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校训 黄埔军校94周年:一所军校,一群学生和一个国家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黄埔军校校训 黄埔军校94周年:一所军校,一群学生和一个国家

发布时间:2020-08-09 09:49:45

历史上的今天: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主持,正式宣告黄埔军校成立。

2018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成立94周年的纪念日。"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黄埔军魂一直流淌至今。

"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 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在那年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对来自全国的教官和学生共500余人致开学词,希望他们心怀革命精神,能为民族未来而奋斗,"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诸君都到这个学校内来求学,我要求诸君,便从今天起,共同担负这种责任。"

黄埔生,自此成为了一个影响中国风云激荡几十年的群体。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一处,因革命理想并肩作战,因驱除外辱同仇敌忾,也因信仰不同兵戎相见。在20世纪上半叶,他们主演的一幕幕悲喜剧,塑造了今天中国历史的沧桑面貌。

无论是彪炳史册的名将,还是饱经风霜的老兵,在他们身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民族所有过的苦难与彷徨,失落与梦想,绝望与希望。

老兵张访朋身上,依然可以见到年轻时的军旅生涯留下的痕迹。他的衬衫洗得洁白,笔直地扎进西装裤里,像是一座挺立的丰碑,记录着历史的刻度。这位黄埔16期学生,家里的摆设时刻提示着人们那所军校曾经的追求——"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的志愿;"亲爱精诚",这是黄埔军校的校训。

张访朋在1938年正好20岁,血气方刚,眼见山河破碎,心绪难平。兴宁县传来一个消息,黄埔军校正在当地招生。"黄埔军校很出名的,我们的很多军官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凡是想抗日就要进黄埔军校。"

在抗战时期,黄埔军校一共成立了九所分校。张访朋所在的分校,原是在南宁,几经变动,1938年迁到桂林,全称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主任冯璜。

据1984年台湾《中央军事院校校友会会刊》记载,学校"将校部及步兵队,先移桂林李家村,开始建筑校舍,其地依山带水,有甚多天然防空岩洞。"

在黄埔军校,第一期时开设的科目只有步兵,到了第二期,才出现了炮兵、工兵等多兵种。革命军的火种,逐渐在长洲岛上薪火燎原。

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理念最早可追溯至他28岁时那封著名的《上李鸿章书》:"为文官者,其途必由仕学院;为武官者,其途必由武学堂"。

1884年6月,李鸿章的幕僚盛宣怀收下了这篇8000多字的上书,但李鸿章却没有召见那个年轻的医生。1924年,58岁的孙中山终于将当年的理想一一变为现实——国立广东大学和陆军军官学校先后建立。

陆军军官学校以后几经更名,但一直俗称"黄埔军校"。大门彩楼两侧悬挂了一副著名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这副对联也成了黄埔军校的一个标志。它正是孙中山开学讲话的精髓所在——革命要有不怕死的精神。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国民革命。建立于这一时期的黄埔军校,也可以从其中看出国共两党那段时间的亲密。军校成立后,国共双方均在黄埔军校共事,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先后担任过政治部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

黄埔军校一步步实现了国民革命的目标。直到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告终。黄埔军校的学生,也因此分化出了信仰不同的两派。分道扬镳,日后分别成了国共两军的重要统帅。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蒋介石积极筹备军校迁往南京的工作。直到1928年3月16日,新的军校在南京正式成立,定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39年的6月16日,是黄埔军校成立15周年的纪念日。当日,在成都北校场举行的校庆活动里,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以及宋氏三姐妹的宋霭龄、宋庆龄在检阅台上参加盛典。

黄埔军校第一次被动迁校还要追溯到1938年8月15日。那是个星期天,在拂晓时分,当时还在南京的黄埔军校响起了紧急集合号声,全校师生集合出太平门向紫金山麓金大农场树林中疏散。下午3时,日军飞机轰炸了南京城区,黄埔军校部分校舍被毁。当日,校部宣布学校将西迁九江。

黄埔军校在教育纲领上也进行了多方面改革,校长蒋介石尤为重视自动自发革命教育。抗战在这一时间进入了僵持阶段,1938年10月25日武汉会战后,虽然日军取得了胜利,但却极度损耗了国力。

抗战八年国军牺牲三百八十万人,最高军衔陆军上将,现在的人们是很难想象,当时中国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抗战的。普通国民革命军每个师装备:士兵粗布衣服两套,草鞋两双,每师平均兵员九千六百人,步枪二千支,子弹每人二十发,轻重机枪六十挺,山炮五门,汽车二十辆,坦克无,空中掩护无。士兵每日吃两顿,其中一顿稀饭。

1945年的8月,抗战结束了。国民党军队先后前往越南、台湾接受日本投降,之后又返回大陆。那时大概没有人会想到,台湾会在日后成为国民党败逃大陆后的停留地,两岸隔海相望,雨打风吹去,时间已过了半个多世纪。

内战开始之后,四野一路南下,指挥的林彪正是黄埔4期的学生。他打败的陈诚、杜聿明等也都是出自黄埔军校。内战期间,国民党的主要将领大多为"黄埔系"。

国共内战开始后,已是中校军衔的张访朋主动要求调往上海,远离内战。他曾在1949年去台湾住了几个月,但因为大陆的妻子手续办理出现问题,他又返回了。不料,此时大陆已经解放,张访朋没能再回台湾。他留在了广州,在一所民办中学——曙光中学任职校长。

1956年,学校合并成立三十七中,张访朋成为了一名教师。到了1959年的斗争中,张访朋因特殊原因,被发放至白云山农场,直到1977年才返回到了教师岗位。

1984年6月16日大陆重新成立的黄埔军校同学会,黄埔生徐向前元帅在贺词写道:"切记中山先生教导,发扬黄埔精神,惟发展国家统一、民族强盛为己任,抛嫌释怨,携手合作,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余力,为中国革命和自己的历史增光添彩"。

同学会的成立,对一批黄埔生来说都是好消息。然而当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黄埔生的历史问题一直没有平反,那些学生有的工作降了级,有的被送回乡下。

作为校训,"亲爱精诚"保证了黄埔军校同学间的感情。早在1924年5月8日,蒋介石就对黄埔一期学生训话时,解释校训寄语道:"我所盼望于诸位同志的重要点,就是大家相亲相爱,和衷共济,如同手足一个样子。"

在官方层面,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后的最主要作用,在于方便开展对台工作,并将其宗旨定为:"发扬黄埔精神,联系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国家统一是老兵谈论的一个话题,"黄埔同学脱离不了政治了"。

1996年黄埔军校于旧址重建后,成为了游人参观的景点。大门里人进人出,迎接他们的不再是枪林弹雨,国破家亡。滚滚珠江在门前奔流,转而向南汹涌。江上烟波浩渺,远处的广州城区看不见轮廓。

欢迎分享转载 →黄埔军校校训 黄埔军校94周年:一所军校,一群学生和一个国家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