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中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黄建中讲羲和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黄建中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黄建中讲羲和

发布时间:2020-10-14 05:02:42


  羲和·羲和庙·羲和文化

  樊喜庆 黄建中

  一、羲和

  在孔子编定的我国古代文献汇编《尚书·尧典》中,详细记述了尧帝时我国在天文历法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文中说: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明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崳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孽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昂,以正仲冬。厥民奥,鸟兽□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上面这段古代文言文不大好懂,译成现代文大意为:

  尧帝命令羲和兄弟,恭敬地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定出历法,把天时节令传授给百姓。命令羲仲前往东方的旸谷,观察日出,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朱雀星在黄昏时出现在天空的正南方,这就是春分。这时百姓分布在田野上开始耕种,鸟兽也开始繁育。命令羲叔前往南方的交趾,测定太阳往南运行的规律。白天时间最长,火星在黄昏时出现在天空的正南方,这就是夏至。这时百姓要迁往高地以防水灾,鸟兽羽毛稀疏。

  命令和仲,前往西方的昧谷,送别落日,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虚星黄昏时出现在天空的正南方,这就是秋分。百姓要回到平地进行收获,鸟兽也长出新毛。命令和叔前往北方的幽都,观测太阳往北运行的情况,白昼时间最短,昂星黄昏时出现在天空的正南方,这就是冬至。百姓要住进室内过冬,鸟兽也长出了细密的软毛。最后尧帝总结说:唉!羲氏和氏们,这样算下来,一年有366天,还要用闰月的办法来调整春夏秋冬四季形成完整的一岁。以此为准,大家就照这样安排生产生活吧!

  这一段史实在司马迁写《史记》时全部载为尧帝时的大事。在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代,华夏文明刚起步,尧帝就命羲和四人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实地观测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星辰运行、鸟兽变化,最终科学地总结出一周年为366天。又以闰月弥补阴历月份的不足,确定了中春、中夏、中秋、中冬,使人民能根据季节的变化来安排生产和生活,这对华夏文明的崛起有着不可估量的伟大意义。因为这个时代正是后稷率领华夏先民艰辛探索农业生产的关键时刻。羲和四人在这个时候攻克了历法这道难关,对必须依赖天气和气候才能进行的农业活动有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尧帝时正是我国上古文明向前飞越发展的时代,之所以能如此,关键在于尧帝对人才的破格使用和全力支持:他任用后稷发展农业,解决大家的生存问题,任用羲和四人测定历法、任用伯益凿井以摆脱对河流湖泊地表水的依赖,扩大生存范围。这两项任务的完成,首先对农业生产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继承者舜帝又任用大禹平息了涛涛不息的洪水。这时华夏文明实际上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到公元前2070年大禹继承王位,中国已跻身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行列了。

  关于“羲和”,还有另一种荒诞传说,那就是《山海经》里的故事:“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泉。”

  史前传说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神话传说,是古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臆想和美好向往。它不具有任何史料价值,如关于盘古、女娲、夸父等的传说。另一种就是历史上真有其人,但由于古人认识能力的限制,往往搀杂有一定的神话、迷信和不真实的成分,后来有了文字才被记录下来,如大禹、羲和、后稷等。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的史前史都有类似情况。显然,我们研究上古历史,只能依靠这第二种传说,揭开其神话传说的迷雾,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像《山海经》里生了十个太阳的女羲和,自然只能当作神话故事来看待;而《尚书·尧典》关于羲和的记述,才是比较可信的史料。据说《山海经》是战国至西汉时某些文人的作品,其中大都是些荒诞不经的故事。正如历史上唐朝确实有个去西天取经的玄奘和尚,但跟《西游记》里的唐僧已完全是两码事。正因为如此,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以《尚书》为准,而没有采信《山海经》。

  二、羲和庙

  封建时代成书的《稷山县志》云:羲和故里在稷山县西社镇的东庄村。旧时村西门口原有一座碑楼,内有石碑,刻着“羲和故里”四字。此碑毁于抗日战争中。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又在原碑处,树立了一块文物标志碑,刻有“唐尧历官羲和故里”,又毁于文革中。羲和四人的高大陵墓位于东庄村东北,这里还建有雄伟的羲和庙。不幸的是1958年“大跃进”中,在破除迷信的借口下,把羲和陵和庙毁灭无遗。

  关于这座古庙,已故稷山师范学院教师裴永康先生,曾在一篇《钩沉救忘话羲和》的文章中作了详细记述:该庙宇座北朝南,占地约15亩。进大门两侧是两个大戏台,往后又是并排三个大戏台。再后是九大间过庭,庭前树有铁旗杆、铁狮子各一对,再后是九间大殿,内有金瓜、钺斧、朝天蹬等全副銮驾。最后是大殿三间,前后插廊,左右缠腰。内塑羲和四人坐像,个个手持笏板。四周古柏参天,小者合抱,大者数围。气氛庄严肃穆,成年有人守护。庙后为羲和陵墓,一个距一个有一二百米远,陵墓高大,非寻常可比,陵前各有碑楼和石碑。

  自古以来,每到农历三月十五,附近的高渠、西社、中社、太杜、李老庄、刘堡、东庄七村举行隆重的祭祠活动和大型文艺汇演,封建时代朝廷还要派官前来致祭。另外,该庙还有一个庙会,就是正月十一的“花儿会”,一直延续至今,只是改在了西社镇。

  羲和四人的不朽功绩已载入《尚书》、《史记》、《汉书·古今人物表》这些史学名著。在隋朝时又对他们的陵墓进行了加固维修,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羲和庙,历经唐宋元明清,长盛不衰。明代诗人吴占鳌有诗道“羲和伯仲陶唐佐,千载神明在日星。”清代稷山知县李景椿诗云“历元妙历订羲和,御日精灵永不磨。”

  由于羲和陵位于平川旷野之中,日照时间长,远望落日,晚霞衬托着血红的火球,非常壮观。这就是著名的“羲陵晚照”,是稷山八景之一。

  三、羲和文化

  上古先民在稷山西社一带创造了灿烂的羲和文化,这就是中国独特的阴阳历。世界上有各种历法,但不外阴历、阳历和阴阳历三种。过去人们把咱们的农历叫做“阴历”,这是一种过时的、错误的说法。实际上,我们中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按地球绕太阳一周来划分的,属于“阳历”的范畴。从《尧典》上的记载,羲和已经把一年的天数准确到366天,这跟现在的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已经非常接近;而我们的“月”却是按月亮绕地球一周来确定的,这属于“阴历”。为了纠正“阴历年”所产生的误差,羲和氏采用了“以闰月正四时”的方法。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天文历法方面的伟大发明和贡献。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新年”有中国年的年味农,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现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过中国年,连许多外国人都过中国年。现在我国已经把清明、端午和中秋作为法定节日,放假三天。还有九月九的重阳节、登高节,已经成为法定的“老年节”。其他如“二月二”“三月三”“七夕”“七月十五”“十月一”“冬至”“腊八”等等,这些跟农历相关的节日,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我们不妨把它们称做“年节文化”。另外,我国的干支计时法,以及十二属相,都属于年节文化的范畴。

  与羲和相关的还有“社”。我县西社镇就有三个村名有“社”,现在的东庄古时叫“东社”。什么是“社”?“社”是个会意字,单单“望字生义”即“祭祀土神”。其实,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的总的意义都包含着“群体活动”,如古代对神明的祭祀,今日的结社、社交等。现在乡宁县阎金铸、李林两位先生把咱们的西社一带叫做古代的“中国”。他们对“社”下了个比较确切的定义:“‘社’是古代祭天地的神圣台坛、国家象征、世人沟通天神地衹的地方”。我们觉得这是很合理的。古代没有什么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都很迷信。他们一方面要跟自然作斗争,要“战天斗地”,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屈服于自然力,而“敬天畏地”。因此,古代人对天、地、神明的祭祀活动,如延续至今的朝神、庙会、社火、社戏等都属于“社”的范畴。虽然全国各地都有这些活动,但我们西社一带应该比较古老,有着明显的上古时代的“社祭”遗风。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另一篇文章《社稷本初在稷山》中已有所表述。因此,我们不妨把这些古代文化暂时叫做“古社文化”。

  此外,在西社范围内,具有地方色彩的人文历史逸闻逸事、民间文化活动如戏剧、书法、诗词、楹联等,都可视为羲和子民的文化遗风。

  总之,羲和文化熔古贯今,内涵丰富,一言难尽,很难用简短的语言加以概括。它已经远远超出西社、稷山、晋南、山西乃至中国的界限,以至凡有华夏子孙聚居的地方,无不受着羲和文化的影响和滋养。

  最后要说“羲和文化”与“后稷文化”的关系。无疑“羲和文化”是“后稷文化”的极其重要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二者互补,相辅相成。古代羲和研究天文历法的目的,正是为农耕服务的,前者属于上层建筑,后者属于经济基础。因此,“羲和文化”从属于“后稷文化”。

  现在全国各地争夺名人的事层出不穷。我们满以为“羲和故里”不存在任何争议;其实不然,人家山东日照,早就根据《山海经》中的传说,说他们那里是母系氏族时代的“羲和国”,早已开发出个“羲和部落”。又说他们那里就是当年尧帝命羲仲观测日出的“旸谷”。如果我们不开发、不宣传,别人的假的便成了“真”的;而我们的真的倒成了“假”的。希望有关部门早做决策,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羲和陵和羲和庙的文物,早日恢复羲和陵庙,打出羲和文化的大旗,为宏扬三晋根祖文化而添砖加瓦。

 


欢迎分享转载 →黄建中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黄建中讲羲和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