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作者 访谈︱姜鹏:为什么说《资治通鉴》是“皇帝教科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资治通鉴作者 访谈︱姜鹏:为什么说《资治通鉴》是“皇帝教科书”

发布时间:2022-02-18 12:03:55

姜鹏,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蒋鹏,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师从经学大家朱维铮,专攻宋代思想史和中国史学。

       姜鹏自2007年起研究《资治通鉴》,曾承担教育部青年项目“唐宋政治思想转型视域下的《资治通鉴》”。最近他接受本站的采访,谈这部横跨16朝1362年的史书。他认为,“学者官僚”司马光带着极为实用的目的撰写了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帝王教科书”,而诞生了这部书的11世纪,则是中国古代政治最为文明、理性的时期。另外,关于宋朝的好些事,他觉得还有重新叙述和评价的必要。

资治通鉴

       

本站:梁启超称子同治简为“皇帝教科书”,康熙曾留下107条注释。为什么它在历代君主眼中有如此分量?

       姜鹏:梁启超说《资治通鉴》成功的原因在于在编写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写给皇帝看的,这非常准确。

司马光编纂的《子·同治简》对内容选择有着严格的准入门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专讲国家兴亡,为民为民”。像屈原、李白这样的文化史名人没有出现在书中,是因为他没有写对政治没有帮助的人和事。

       还要注意一个大的思想背景:把历史作为政治的借鉴,虽然很早就有,但作为很强的潮流,要到中晚唐至宋代才形成,而这部书是集大成者。之前的史书很多,像《史记》、《汉书》都是,但皇帝日理万机,很难自己去总结治国经验。所以司马光就觉得可以做这样一件事,把历史上所有围绕政治成败的事情缵成一根绳子,用编年体写出来,以后皇帝要借鉴历史,只读一部书就行。

虽然有许多在学术史上有意义的摹仿和续写作品,但不能像《资治通鉴》那样成为帝王教科书。因为纯粹以政治实践为目的理解历史,要求的史实不同,对作者和编辑的要求也不同。本站:具体到《资治通鉴》的背景,也就是刚才提到的唐宋时期政治思想的变化,为什么指导政治的史书会在这个时候出现?

       姜鹏:汉唐时期尤其是汉朝,儒家政治哲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然而到了宋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长足的进步。例如,日食曾经一直被用来批评皇帝,但到了宋代人们都知道它是自然现象,和皇帝做不做错事没关系。这样君和神之间的联系就不那么紧密了,君权神授的基础发生动摇,那么皇权的合法性来自哪里呢?于是整个宋代的政治哲学基调变成道德哲学,道学兴起也是这个背景。

       那如何确定政治决策对不对?汉朝以前靠占卜问神,宋代不能这样,就到历史中寻求解决之道,在历史学习中培养成体系的政治思想,思考合理的政治运作模式,这就是以后做出政治决定的依据。所以,要在唐宋政治变革的背景下理解《资治通鉴》的出现。

你如何确定政治决策是否正确?汉代以前以占卜求神,宋代则不能,故应在历史中寻求解决之道,在历史研究中培养系统的政治思想,思考合理的政治运行模式,这是未来作出政治决策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把《资治通鉴》的产生放在唐宋政治变革的背景下来理解。

很长一段时间,日食与皇帝的行为联系在一起。

       

本站:旨在为政治提供参考的史书不仅有《资治通鉴》,还有《辞赋·元贵》、《贞观政要》等其他书籍。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姜鹏:首先是写作体例,编年体能描绘一个大的历史图景,适合追寻前因后果。

《资治通鉴》中有许多唐太宗的对话,其中大部分来自贞观政要。但《贞观政要》首先局限于一个时代,其次没有整体的历史图景。《元贵书屋》和《子·同治简》在正式命名前都被称为“历代王公卿故事”。《元贵》是一种从正史中严格选取题材并将其分为不同类别的书,起着工具性的作用,但不利于观察大的历史走向。

       第二是作者思想的体现。写史的过程中,往往越客观、越尊重史实,作者本身越是没有位置。要让作者思想从历史中展现,很多学者采取的做法是牺牲史实。《资治通鉴》最难得的地方在于一方面史料严谨,一方面又能明确体现司马光的思想。比如他对汉武帝的看法前后有变化,后来明显地有批评倾向,那是针对宋神宗的。但他并没有去曲解史料。《贞观政要》只知道唐太宗说了什么,那个唐太宗和历史上不同,是塑造出来的。《册府元龟》也体现时代思潮,但很难说是成体系、有特色、直接针对现实政治的政治思想集成。它更多是将材料编在一起。

因此,总的来说,《资治通鉴》是最成功、最不可替代的“帝王教科书”。

       本站:对同一事件、人物的记载,《资治通鉴》和过去的史书如《史记》、《汉书》大有不同,对史源的比对和考证似乎也是一种常用的解读方法。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江鹏:越是经典的作品,作者的思想和独特的地位就越复杂,讲述的故事也就越不一样。

       举个例子。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里把商山四皓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刘邦要废太子,太子把隐居在商山的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请下山,刘邦认为连这样的四位老人都愿意来辅佐儿子,说明儿子的翅膀硬得不得了,就没敢废这个太子。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就给了一个评价,说“司马迁好奇,多爱而采之,今皆不取。”现实的政治运作会这样传奇吗?废立太子这么大的政治斗争,岂是四个隐居的老人在刘邦面前出现一下就能改变的?刘邦是个流氓啊!

司马光对此进行了批判,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吕雉是谁?整个大汉帝国的原始股东。他的两个兄弟随刘邦进入咸阳,樊哙的妻子齐鲁也是吕雉的妹妹。戚夫人虽受刘邦宠爱,却原来是个出身卑微的快乐妓女。她希望刘英被废黜,只是因为她想让她的儿子赵王如意接任。一方面,吕氏家族的影响力如此巨大,同时,刘邦在不断试探后发现朝廷大臣都不愿意倒向赵王如意。然后,一旦他将来去世,赵王如意将独自站在王位上。即使叔、等大臣是中立的,光是吕家的实力也不是戚夫人和她母子能扛得住的——这就是刘邦不改太子的原因。

       所以,两个“司马”,就是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区别。

至于韩曙,它有着非常特殊的背景。班固全家对西汉充满感情。此外,班固的祖先是班婕妤,所以她得到了汉成帝的宠爱,也是她为成帝守灵。所以韩曙虽然批评西汉,但是很温和。比如《汉武帝史书》中的“班固赞曰”,他拼命地讲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文化和礼乐制度,但汉武帝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攻打匈奴,对外扩张——他却只字不提。其实这是一种含蓄的批评,他不认可汉武帝的这种行为。但他没有直接说是错的,而是把另一件事说了出来,甚至批评都是善意的。

       所以历史认识既有客体存在也有主体的参与,同一件事,这几个作者的叙述区别很大。

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

       本站:司马光在政治斗争中落败以后写《资治通鉴》,他寄托的政治愿景是什么?

江鹏:为什么《资同治鉴》不能复制?因为司马光的经历不可复制,所以他既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政治家的黄金时代,他经常参与政治,没有时间写书。奇妙的是,到了该参政的时候,司马光却没有参政。政治斗争失败后,他前往洛阳,安心写下了《子·同治简》。

       虽然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沉默,但后来有一次大旱,宋神宗下罪己诏求直言,司马光立刻写了一道奏章,大意是看到陛下幡然悔悟了老臣声泪俱下然后再把自己的理念重新说一遍。这说明什么呢?其实司马光闭口不言是一种反对的姿态,但一旦抓住有机会他还是要讲话。所以其实他一直对开封政局非常关心。

关于司马光的地位,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政治改革。金元皇帝司马睿南渡时,许多人不得不重新立法,建立新的制度。但是,当你看司马光对王导的重点描述时,你应该保持安静,不要随便改革。

       二是对外问题。我举过郝灵荃的例子。突厥领袖默啜一直是边疆大患,后来被卫兵所杀,有个唐朝军官郝灵荃路过,从卫兵那里拿到了默啜的首级。郝灵荃将首级交给朝廷,整天想着这是不世之功、朝廷必有重赏。结果宰相宋璟把这事压了一年,才授了他一个郎将,好比从一个副科级干部升成一个科级干部,郝灵荃最后痛哭而死。司马光就说,宋璟真是一个好宰相。为什么要压制郝灵荃?怕边将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故意挑起边境战事,以杀死少数民族领袖的方式来邀功,所以宋璟是有远见卓识的。

但后来胡三省反驳说司马光错了,因为郝灵泉是臆想出来的,事实上杀莫思普的功劳也不是他的,所以宋敬只是实事求是。其实胡三省的考虑更接近事实,只是他不明白司马光为什么要这样写。司马光不想谈这件事本身,而是想告诉大家,王安石不是一个好宰相,宋景才是一个好宰相。王安石变法的两个目的是富庶强兵,而富庶国家的目的最终是强兵。为了开放边境和争夺十六个都道府县,宋神宗必须从一开始就战斗。司马光最反对轻易发动战争。

       所以总的来说,司马光一是反对国家聚敛,二是反对轻易开动战争机器。

本站:司马光是“士大夫”。你如何看待学者从政的时代?

       姜鹏:宋朝,尤其11世纪从宋真宗到宋仁宗的时代,是最典型的学者和政治家合一的时代。当时最有名的政治家几乎都是大学者,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全都是。北宋就是一个文人政治的时代,南宋又不行,竞争太激烈,大家都想通过读书来当官。很难找到第二个这样的朝代,明代虽然本质上也是学者官僚,但我一直觉得它格局小,只有像王阳明、张居正这样个别人物,放到宋代去不逊色。

我认为文人从政的时代,至少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一切操作都在理性之上,没有暴力杀戮,政治斗争文明进行。每一个决定都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每个人都要妥协。11世纪,政治很好,只是宋真宗晚年因为对澶渊之盟的心理阴影而从事各种迷信活动。

       本站:谈到那个时代的理性,您曾说如果写宋朝政治斗争的话估计没有明朝的好看,就是因为故事性不强,相对有节制,有理性,不好玩,不讨好。

姜鹏:首先要纠正的是,宋朝的政治斗争很有意思,但是宋朝的人比较微妙,留下的材料也很微妙,不像林东党的斗争,像武侠小说一样打在一起。很难写出有趣的宋代政治斗争。

       有一次宋仁宗对两个官员不满,就问另外一个人,说他们俩结党营私、相互吹捧,是不是另外两个人比较好。被问的人装作毫不在意地讲:另外两个人其实以前也有这个关系。宋仁宗就把四个人都赶走了。四两拨千斤就把事情搞定了,是暗流涌动的风格。

《明朝那些事》我还没看过,但是它的流行肯定有它的优势,时间上可能会翻倍。但是如果你想写宋朝,你不能这样写。希望能纠正一些宋代人的误解、政治思想和日常生活,尽量给出一个客观的历史形象。

       本站:关于宋朝的误解有哪些需要纠正呢?

江鹏:宋朝是一个急需逆转的朝代。以前叫“穷弱”,现在知道“穷”是废话,中国历史上没有更富裕的朝代。“弱”的问题是,对于皇帝来说,外敌是敌人,内敌也是敌人。所以,加强干部,削弱军事力量,不是没有道理的。宋朝以来,全国基本没有军阀造成的政治动荡,这是非常成功的。事实上,在宋代,“重文轻武”,几个皇后都在门后。

       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也需要新的认识。中学教科书说那是宋朝无能腐败,前线将士英勇打了胜仗,还要给人家钱。要知道,每年只花30万两银和绢买了120年的和平,这是以很小的代价换来了最奢侈的东西。宋真宗时代一年的收入就上亿,而且边境开了榷场互市贸易以后,最保守的估计,30万岁币至少有60%是回流的;而乐观的估计则是,宋朝通过榷场挣到的钱是30万的2.5倍。因为停止战争,宋真宗允许河北的农民两年不交税,就这样,因为河北停止战争而增加的税收都有300多万,那就已经够支付10年了。

另外,作为游牧民族,契丹人的经济结构非常简单,不抢劫是不可能维持经济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理性地理解这个时代:用这笔钱来换取边境的和平,让普通人知道120年后的战争是什么并不是一件好事。更有甚者,宋朝在有实力打仗的时候做出了让步。

       最后宋真宗有个谈判底线,不能谈领土问题,所以他不是弱者懦夫。我们后来为了夸大寇准的形象,尤其在戏曲当中需要矛盾冲突,把寇准塑造成英雄人物,宋真宗就很不幸地被打扮成懦夫。

寇准可以让宋真宗毫无顾忌的去射源,必须去北城。他死于寇准,是一位伟大的忠臣,可名千古;如果宋真宗死在那里,这个国家就完了。所以皇帝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复杂,不在他位置上的人很难想象。我们不能从现在的民族主义立场来愤慨地看待这段历史。

       另外北宋南宋初期有不少出色的皇帝,在一般的历史叙述中往往被否定,比如宋真宗、宋高宗,以及大家都认为他很平庸的仁宗,都是值得肯定的。而大家都认为很厉害的神宗,需要再考虑。当然南宋后来的皇帝比较平庸这也是事实。

在传统故事联盟中,为了夸大寇准的形象,常常贬低宋真宗。

       

本站:你在微博上说子同治剑还需要做一些《二十四史》之类的校对,并表示愿意做陈尚军老师的助手。那么《资治通鉴》校勘中有哪些重大遗漏呢?

       姜鹏:疏漏是不可避免的。问题陈尚君先生讲得很清楚,它的校法是以底本为主的,很多底本的错误明明校出来了也不去改,不是择优而从的整理法。还有一点,其实可以把更多研究成果吸收进来,比如现在修订《二十四史》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可以用。

比如汉武帝韩晶在位末期,子同治简引用了《史记·述平》中的一段话,讲的是汉初的经济情况。那一节的标点现在被当作中华书局的正文,其实是错误的。我看了很多以前的版本,这一部分应该作为一个评论,有两个方块的下降。

       本站:“通鉴学”是一门大学问,《资治通鉴》从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地被研读和研究。今天的研究有何新意?趋势和走向是?

姜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和阅读方法。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挖掘《资治通鉴》,只是将每一条记载与以往的史书进行比较,验证历史来源,结合宋代的历史背景去理解司马光的思想,是一项巨大的任务。因为它的头太大,所以持续时间很长。

       问题是,它的编纂定位是“帝王教科书”,套用今天的学科名词来类比,它是一种“应用史学”。《资治通鉴》是求应用的,这是司马光本身的立场。所以当我面对非专业的读者,比如在《百家讲坛》,就会讲用人术、人际关系、政治策略,告诉他们日光底下并无新事,要学习古人智慧,这本书是巨大的宝藏。

这个网站:“应用历史”会被批评吗?

       姜鹏:我不知道,可能会受到学者们的批评。但我不介意,因为那些不是写给学者看的。

本站:市面上有一些谚语,比如沈志华、张宏儒的《白话经》,白洋的《白话经谚》。一般读者推荐什么版本?

       姜鹏:最好看原文。只是对于很多业余读者来说看原文无异于催眠。中华书局的版本确实卖得不错,柏杨的白话本我看过一点,非常不推荐。因为柏杨那个时代,正值台湾自由化民主化的那个阶段,所以柏杨讲《资治通鉴》加入很多自己的想法,比如他一上来就批评司马光没有民主观念,这就很可笑,他能有民主观念才是奇闻。我自己的解读《资治通鉴》系列会出五六本吧,主要是围绕书里写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并且对照其他史书,分析为什么这么讲这个事,以及文字背后司马光的政治思想是什么。

欢迎分享转载 →资治通鉴作者 访谈︱姜鹏:为什么说《资治通鉴》是“皇帝教科书”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