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景怡:一个文化符号的诞生——格兰特·伍德和他的《美国哥特式》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许景怡:一个文化符号的诞生——格兰特·伍德和他的《美国哥特式》

发布时间:2020-07-23 20:53:21

一幅画可不可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即使它温和地讽刺了美国小镇中“简单而体面”的价值观。或者,像普通人认为的那样,这是一种直白的讽刺,嘲笑了弥漫在美国中西部村庄中的排外情绪。

格兰特·伍德(Grant Wood)的《美国哥特式》(American Gothic)背后的真正含义,已经让几代人都迷惑不解。我们都熟悉这张作品:在一幢哥特式的木房子前,一对如同夫妇、面容阴冷的爱荷华州农民笔直地站立。木房子的建筑风格是维多利亚哥特式简化版本,在当时的美国乡村十分流行,作品也因此得名。

格兰特·伍德 美国哥特式 布面油画 1930年

这幅作品完成于1930年的大萧条时期。当时的美国艺术家们拒绝欧洲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深入乡村地区创作现实主义作品,强调一种朴素的真实。这种风格后来被称为地方主义(Regionalism)。在今年2月,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在展览“萧条之后:美国20世纪30年代绘画”上即展出了大量美国地方主义艺术家的作品。

画面中引人注目的一男一女,可能是一对夫妇,也可能是一位沉默寡言的父亲和他极受宠爱的女儿。画家伍德的妹妹,同时也是画中女模特的娜恩·伍德(Nan Wood)坚持认为,这是一对父女,只不过年龄差距看起来不那么明显。这种人物关系,体现一种微妙的矛盾。事实上,这幅画所展现的场景绝不是真实的——一切都是巧妙的安排。

同画中凝视着观众的男人形象不同,画中女人眼睛微微地眯起,皱着眉头看向一边。她的表情令人难以琢磨,似乎很悲伤,又似乎烦躁或者是坚忍。她垂下的一绺头发,和她整洁、刻板的清教徒形象形成了些许的冲突。画中的男人看起来则十分警惕,他像一个武士一般手持着干草叉,似乎随时准备和入侵者战斗,来保护他身边的女人。

这一看上去魔鬼式的主题,为作品蒙上了矛盾性的、不安的喜剧色彩。没有它,整幅作品的情绪会少很多戏剧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美国哥特式》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艺术家精心的布置。

首先,格兰特·伍德的妹妹娜恩从来没有和画中的男人合影,也和他没有任何关系。在一次驱车旅行中,伍德无意间发现爱荷华州埃尔顿镇上的这座房子。他立刻获得了灵感并要“找到两个严肃、正直的人物来搭配这座房子”。因此,《美国哥特式》这幅作品从一开始就是叙事性的,是和现代主义背道而驰的。

格兰特·伍德在20多岁时曾经在当时的前卫艺术中心巴黎和慕尼黑学习绘画。他对现代主义绘画十分熟悉,也曾经以印象派的风格创作。但当伍德回到了美国之后,他很快地抛弃了在欧洲所得的现代主义绘画技巧和手段。他的创作受到了15世纪佛兰德画家凡·戴克那细致的写实绘画的影响,又加入了个人的性格与色彩,从而投入到美国地方主义绘画的潮流之中。尽管伍德艺术的本源仍然是欧洲传统绘画,但他和其他地方主义艺术家所做的,是尽可能从欧洲文化殖民主义中把美国的本土艺术解放出来。在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出现之前,这是美国争取艺术独立的一次重要的尝试。而尽管《美国哥特式》已经成为一个美国文化符号,地方主义绘画却未在美国艺术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伍德一定在巴黎学会了所有利用室外光线绘画的技巧,但在《美国哥特式》中,两个模特是分别绘制而成的,也没有站在实景之中。画中的男模特,其实并不是一个农民,而是画家的一位富有的牙医朋友。画中人物的服装是伍德亲手挑选的:女子的衣着非常老式,让人体会到怀旧的味道。此外,他们的脸,尤其是女人的脸,就像哥特式建筑尖尖的屋顶一样,被变薄和拉长。仔细感觉的话,还能够感到一丝死亡的气息,仿佛画中人物成为坟场里的墓碑。女子的黑色上衣和罩在外面的印花围裙,以及男子的黑色外套,都暗示着这种气息。还有,木屋的门窗都是关闭的,在这样晴朗的天气中也显得十分反常。

画中模特重新聚首在作品面前 图片:波士顿日报

关于这幅画中的喜剧色彩,伍德本人给出了一个看起来矛盾的说法:“它充满了讽刺,因为任何现实之下都会有讽刺。”而正是这种模糊与矛盾让这幅作品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美国文化符号,也让它被世人不厌其烦地模仿和复制。作家、现代主义艺术收藏家格特鲁德·斯坦恩(Gertrude Stein)认为伍德是第一流的美国画家,并评论《美国哥特式》“带有一种毁灭性的讽刺”。相反,以克莱门特·格林伯格为首的批评家们,对伍德却近乎无视。格林伯格甚至说伍德是“我们时代最粗俗的画家之一”。

就像卢浮宫的《蒙娜丽莎》一样,《美国哥特式》无疑是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然而在一开始,博物馆官方也并没有看好这幅作品,甚至形容画中人为“一对滑稽的活宝”。

随着大众传媒逐渐占领世界,这对画中人也开始频频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电视广告到各种情景戏剧,从户外的各种招贴到报纸上的插图插画。据统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的脸,未曾被移至到这幅画中。就在近期的英国《旁观者》(Spectator)杂志之中,总统特朗普和其夫人就被面无表情地移至了燃烧着的木屋和谷仓之前。

英国 《旁观者》 杂志对特朗普的调侃 图片:spectator

当然,对《美国哥特式》这幅作品的改头换面,也并非都是调侃性质的。戈登·帕克斯(Gordon Parks)于1942年拍摄的《黑人女清洁工埃拉·沃森》,就非常严肃地用对《美国哥特式》的重新演绎,批判了美国社会对非裔群体的不公现象。这幅照片后来成为《华盛顿邮报》的封面图片,而帕克斯后来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先锋电影导演,并在1984年导演作品《为奴12年》(12 Years a Slave)。

戈登·帕克斯 黑人女清洁工埃拉·沃森 摄影 1942年

这就是《美国哥特式》独特的魅力所在,它一直在众生心间挑起强烈的共鸣,让每一代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并乐此不疲。

欢迎分享转载 →许景怡:一个文化符号的诞生——格兰特·伍德和他的《美国哥特式》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