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好的原因 学不好和活不好的原因都一样:缺少远见!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学习不好的原因 学不好和活不好的原因都一样:缺少远见!

发布时间:2020-08-04 13:00:43

清脑问答第012篇

导读: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不要上来就闷头做,花点时间让自己看清意义、产生远见,是个好习惯!

我也是多年之后才明白,就能力而言,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能做“解答题”,而是会做“选择题”。

很多人学不好或是过不好,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行,而是因为在看待事物时缺乏远见,总是做出短视或错误的选择!

在生活中,“选择大于努力”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战略原则,这倒不是说"努力不重要,而是“选择”的权重更高。

有意思的是,权重更高的“选择力”反倒不在我们的视线之内,很少有人会把它主动当成一个学问去对待,也很少有人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与练习,以致我们在这方面弱得就像是天生的一样。

这当然不能完全怪我们自己,最主要的原因,与当前的教育模式不无关系。

毕竟,在人生最初的十几二十年里,每个人都要先经历一个被动求学的阶段。

说求学阶段被动,是因为我们在这个时候没有选择,也不需要选择,所有人的目标几乎都确定的: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拿个好文凭。

除了目标是确定的,学的知识也是确定的——所有习题都有条件、有答案,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想尽办法把它们解答出来。

这么多年,我们都把精力放到了“解答”上,却对如何做“选择”知之甚少,在这方面不仅没人教,也很少有人给我们提示。

等冲进生活和社会之后才发现,目标没了、条件没了、答案没了,原先引以为傲的“解答能力”瞬间失去了支撑,弱得可怜。

无论是找一份工作、选一个伴侣、定一个目标……似乎都有一万种可能!

目之所及,我们看待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极为有限,不仅自己时常拿不定主义,问别人也是各说风云。

最终的选择,要么随机、要么随缘、要么误信他人、要么顺其自然,少有独立、深刻、坚定、正确思考,是成是败都是未知数。

都说命运就是人生所有选择的集合,如果在“选择题”上能力低下,就算“解答题”做得再好,终是不如意十之八九啊!

学校里的选择题错了,改正就行了,但生活中的选择题错了,我们可能会付出命运波折的代价!

所以,我想有必要把这个话题提上日程,用自己从坑里看爬出来的经验,反哺那些迷茫的,尤其是处在人生之初的年轻人。

“学能力”而不是“学知识”

一位高二学生社群里@我,说自己找不到目标,学习也不在状态,因为看到老师从好大学出来,拿的工资也不高,于是觉得读书可能是无用的……

因为当时我们在群里谈论“主动目标”这个话题,所以我听出了他的潜台词,他其实是想说:

在学校里的被动学习很无趣,既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意义,自己没有学习动力,要是能像我们这样在社会上主动追求自己的目标就好了……

局外人当然一眼就能看出这其中的思考漏洞,但是一位高二的学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业,特别是成绩还不是很好时,心生厌意也是值得理解的。

我随即回复他:

在校阶段,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学习就是最大的目标,虽然这个目标是被动的,但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你能在学校证明自己,就同样能在校外更好的证明自己。

逻辑很简单,能取得好成绩,就证明你的学习能力。你能在被动的目标上取得成功,你就有更大概率在主动目标上取得成就。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学知识,或者取得好成绩,而是获取学习能力,有了学习能力,知识和成绩便是证明和附属品。

不要指望尽快结束学校生活,去现实生活中去找成就,在学校没有锻炼起来的能力,也会让你在社会上更大概率地对自己失望。

这些话从我们嘴里说出来,似乎很轻松,但是在他们懵懵懂懂的年纪,往往当局者迷,需要有人帮助他们看清。

从背上书包那天起,我们都知道上学是为了学习本领,让自己成为一个厉害的人,只是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时间被每次的小测验、大考核分割成一块一块。

每天忙着一道道地通关,学习知识和应付考试似乎成了唯一,最后不自觉地转移了学习的动机。

视线要是被束缚在了眼前的事物上,我们就会越走越累、越走越迷,此时不妨主动停下来,转换焦点,望向远方,看清最初的意义和动机。

当我们从“学知识”回归到“学能力”的时候,心境就会不同,就能跳出疲于应对的状态,去接受不喜欢的课,去正视巨大的压力,去化解无趣枯燥的过程,因为克服这些正是能力所在啊。

盯住能力去成长,那些困难就会成你的猎物,会激发你去征服它们的欲望,而非压抑的牢笼,只能被动承受和煎熬。

有了“学能力”的心态,即使成绩暂时不理想,也能练就应对复杂、在任何事物中学到东西的本领。

所以说,提升认知能力是人生第一要务,因为看待事物的角度会决定我们选择何种行动。

如果只能看到学习的表层,我们就会产生读书无用论的念头,但是要能再深看一层,谁要是不让我们学,我们就会跟谁急。

从“学知识”到“学能力”就是从短视到远见,会产生不一样的动力!

“学未来”而不是“学现在”

无独有偶,又一位高二的学生过来求助。

她说自己的表弟问她:为什么我们要去学校学数理化?还举了个“经典”的例子:买菜干啥都用不上函数,那为什么还要去学习函数呢?

看到这样的问题,大家可能心里会笑,但是我们真的要理解他们!

这就是初高中生最真实的困惑,在他们这个年纪,很多显而易见的事情就是看不清楚,换作当时的我们,可能也是一样的。

一方面,人是自我解释的动物,他们觉得学数理化没用,很可能因为他们学得并不好,所以觉得无趣,产生了无用的念头;

另一方面,他们目光短浅,缺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于是我回复:

你告诉他:

学函数微积分什么的当然不是用买菜用的,而是为了我们今后能够有机会参与那些高层次创造而做准备的。

如果仅仅是为了去买菜,那些没有读过书的老一辈农民伯伯比我们都要在行。

所以有见识的人都会为未来作准备,因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在未来而不是现在,凡事只盯着现在能不能用,那是目光短浅,以后要吃大亏的。

N年后当自己的同学可以高级成级工程师、设计师、领导者,摆弄那些自己看不懂的事情时,当自己只能从事买卖、算账、亲自服务他人的工作时,再回过头后悔当时视这些“无用之事”为粪土时,就太晚了!

即使现在学了数理化以后真得用不上,那也是你学习能力的证明,有个好文凭也能作为敲门砖去从事那些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

人在年轻的时候缺少远见,是因为受自身阅历的限制,但这时又是他们最需要远见引领的阶段。

当目光短浅,只能看到眼前时,人的选择和行动也会变得很短视,这也许正是不同学生之间的真正差距所在:

他们差的不是学习成绩或学习能力,而是各自目光能看到的距离!

这种困惑不仅我们身边有,全世界的青少年都一样,比如《行为设计学》中的高中代数老师迪安·舍曼就会经常遇到这种问题。

一些九年级的学生无法体会直线方程的标准形式到底有什么用处,就总是会问:我们什么时候才会用到这个?

他一度感到非常烦恼,最后干脆这样告诉学生:

永远不会,你永远都不会用到!

人们练习举重,绝不是为了哪天有人硬要把他们摁到在地、胸口再放在哑铃的时候能举得起来。

而是为了能够在打橄榄球时放倒防守前锋,是为了能扛得起煤气罐,是为了能把外孙高举过头顶,而不至于在第二天肌肉酸痛。

你做数学题,是为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让你将来可以当个优秀的律师、医生、建筑师或者家长。

数学就是思维的举重训练,对大多数人来说,数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迪安·舍曼的回应更加精妙!他同样提示了学习的真谛在于着眼未来,而不是当下就用。

如果我们审视自身就会发现,当下所做的事都只不过是路径罢了,大部分都是为了未来的某个已知或未知的目标而准备的。

就像早起、阅读、跑步、写作……人们愿意刻意保持难受去做这些,并不是为了今天就能产出或用到,而是为了积累出将来的复利效应。

学会用未来视角看问题,就是最大的远见,就是我们摆脱现状最好的认知武器。

“能给予”而不是“我想要”

让我们把目光从学生转到成年人身上。

所谓成年,绝不仅仅意味着一个人在生理上满18周岁,更在于心理和认知上能否独立适应社会。

从这个角度看,很多人只是进入了成年社会,但并不能称为真正的成年人。

比如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毕业离开学校之后,其实还是一个学生,就读于一所隐形的社会大学。

他们更加意识不到,在这所隐形大学中,主导命运的能力已经由“解答力”转向了“选择力”。

很多人看不到阶段模式的改变,依旧拿着以前的“锤子”在社会大学中敲敲打打,最后过得并不如意,和很多未成年人一样到处需要被照顾。

最明显的就是实现人生梦想这件事了。

人们要想美好的生活,就会在心里发愿: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职业,想要什么样的收入,想要什么样的伴侣,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绝大多数人看到眼前的这些梦想,以为就是全部了,然后再也看不到更远了。

于是能想到就是继续打磨自己的能力,加入了房子、车子、票子、位子的竞争队伍中,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还要更多、更快,占据绝对优势。

进而报更多的班、上更多的课、读更多的书、跑更多的步、交更多的朋友、卖更多的货……最终迷失在忙忙碌碌中。

几年过去了,很多人觉得自己活得不好,非旦没有收获梦想中的生活,反而收获了一堆焦虑和浮躁,越是急于求成,就越是一事无成。

造成这些的,其实都源于一个选择焦点的差异。

事实上,在梦想背后的远处还有一个更真实的追求,那就是“我能给予这个社会什么?”

因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交换,我们唯有成为一个价值足够大的人,才能参与到对等的价值交换中去,才能被他人所需要。

但是当我们把焦点放到“我想要”时,关注的只是自己能获得什么,就会无意中忽略了自己能提供什么。

如果我们把焦点放到“能给予”时,就会发现自己手里可用于交换的东西真得很少,而且增加哪怕一点点有分量的个人价值都极为不易。

在“给予”模式下,人会变得有耐心,知道做成一件事并不容易,所以会舍弃纷繁的欲望,专注自己最重要的价值点,一点一点默默积累。

在给予模式下,人会变得不浮躁,知道机遇需要价值来匹配,所以看到别人成功也不激动眼红,在祝福的同时继续问自己能给别人带去什么。

这样的人,必定能在社会大学中收获傲人的学分,因为能给予得越多,就有能力换取得越多,那些“我想要”的目标都会随之而来。

虽然前期会孤单、会困苦,不像“我想要”那样热闹轻松,但客观世界的规律往往是违反人性的,而克服人性需要远见。

毕竟,从长远看,“单向追逐”远不如“价值吸引”,因为前者可能会扑空,而且是大概率扑空,而后者却让你胜券在握。

这就是选择的力量!

所以,时常问自己:我能给予这个世界什么?

当我们被这个世界强烈需要时,这个世界必然会给我们回报,而只知一味索取的人,总会被唾弃的。

这个世界精明着呢!

本文参考资料

数学是思维的举重训练

《行为设计学-让创意更有黏性》P218

上一篇《

那些靠兴趣做事的人,最后都失败了!

扫下方二维码可加个人微信提问

欢迎分享转载 →学习不好的原因 学不好和活不好的原因都一样:缺少远见!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