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描写风的诗词《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李益描写风的诗词《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阅读

发布时间:2020-10-15 15:31:31

【导语】《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临窗独坐时孤寂落寞的心绪,抒发了他对苗发与司空曙等故人的悠悠思念之情。下面就和本站一起来欣赏下李益描写风的诗词《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欢迎阅读!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唐•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赏析】


  傍晚时分,诗人独自临窗而坐,突然之间,一阵微风吹来,引起了诗人的思绪。他静静地聆听着院子里细微的响声,觉得一切是那样的静谧。此时,诗人只希望微风能进入屋内,和自己一起弹琴聊事,作一知己。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写风吹动竹门,给诗人内心带来的触动。这两句当脱胎于古乐府的《华山畿》“夜相思,风吹窗帘动,言是所欢来”。“开门复动竹”这一句描写得十分细腻,形象生动。一阵清风吹来,门动竹响,这本是极其细微的,一般人难以发觉,然诗人却能瞬间捕捉到这一细节,而且还有所思想“疑是故人来”。可见诗人此时的内心,是一直挂牵着好友的,这种对朋友的思念使之内心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反映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深切。“疑是故人来”,一个“疑是”,说明了竹门动并不是由于朋友来了,而是风吹的结果,“故人来”只是自己的幻想罢了,将“开门复动竹”的原因归结给了风,真正点明这两句是对风的描写。同时这两句一句写景,是实写,一句描写心理,是虚写,一实一虚,虚实结合,十分生动传神。


  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中唐人故多佳诗,不及盛唐者,气力减耳。雅淡则不能高浑,雄奇则不能沉静,清新则不能深厚。至贞元以后,苦寒、放诞、纤缛之音作矣。唯李君虞风气不坠,如《竹窗闻风》、《野田行》,俱中朝正始之音。”


  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敲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李益以是得名。”





 

 扩展阅读:李益的简介


  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唐代诗人。


  大历四年(769年),李益中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元和初,宪宗召李益回京,任都官郎中。大和元年(827年)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卒。


  北游河朔,贞元十三年(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尝与济诗,有怨望语。十六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孟门参军、左散骑常侍等职。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宪宗时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大和元年(827年)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卒。





  扩展阅读:李益的评价


  李益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2首,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其律体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代传诵的名句。七律《同崔邠登鹳雀楼》、《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又名《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等,均属佳作。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二酉堂丛书》本《李尚书诗集》1卷。


  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其最的代表作为《江南词》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前者写一思妇因丈夫是瞿塘商贾,“重利轻别离”,每天不得相聚,因此不由得暗中后悔:“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早知道还不如嫁给弄潮儿呢!毕竟潮水的涨落有确定的时刻,与弄潮儿总还能朝夕厮守,比作商贾之妇强多了),心理描写可谓传神入微矣;后者写受降城上的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悠扬激起乡思悠长,读来令人同情感伤。集一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二百八十二和二百八十三)。


  


欢迎分享转载 → 李益描写风的诗词《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阅读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