中轴线基本重合,这个中轴线方位角是116½°,是按照天文对齐方式设计的,与冬至那天日出方向一致。 

(达尔•巴赫里,金字塔形库尔恩山峰)

        “丘”是萨卡拉金字塔地貌象形,“陵”是吉萨金字塔墓区的平面结构象形。“丘陵”后来连用转意用来指起伏不大的地形。做与之类比的工作,当查看帝王谷附近地形时,赫然就是“虚”字的象形原型。曼特霍特普二世的祭祀庙宇和哈特谢普苏神庙成为需字下半部分的典型特征。帝王谷的几条山脊线精准匹配需字上半部分。可见“虚”最早就是指新王国时期的帝王谷墓葬区,后来人们另造有土旁“墟”字来代表墓葬,而“虚”字本身多有转意。中国还有句成语叫“虚怀若谷”,这个谷最初可能就是指帝王谷。与“陵”、“仑”字类似,“虚”字并非埃及象形符号或符号组合形成的字,这些描绘地形的字形能否在埃及文物中发现还是未知数。甲骨文中也没有虚字,因为商人在中王国开始之前就已经迁移出埃及,商人没有机会见识中晚期时期的埃及-夏。这个字形成当在第十八王朝或新王国末期,或者已经迁徙到东亚的华夏族人回乡探亲,他站在卡尔纳克神庙上瞭望对岸的帝王谷,描绘下这个惟妙惟肖的“虚”字。 

(虚字原型)

        《竹书纪年》 记载:“斟灌之墟,是为帝丘”。《春秋•僖公三十一年》:“衞迁于帝丘。” 杜预注:“帝丘,今东郡濮阳县,故帝颛顼之虚,故曰帝丘。”(另外一说颛顼之虚在商丘)。依据文字识别,对比底比斯的象形文字,可证就是汉字“濮”字原型。进一步详证表明底比斯就是“濮”。今天的濮阳位于河南省东北部,相对位置在商丘的上游,与底比斯在孟菲斯上游相似。濮阳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2012年2月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帝都”。 

(底比斯和濮字原型)

        确定了底比斯就是濮,根据杜预注,可以判定底比斯对岸的帝王谷墓葬区就是帝丘,后来习惯用帝丘指代夏中晚期的都城,后来的老丘就是指帝丘,可能因为帝丘也含有泛指萨卡拉、吉萨、阿布西尔这些古王国时期的“帝丘”之意,而改老丘名字来特指位于底比斯的帝丘。确定了帝丘就可以确定斟灌之墟就在帝王谷附近。按照一般性推理,《竹书纪年》记载的斟灌之墟必定是帝王谷最为有名的墓葬,或者是指曼图霍特普二世的祭祀庙宇,或者指哈特谢普苏特神庙。但是哈特谢普苏神庙只是相当于古王国时期“仑”造型中的河岸祭祀庙,她的真身墓葬是在神庙背后山崖后另一边的帝王谷内。曼图霍特普二世祭祀庙宇下原来是他的真身埋葬地,堪称为虚,再结合其他证据可以判定曼图霍特普二世的祭祀庙宇就是斟灌之墟。每年底比斯的“美丽山谷节”时,阿蒙雕像坐在圣船上都要巡游底比斯西岸的诸法老神庙,而曼图霍特普二世神庙则成了最后的目的地。

        哈特谢普苏特神庙依山崖谷地,背后紧贴陡峭的山崖,呈阶梯状三层露台,大约有30米高。露台通过长长的斜坡链接。其中第三层与悬崖连为一体。极为宏伟壮丽,被称为“古埃及无与伦比的古迹”。《竹书纪年》记“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圜的本意是环绕。从圜的字形来看,与哈特谢普苏特神庙很相似。圜字圆圈里上面的“四”字形应是第三层露台廊柱的象形,下面似乎是斜坡和露台的象形。

(斟灌之墟和圜土)

        如果能证明哈特谢普苏就是帝芬,那么哈特谢普苏特神庙就是圜土就可得到证明。答案是肯定的,文字识别表明哈特谢普苏特女法老的王位君名正是“芬”字。她的简写和繁写两种形式的君号名字都可以在篆文中找到对应的“芬”字形。

(哈特谢普苏特和芬字原型) 

        推测判断《竹书纪年》记载的帝芬做圜土正是哈特谢普苏特修建她的祭祀神庙,有可能使用了一些犯人参与劳动。《周礼》记载的“以圜土聚罢民”或应解读为“聚集罢民修建圜土”,而不能把圜土解释成为监狱,其后圜土或成了宗庙建筑的指称。

4 夏朝地图


        夏朝时期存在多次迁都,维基百科给出了夏朝首领居地变迁的一个表,这个表是遗漏了埃及早王朝、古王国到中王国时期大段历史的。删除其对中国地名的猜测,通过文字比较识别,可以很好对应古埃及都城地名。居住国王名字也可以对应,可形成两个维度的交叉验证。通过象形文字识别结合其他证据,可以证明鲧所居住的天子之城崇城就是位于上埃及的前王朝时期的一个中心城市尼肯(Nekhen),希腊文叫希拉孔波利斯,该城是上埃及保护神奈赫贝特的故乡。大禹所居住过的高密或曰密都就是尼罗河大拐弯处的涅伽达。阿拜多斯的名字为阳,提尼斯的名字为翟,两地相距很近,连称为阳翟,正是大禹建立夏朝后的都城。后来太康居住过的阳夏就是指阿拜多斯。第十三王朝都城在孟菲斯南部的Ity-Tawy,推测是斟鄩。第十四和第十五王朝时期的喜克索斯人的都城是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东北部的阿瓦利斯(Avaris),就是中国记载的 “东夷人”都城鉏。

(夏朝早期和东夷人都城名字比较)

        少康复国后居住在帝丘即老丘,从帝少康到帝扃都是以老丘为都城。维基百科上给出杼是在“原”继位,然后搬到老丘。廑开始迁都西河,廑、孔甲、皋、发都居于西河,在埃及考古方面,这后四位国王也都被认为是属于阿玛尔纳时期的法老。图坦卡蒙对应帝皋,虽然图坦卡蒙在埃赫塔顿长大,但他继位不久把都城迁回了底比斯,中国古籍没有留下皋重新迁回老丘的记载,因此认为皋(图坦卡蒙)和发(阿伊)仍然以西河(埃赫塔顿)为都城。作为军队总司令的哈伦海布(桀)继位情况与图特摩斯一世很类似,都是在孟菲斯附近继位的,或存在依靠军队支持而发生的夺权行动。之后,哈伦海布和图特摩一世又一样都回到底比斯居住。

(夏朝国王和国都城变迁对应)

        结合埃及考古和中国记载资料信息,综合分析判断葬于萨卡拉(商丘)的上古先贤和帝王人物有:共工、后土、噎鸣、相柳、伯称、老童、伯益、后稷、契等,另帝喾、挚也可能葬于亳附近;葬于帝丘的夏朝帝王有:斟灌、杼、芬、槐、芒、泄、不降等,另颛顼可能也葬于帝丘附近;葬于阿拜多斯皇家墓地(阳翟)的上古帝王有:黄帝、尧、舜,包括启在内第一王朝姒姓十二氏的至少8位先祖,第二王朝的信和夸父等。详细考证已写于笔者的《鹰蛇之夏》著作中。大禹即那尔迈的真身墓葬地还是个迷,位于阿拜多斯皇家墓地的那尔迈墓可能只是他的衣冠祭祀墓,中国浙江会稽大禹墓为大禹真身墓地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如果最终能证明了浙江会稽的大禹墓就是那尔迈的真身墓,也就表明了自夏朝建立起,埃及和东亚就已经连成一体。

        根据以上论证,中国记载的夏朝都城全部已有准确的对应,这样揭示历史真相的夏朝地图终于可以呈现,如图。

 (古埃及法老时代城市--夏朝地图,3300BC-30BC)

5 少昊之国


        根据努比亚地区考古信息,努比亚地区出现文明时间大约与上埃及、下埃及出现文明时间同步。1960年,考古学家在努比亚Siali发现一个印章。印章年代在涅伽达III早期文化期间,这被认为是努比亚(或族群)前王国状态存在的第一个证据。画面坐着的一个人被认为正在举起他的手向前面代表“弓的土地”符号致敬。这个图案应是“嚣”字原型,应属于黄帝大儿子玄嚣的文物。金文“嚣”中间部分对应印章上的人物形象,人物旁的四个口字形对应印章上几个口字形符号。在努比亚Qustul发现的另一枚印章上的团案与另一种金文“嚣”字形相似。 

(嚣字原型)

         结合中国古籍记载,我们可以做合理推论:最初炎帝居于下埃及,黄帝居于上埃及。黄帝在统一上下埃及后,把他的大儿子玄嚣分封到埃塞尔比亚和努比亚一带传播文明。《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这里的大壑就是指东非大裂谷。红海就是古埃及的东海,红海之外大壑位置,正是埃塞俄比亚到肯尼亚一带。这里离努比亚也不远。上埃及统治者派人到这里建立王国是完全有可能的事,也是必须的事。周朝建立后,古埃及华夏族人可能大量迁居东亚,利比亚人趁机在埃及建立利比亚人王朝。努比亚人以古埃及文明传人自居,公元前7世纪左右,他们北伐推翻利比亚人统治,建立第25王朝,重新把埃及和努比亚连为一体。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古埃及衰落时,以埃塞俄比亚为中心曾建立起阿克苏姆王国,最盛时版图包括红海两岸的大片地区,他们曾经长期掌握印度洋上季风的秘密,可能是古埃及华夏人经印度洋航行到东亚所掌握航海知识的传承。 

(少昊之国)

        中国人以5000年华夏文明而自豪。汉字是华夏文明之根本,仓颉造字,以自然鸟迹象形。直面汉字和华夏文明起源,让今天的汉字与5000年传承的象形原型直接对话,感受真实的历史再现,让中国人第一次真正地理解汉字。以切实考古证据,还原华夏文明之根,这才是重竖华夏文化信心之本的关键所在,也是能让世界重新看待并尊重华夏文明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埃及华夏论研究也才刚掀起面纱,有大量的汉字原型、文明起源和迁徙传播问题有待更加广泛的深入考证研究,期待世界各地感兴趣于文明起源的研究者和机构的支持和共同合作。


欢迎分享转载 →夏朝地图 【鹰蛇之夏】夏朝地图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