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 章勤琼:“分数的再认识”要认识什么?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分数的再认识 章勤琼:“分数的再认识”要认识什么?

发布时间:2020-08-09 19:48:02

2018年11月14日——17日,在温州大学召开了“第二届两岸“温清”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暨中澳比较教育论坛:分数专题”,全国各地有300多位小学数学来温参会,不敢说这是胜利的大会,但一定是团结的大会。

因为所有老师都是冲着一个目的来的,那就是分数到底该怎么教?而大会其实也一直都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基于分数的意义开展教学?基于意义的分数教学,需要从这样两个维度来进行思考,第一,在分数的概念上,从分数的初步认识到分数的再认识,再到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怎样的学习路径是适合学生的?第二,在分数的计算和应用等内容上,又该以怎样的意义让学生去理解?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要认识到与整数不同,分数有着丰富得多的不同意义,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商;测量;比;算子等。

如果我们的老师在分数教学时,能既从整体意义的建构上去考虑,又能在具体内容的教学时深刻思考学生是如何理解的,相信学生在分数学习时能更好地对分数进行理解,而不至于茫然地“掉进分数里”。

今天这篇文章想探讨这样一个内容,就是当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以后,学习分数的再认识的内容时,该再认识什么?

1

教材中的“分数的再认识”

在大陆的教材中,学生最早认识分数时,人教版是在三年级上册,在认识小数之前。北师大版是在三年级下册,是在认识小数之后,如下面两幅图,其中的关键词中除了“平均分”,“其中的一份”或“每人分得”之外,其实还有一个词很重要,就是“它的”,“这个苹果的”,也就是说,如果从意义上来讲,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就是孩子在初步认识分数以后,他们脑子里的分数,明白这一点,对于理解孩子的分数学习是重要的。

那么,学生再次认识分数是在什么时候呢?在北师大版教材中,有明确的“分数的再认识”的章节,是在五年级上次“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中,而且有分和,以分数的再认识为例,教材中是这样的。

而在人教版教材中,并没有“分数的再认识”这样的章节,但事实上,在“初步认识”和“简单计算”后面不久,学生就有再次认识分数的机会,只不过用的标题是“分数的应用”。

不难发现,其实在这两个版本教材中“分数的再认识”中,其实强调的还是“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以及“苹果总数的”,也就是说仍然还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那么,到底要再认识什么呢?

2

怎么再认识“平均”

如前文所述,分数有多种不同的意义,而在我们的教材中,学生最初学习分数时,一般以“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样的意义进入。在这个意义上,一般需要特别强调“平均分”这个事情。那么,我们有没有思考过,对于“平均”这个事情,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平均一定包含了“一样”的意思,但“一样”在哪里,学生是否真的清楚?

比如像图4中的,将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这里可以很明显看出,分出来的这4个小正方形形状和大小完全一样,这里的“一样”是直接可以看到的。事实上,学生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就是以这样的“一样”去理解“平均”的,所分得的部分需要在形状和面积上都一样,这才是平均,这样才可以用分数表示。

那么,问题来了,在下面的中,这6个苹果的确分成了3份,但,是不是“平均”分的呢?孩子该如何理解?换言之,在中,明明划分的各个部分的面积不一样,为什么会是“平均”?理解“平均”必须要的“一样”,在哪里?

我们当然知道,当中是将图形的面积作为连续量来分,那么需要形状面积完全一样才是平均分,而在中,我们要考虑的是苹果的数量,只需要抽象出来以后的苹果数量一样,就是平均了,至于画的面积不重要。

这里从到的对于平均的意义的理解,明显是存在一个过渡甚至跨越的,但我们有考虑过孩子是否能过得来吗?

上周我听了两节课,刚好分别是两个版本教材这个内容的课。针对类似这样的图,我问了至少有1/3的学生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这里写了1/3,为什么?学生很快回答,因为平均分成了3份,取了其中的1份。我接着问第2个问题,你刚才说了平均分成3份,这里有平均分吗?学生发现的确不是平均划分区域的。我再问第3个问题,那你觉得这里还能用1/3表示吗?所有孩子的第一反应都是不能。只有极少数孩子感到困惑,进入深度思考。然后有两三个孩子最后跟我说,老师,这里是指对苹果的数量平均分,跟划的区域是没有关系的。

更有意思的是,在一些孩子自己画的问题里,孩子说,老师我画的只是示意图,看起来他们好像不一样,其实是一样的,好多孩子把自己原来画的线擦掉,重新去画,试图让画的每一块区域一样大。

事实上,除了当中所画区域大小外,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听课时我同样问了很多孩子这样一个问题,你自己画的这些苹果都不一样大哎,你现在觉得你选的这2个苹果可以是1/3吗?学生的回答也很有趣,绝大多数孩子感到迟疑,认为不能。有少数学生说,画的是示意图,看起来不一样大,其实是一样大的。这当然是很难得的抽象。但如果你进一步明确告知,苹果就是不一样大的,还可以用分数表示吗?这时他们的回答就明确说不可以。

我这里问的这几个问题绝不是钻牛角尖,更不是故意为难学生。而是,如果要真正理解部分与整体关系意义上的分数,这时绕不开的问题。比如说,我们会说,男同学占全班人数的1/2。请问,这里的1/2是什么意思?分数就一定是要平均分才有,明明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为什么还是会有平均这一说?

从连续的形状面积的一样到离散的抽象出来的数量的一样如何过渡,应该作为学生再次认识“部分与整体关系”意义上的分数的一个重要内容。

3

该怎么再认识“1份”

很多老师认为在“分数的再认识”中,“再认识”的重点应该在于从把“1个东西”平均分过渡到把“1个整体”平均分,也就是说单位“1”从1个到多个,这个认识当然是对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更应该是怎么认识“1份”。

简单讲,学生要学会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份”。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像上图一样,老师一般都非常强调这里是分成了3份,那么圈出来的部分是2份,所以这里应该是2/3。这样的强调当然是必要的,学生需要能过渡到多个也可以是1份的认识。但如果只是过于强调这个图是分成了3份,恐怕会有另一个问题。比如在这节课上,我问了很多个学生,这里能用6/9表示吗?均回答说不可以,这里明明只分成了3份,哪里来的6/9。

我想,再次认识分数之后,如果只能看到3份里的2份,而看不到9个里的6个了,恐怕也不是我们想要的。那么,应该再认识什么呢?当然,我们这里不是要教等值分数,不是要教2/3=6/9,但学生要能用灵活的眼光看到不同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却是非常好的一种“再认识”不是吗?

比如,像下面这样的任务就很好。在前面学生重新理解了“平均”以后,给出8只袜子,圈出其中的2只袜子,那么可以用2/8表示,因为这是8只袜子里的2只。接下来如果把每2只袜子叠在一起,同样是圈出来的这2只袜子,也可以用1/4表示,因为这也是4双袜子里的1双。这样的活动当然还可以很多,比如15瓶酸奶里的5颗,是5/15。每5瓶装成1盒以后,就是3盒里的1盒。

4

怎么理解分数中“关系”的意义

个人认为,如果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再认识,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个意义上,让学生再次认识“平均”和“1份”,能够从不同的层面认识到“平均”中的“一样”,能够用灵活的眼光看到不同的“1份”,就已经足够了。这两点应该成为这个内容的大目标,课堂教学可以围绕这两个大目标思考大环节,设计大任务。

而如果是五年级的学习,除了再次认识“平均”和“1份”外,还有一个目标也很重要,因为这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意义,所以由“关系”会带来“相对”的大小。也就是说,这个意义上的分数,不能仅比较分数的绝对数值大小,还要考虑其对应的整体是多少。比如我在东阳听到的这节课中,最后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淘气吃了1个月饼的1/4,笑笑吃了1个月饼的1/4,他们吃的月饼一样多吗?”。下图是一个学生对这个题的思考,用画图很好地表征了因为整体不同,对应的1/4也会不同的情况。

事实上,后来有学生补充上了第三种情况,1个月饼和1盒月饼一样多的情况。而在对“关系”的理解上,根据对应的分数,整体和部分之间的互推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要点。

本文谈的是我们的教材中“分数的再认识”,学生可以再认识什么,可以再认识到什么程度。仍然是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意义上来认识分数,事实上,分数的再认识,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不同角度来再认识分数。比如,怎么认识分数是一个数?怎么从测量的角度,比如单位分数逐个数出不同的分数,直至数出假分数。

在另一节课上,学生1/4,2/4这样往上数,容易数出5/4乃至更多。但当问及,这里的5/4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很有意思,第一次学生很自然地说出来,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5份。让她再说一次的时候,说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忽然发现,一共才4份,怎么可能取到5份呢?

所以,还是那句话,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这里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老师自己要理解分数的不同意义,其次,老师还要把尽量把自己拉回到学生的位置,就能容易体会,在理解分数这个事情上,也许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也即,要理解学生的学习与理解。

欢迎分享转载 →分数的再认识 章勤琼:“分数的再认识”要认识什么?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