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谟 大家都来认识一下咱长宁的历史名人---周洪谟  被误读的“泥塑”尚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周洪谟 大家都来认识一下咱长宁的历史名人---周洪谟 被误读的“泥塑”尚书

发布时间:2020-12-22 08:27:42

周宏默画像。

他被称为“泥塑”历史,许多历史学家仍把他评价为“无能”的老兵;他为官46年,经历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五代四帝,经历过内堡之变、都城保卫战、胜门之变;他被朱见深、明宪宗称为“以国之名儒”,称赞他“贯经史,知天文,忠厚仁爱,开两都,传播我文明”;晚年退休后,参与创办翠屏书院(今宜宾一中)...

他的名字叫周宏默,四川省长宁县人。先后在翰林院当过学士,在国子监当过祭酒,在礼部当过右侍郎和左侍郎,在礼部当过大臣。后来被任命为少保太子,高级博士,谥号“文安”。他是明代四川最有名的周姓。到现在,他的后代在川南人口众多。

学习时期:来自书香门第,一鸣惊人

周宏谟(1420-1491),又名姚璧、姚佐、翟青,长宁县上场乡(今长宁县白梅乡白虎村一组周家湾)二七箐竹基地人。他的同辈人都尊称他为翟青先生,他自称是南高子。

周宏默故居是近几年才发现并确认的。2010年10月,从长宁县传出消息,周宏默故居遗址被发现。周家湾的一片竹林里,有几栋木瓦结构的老房子,四周是瓦、石条、石墩、石柱、石基、石梯等古建筑的残迹。当地村民说,竹屋基地很宽,有8个对开门,包括上下蝎子,还有酿酒作坊、槽、磨作坊,占地20多亩;磨坊里的磨坊一次碾磨300斤小米。过去,房子里有四张大木床、太师椅和柏木梳妆台,都涂有红色油漆...

周宏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在这里度过童年的。虽然周宏谟的祖先出生时已经在这里扎根了272年,但周家不是长宁本地人,而是外来人口。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原来居住在资阳的周大一迁到长宁县上场乡迪美的青竹楼。周大一迁居此地后,注重农耕和读书,后人通过读书取得了很大成就,多为教育上的官员。

周宏默的祖父周,最初在长宁担任学科督导员(相当于县级教育局副局长或副局长),后调任安、池州、河间担任(相当于市教育局局长)。由于学识渊博,被召入内阁参加编纂《永乐大典》。

周永龙,周宏默的父亲,年轻时没有当官的心思,没有好好学习。后来经过当地乡镇长辈的劝说,38岁开始努力学习。他们考上了湖广长阳县(今湖北长阳县),后来去了松潘当官学。周永龙有六个儿子,周宏默是第四个。

周宏默出生的时候又瘦又小(成年后也是又小又瘦),看起来像是养不活自己。周永龙本想把他让给别人,但他的妻子韩坚决反对。因为周宏默先天不足,韩对他的特殊爱护和照顾。

韩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爸爸韩婉很有学问。韩从小生活在书香门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贤惠温良。在周鸿毛稍大一点的时候,韩就教他朗读万字,唐诗宋词,练字。周宏默一辈子保持着朗读的习惯。即使当了大官,他也每天朗读文章。

周宏默八岁时,被送到古家河(今长宁县古河镇)胡恩吉读书。13岁跟随父亲来到长阳,继续在那里读书。周宏默21岁时,厌倦官场的周永龙决定辞职,但他在去北京辞职的路上死在成都。

埋葬父亲后,周宏默在孝顺期间不忘读书,更加努力学习。25岁(1444年)周宏默第一次参加四川乡试,获得第一名。他写了五个策略,震惊了所有考官。当时的考官杨舒甚至称赞他说:“这作为一个演讲是理性和光明的,他的笔是古老的。当他被众多学者加冕时,他就是“长宁周宏默”,并预言:“这位奇怪的学者总有一天会成为大名鼎鼎的人物。”

次年2月,召开了全国会议。周宏默,指的是乡试科举状元的种子选手地位,顺利通过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在明英宗朱祁镇主持的宫廷考试策略中,他的策略深受朱祁镇赏识。朱祁镇本想任命他为状元(第一名),但由于他“身材差”,似乎有碍明朝的形象,只好委屈求全,做了第二名(第二名),浙江会稽的鲁尚是状元。

不久,周宏默被任命为翰林院编辑,主管文案事务,研究国史,正式挤进国家公务员序列,从此开始了长达46年的仕宦生涯。

早期为官时期:敢劝直言,不怕权贵

三年后(1448年),周鸿摩晋升文为林朗(七年级,相当于正处级干部),晋升速度够快。怪不得人家是第二名,起点比一般人高,单位又是国家的中央机关,涨得快不正常。

这一时期的周宏谟,野心勃勃,意气风发。他用鲤鱼跃龙门的故事来说服朱祁镇抓住“法国皇帝要用政治,要有很大的道德感”,努力实现“唐昱之治”的美好愿景。

不幸的是,周宏默的愿景被朱祁镇的冲动破灭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佤族入侵北方,宦官王镇力劝朱祁镇用亲征来重现明朝的威望。周宏谟和其他知识渊博的大臣尽力劝朱祁镇说:“我不能去!”但是朱祁镇的脑壳很模糊,他听不见。为了舒服,他不得不和公牛一起跑到长城以外。也许是周宏谟的劝谏让朱祁镇感到不舒服,他派周宏谟去视察陕西和四川的灾情,调查当地的政务。

朱祁镇在穆图堡被瓦拉俘虏,导致穆图堡的改变。这个国家离不开国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名为景泰的明太宗登基。召回周宏谟赴京,周宏谟撰写了著名的《陈十二事》,这是周宏谟从政后撰写的第一篇奏章。

周鸿摩在《陈十二事》中对说,做一个好皇帝最基本的素质就是听取大家的意见并付诸实践,使国家长治久安。为此,他提出了12条建议:巡察官吏以示劝诫与惩罚,抚流民以防奸,促学校消散风化,戒苛辱以示同情贫困,皆服苏以蔫,纠武直以足食兵,抗军令以止劫掠,防巡以抗贼匪,示同情官吏以利救。

周宏谟的这篇论文使朱祁钰非常重视,并专门召集大臣开会讨论,要求立即实施。不久后,周宏默被提拔为侍应。考勤是从五个官位来的,主要工作是陪皇帝学习讨论书籍或者给太子讲课等等,属于亲臣。

朱祁镇复辟后天顺二年(1458年),周鸿摩受命主管南京翰林院。天顺六年(1462年),周鸿摩调到南京国子监献酒。国子监是明朝最高学府,献酒相当于大学校长。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九年(1473年),周宏谟被任命为北京国子监献酒。

在任职期间,周宏默发现学校学风浮躁,学习纪律懒散,有些学生不重视学习,整天只知道造谣生事,实在令人发指。周宏谟与朱见深谈话,要求恢复洪武时期朱元璋的学习规则,以整顿学风。朱见深深刻地说过,商业是培养人才治国安邦的地方。这些学生“没有礼仪”真的不可取。

当时,大多数学生都受过很好的教育。当时规定,继承爵位的公、侯、伯的后代和徐只要不满25岁,都要去国子监学习。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周宏默为了整顿学风,应该遇到多大的阻力。

但周宏默并不害怕,因为他有皇帝的支持。这些学生娃娃关系很好,背景很深。他们和皇帝关系好,背景深厚吗?于是,周宏默放下,开始工作。他把洪武王朝和补充的规章制度贴在学校的显眼位置,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记住,不许违反,否则要受到惩罚。

第一个打枪口的是崇信博飞怀。费怀的爷爷费遂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费遂与朱迪为朱迪争天下。后来镇守甘肃15年,被任命为平羌将军,取名崇信伯。费怀继承了崇信博的称号,但基本上没有上过国子监,长期缺课。

周宏默开始整顿学风后,费淮依旧不为所动。周鸿摩上书弹劾费怀,朱见深极力支持。他命令费怀立即上学,不穿官服,只穿普通学生的衣服上学,并停止发放半年工资。皇帝一开口,费怀不敢违拗,只好乖乖照办。周宏默的榜样真的起作用了,国子监的学风立马有所改善。

整顿学科后,周宏默开始改革教学内容,以世界应用为导向。除了必修课“四书”、“五经”和刘翔的《说苑》、《大明法》、书籍、数字、《科举制度》之外,还组织学生“讲、重、背书”,要求学生每天练习书法,这是每天必须做的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周宏默采用分级制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每次考试,文理优秀得一分,文理优秀得半分,文理差得零分。一年之内,总分超过8分的算及格,给予巩氏身份。如果你失败了,我很抱歉。请继续你的教程,直到你通过。

上升期:多次被皇帝重用,晋升为爵士

朱见深即位后,周宏谟的仕途开始上升,在朱见深成化屡受重用,成为朱见深最信任的大臣之一。

朱见深一当上皇帝,周鸿毛就送了他一份“厚礼”——商鞅的时政声明。周鸿摩说“君主保国有三条路”,即献身圣学、治理内政、抵御外敌侵略者。具体来说,献身圣学,就是端正自己的思想;治理内政,必须做到五件事:用真材实料重用人才,不使用无良之人,举荐忠臣良将,裁减冗员,适当减轻水运负担;抵御外敌入侵,要做到六件事:选将军、练士卒、学守敌老法、装备武器、准备足够的钱、定边防。收到“礼物”后,朱见深非常高兴,称赞周宏默的演讲很好,并接受了他的建议。

明朝时,周洪默的家乡徐州(今宜宾)一带有一个叫都丈满的少数民族。今天的学者认为杜占曼可能是博人的后裔。从洪武六年(1373年)开始,都章曼对明政府“非常抱歉”,令朝廷头痛。

成化元年(1465年),朱见深上台后,四川南部的独占门、白罗罗等少数民族再次造反。对周宏默来说,川南的少数民族已经不熟悉了。长宁县是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从汉末到明朝,由于贸易和习俗的原因,民族纠纷持续不断。

周宏默知道,深层次的民族矛盾也不愿意被少数民族看到,他们也想要和平。为了解决矛盾,除了加强武装防御,更重要的是放弃残酷的军事征服,实行绥靖政策。

当法院讨论如何解决杜占曼问题时,周宏默站出来说,少数民族造反,不是因为他们愿意这样做,而是因为政府不了解少数民族的情况。所以他建议采取“以夷为夷”的方法,在当地设立长讼(土司),任命都丈曼人的首领为世袭土司,这样纠纷就可以解决了。

朱见深觉得周宏默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他打电话给四川省省长王浩和省长芮城处理此事。杜占曼的人知道后,都很高兴。部落首领去芮城元元表示愿意归顺。法院也很高兴,开始研究官员的职级等问题。

如果事情继续这样下去,真的太好了。然而,王皓的举动却让事情急剧冒头。王浩想做点成绩。如果他被安抚了,那是法庭的功劳。他只是一个遗嘱执行人。如果杜占曼的叛乱被镇压,那是他的功劳。

他命令军队进攻杜占曼据点,一天之内杀死了720多人。然后他向朝廷报告,都章曼的人民不愿意接受招抚,并将继续作乱。他别无选择,只能使用武力,请求法院批准他继续灭绝。杜占曼虽然村多,但人口也就几万。都章曼的人民被激怒了,发誓要报仇,战争又开始了。

当时的长宁县令李昂不想看到生命的丧失,偷偷派人到北京向周宏默报告川南战事再起的真正原因。周宏默又打了一遍,催促照拂。成化四年(1468年),朱见深采纳了周洪默的建议,最终把都丈曼变成了一根橄榄枝,暂时把川南各族人民从战争的灾难中解放出来。

从明朝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间,流民问题越来越严重。成化时期规模空,矛盾激化。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省都有“百万余难民,涌入荆、项、安、镇”。成化元年,川南都丈曼人反叛朝廷,湖北荆州襄阳流民也反叛。

虽然被朝廷打压,但难民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周宏默认为,难民问题主要是由于土地兼并加剧,导致土地流失,遭受自然灾害的无助农民,以及一些失业矿工。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进山种粮,找食物聚聚。他们也别无选择,只能生存。所以驱逐、镇压等高压政策只能治标不治本。

要解决难民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对周边县的难民进行登记,增加更多的县和远离他们的县,多派官员,新编一级建制,对难民实行减税、艰苦劳动的政策,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安居乐业。只要生命有保障,那些难民又有谁愿意起来反抗呢?这样,难民就成了好公民。

朱见深听了周宏默的建议,连连点头:“我想是的!”朱溪、郧县、金县部分地方划出,郧县升级为郧阳之家,使难民和当地原住民得以融合。从那以后,“人们各就各位,到处的人都很安全。”

成化十二年(1476年),周宏谟升任礼部右侍郎(相当于副部长),不久成为左侍郎(相当于常务副部长)。这期间,周宏默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惊讶的事情。

117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了一种叫玄寂玉恒(俗称浑仪)的天文仪器,不仅失去了制造方法,而且没有留下说明,让后人不断猜测。唐书上说浑仪对应七政(古代天文术语,又称七曜、七纬,俗指天象),但七政是哪一个呢?书上没说,古代七国政府的意思不一样。宋代大儒蔡慎认为,七府是指太阳、月亮、黄金、木头、水、火、土这五颗星。

蔡慎的解释,很多人都认同,是正确的。但周宏默考证后发现,蔡慎的解释有误。七策恐怕是指日月星辰和春夏秋冬。朱见深说:“对,如果你认为你是对的,那么你可以做一个浑天仪让我出来看看硫胺素。”

周宏默心里不空:我肯定是对的,就这么做,哪个怕哪个?周宏默花了10天时间,以琥珀珊瑚为珠,楠木为框,制作了一个浑天仪。

朱见深看到了。哦,嘿,你真的很棒。他让周鸿毛把浑仪放在他平时处理重要事务的文华殿里,并召集了北京所有的文武官员,并请秦(国家天文台)的专家现场核实。

经现场验证,专家一致认为周宏默同志研制的浑仪设计合理,定位准确,运算精确,与当年张衡制作的浑仪完全一致。在场的大臣们都很惊讶,朱见深也很高兴,并给予了周宏默很大的奖励。这件事发生在成化十五年(1479)。

值得一提的是,周宏谟制作的这个浑仪,据说是晚清八国联军入京后,在海外丢失的。

成化十七年(1481年),周宏谟升任礼部尚书。三年后,成化二十年(1484年),少保太子被封,积累了一个高级博士。

晚年:编撰崇学,发挥余热

朱见深死后,他的第三个儿子朱祐樘继承了明孝宗的王位。朱祐樘是明朝中叶最勤奋的圣人。他一上台就大力整顿吏治,调整内阁班子,革除了不懂事、依附于权力的内阁首辅万安。

万安,梅州(今四川眉山)人,圆滑世故,善于钻营。他在内阁第一记录里生活了10年,什么都没干。他被称为“旧内阁万岁”和“旧纸内阁”。鱼开始在头上发臭,其他大臣也没有什么想法做事,整天吊儿郎当。周鸿毛也被一竿子打死,和其他大臣一起被称为“泥塑”,真是冤枉他了。

万安下台,官员开始倒台,以为周鸿毛和万安是四川老乡兼大臣,两人肯定有勾结。因此,他利用朱祐樘改组官僚机构的机会,弹劾了周鸿毛。

朱祐樘很了解周宏默,知道周宏默同志不是官员们说的那样。但为了表示对官员的尊重,周宏默象征性地被罚了两个月的工资,留在原岗位上看后遗症。

现年67岁的周宏默继续大力工作。他做过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李政司。周宏默想到这么做的原因还是朱见深。朱见深喜欢参加祭祀活动。他每次都很奢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宿命。这确实是浪费钱,周宏默想规范这件事。

要靠皇帝的老实自律,简直不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完善制度。所以,矫正祭祀,就是通过制度来确定祭祀的规模、人数、编制和财政预算。朱祐樘非常赞同周宏默的想法:“好吧,老同志们,请吧!”

周宏谟开始致力于祭祀仪式的编纂。他翻遍了那群书,引用经典,加班加点,最后整理出一套庄重、神圣、节俭、实用的仪式。按照祭祀仪式,神仙皇帝也进行了重组,有的停止祭祀,有的被砍降级,有的寺庙被拆毁,整个神仙世界一下子感觉好多了。

周宏谟编撰的这一祭祀仪式,不仅成为了明朝后期皇帝祭祀的规范,也成为了清朝祭祀的典范。1916年袁世凯祭天祭地活动严格按照祭祀仪式进行,影响深远。

弘治元年(1488年)十月,周洪默要求辞职,朱祐樘同意。周鸿毛去叙利亚州府(今宜宾市)时,当地人民恳求他不要回到长宁,留在叙利亚,为人民谋福利。这条街现在叫做刘晨街。

周宏默同意了,留在了叙利亚。当他退休去经营一所学校时,他拿出了他一生的积蓄和朱祐樘的奖励。成化十七年(1481年)入叙知府鲁·所设翠屏书院。他不仅参与了学院的发展规划,还自学成才。同时,他还倡导并编辑了《叙利亚国家政府记录》。

弘治四年(1491年)二月二十三日,周宏谟在叙利亚家中为《尚书蔡家传》作了认证。他去世时72岁。听到这个消息后,朱祐樘非常难过。他想到自己忠义的一生,派官员到叙利亚祭祀,并赐谥号“文安”。

周宏谟去世前,曾向朱祐樘交代了“中国四后裔十定”,希望能帮助朱祐樘安定下来,让人民安居乐业。把人民捧在心里的人,也会把他捧在心里。叙利亚人民把周宏谟、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列为翠屏山理学五大家。

周鸿毛死后,葬在叙利亚州府以东的白沙湾。但具体位置不得而知。2013年7月17日,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沙湾龙首山宜宾市第七中学新校区工地发现一座古墓。四川考古专家证实,这是周宏默的坟墓。但是古墓多次被盗,里面没有遗物空空。

周宏谟一生著述甚多,在史学、经学、龚克、礼仪、正典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在春秋时期编纂的《瀛宗实录》被封为“白金文七”。他的三卷本《群经辨义录》和两卷本《翟青读书录》被收入《四库全书》。还有很多寺庙记录,碑文,寺庙记录,吟诵,诗词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 →周洪谟 大家都来认识一下咱长宁的历史名人---周洪谟 被误读的“泥塑”尚书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