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书到底怎么读丨①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哲学书到底怎么读丨①

发布时间:2020-07-25 15:16:38

哲学著作读不懂

因为它们不是商品

文/莫里斯

这篇文章始于我和醒来编辑卢易的一次对话。他叫我给他开一个书单,我介绍了几本关于人工智能和具身认知的书,并详细告诉他该以什么顺序读、怎么读。他觉得受益很多。恰好到了要给醒来供稿的日子,卢易就说,你干脆写一篇“如何读书”吧。我说好,就写“如何读哲学书”,因为闲书、工具书不需要教,喜欢读就去读就是了。

真要动笔的时候,我才感觉到困难。因为回想起之前有人问我“该怎么读哲学原著啊”,我的一概回答都是:“读什么?不要读,读了没用。”

这也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对于那些天生就需要读哲学书的人来说,哲学书之于他们就相当于桉树叶之于考拉,不需要教,他们自然就会去找来看。如果你已经成年,感到自己对大部头的哲学著作读不通、也不感兴趣,还需要别人教你怎么读,那么很有可能它们真的对你没用。人生有那么多事可做,不学哲学也可以过上好的生活,去干点别的吧。

市面上许多教程都遵循这样的商品逻辑:在教你英语之前,先论证一通“学英语是迈向成功的阶梯”。如果要我像他们一样,论证读哲学的有用性和必要性,我做不到。所以这也不是一篇教程,只能算是我个人经验的分享,顺便去除一些错误的观念,如果运气好的话,应该能说服你放弃对哲学的兴趣了。

注意:本文提到的“哲学书”是指哲学专著,包括哲学家的原著和研究者的二手著作(各种导读、批评、论文、哲学史等),不包括生活自助类图书、武志红的心理学、零极限、断舍离、其他心灵鸡汤等等。这些书已经是商品了,写出来就是为了你读得懂的(不然怎么卖钱),不需要专门教你怎么读。两者的在书店里一般放在隔得很远的两个书架,应该很好区分。

哲学著作不是商品。所以它才会难读。所谓不是商品,就是说它们不是给一般消费者看的,不是给普通大众看的,哲学家并不关心自己的书卖出了多少本。所以,他们在写作时照顾的是专业读者,而非一般读者。

那么哲学著作是什么?它既像是学术论文,又像是群聊天记录。

学术论文,指的是它的专业性。你不会突然指望自己一下子能看懂《航天火箭发动机的制造与维修》吧?哲学著作是用自然语言写的,但究其本质,同样是专业性非常强的著作。想要拿起来就读懂,是不可能的。这和一个人的智商无关,而只和学习有关。

有些哲学家的话写得浅白,貌似能看懂,但浅白只意味着它容易被一般人误解。尼采的“超人哲学”让你联想到那个穿着红裤衩在天上飞的超级英雄(那么尼采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做超人?我们要超越自己?我们要克服欲望?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这表示尼采容易理解吗?显然不是,只是超人这个词恰好让你舒适地想到别的东西而已。

群聊记录,指的是哲学的“对话性”。你可以把哲学活动理解为是一个巨大的、持续千年的微信群,其中哲学家正在彼此之间进行无休止的对话,探讨一些自古以来困扰人类的问题。不断有新的哲学家加入群里,也有老的哲学家退群。

在他们的对话中,渐渐产生了一些彼此之间约定俗成的规则,还有一些彼此默认的隐语。现在,假设你是初来乍到,加入这个微信群潜水,听到了他们之间的对话。你会感到迷惑:他们在聊些什么?为什么每个字我都听懂了,连起来我却不懂了?这场对话是怎么开始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你不知道这话是从何聊起的。就像从30分钟开始看一部电影,当然会看不懂情节。

而哲学家对话的方式,不是一句句话,而是一本本书,一篇篇论文。群里的一个话题可以持续几百年,而一些最古老的问题直到今天还在被讨论。每个哲学家的工作都建立在先辈哲学家的工作上。

甚至对先辈的批评,本身就会成为一个新的理论。比如,拉康就是在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激烈改造中建立起了他自己的精神分析学。你可以把哲学著作理解为是一个哲学家在哲学大群里说了一句,“关于刚才那个群友的说法,我想补充几句……”这时候,你就要回去翻聊天记录,看看刚才那个人到底说了些什么。

明确了哲学书是什么,我们说回到,我有什么资格来告诉别人怎么读呢?毕竟,我也并没有一个哲学的大学学位(庆幸自己没有)。我想,这个资格就来源于,我在哲学家的微信群里未必能插上话,但是我大概能听懂他们在争论什么,并且从他们的争论中产生有益的联想。

区分划在,我在面对哲学书的时候,感到的不全是糟糕的感觉,而是能够学习到新的东西,并且能够自己指导自己的阅读;就算有的书暂时看不懂,也知道自己为什么看不懂。而对于很多人来说,看哲学书就是完全痛苦的——如果你不会游泳,自然会溺水。

我说的这些话,是出于一个至少能保证自己不溺水的人的身份,而不是出于游泳健将的身份。关键在于,我还记着自己溺水时期的感受,以及我是怎么一步步学会水性的。

哲学活动是一个小的学术圈子内部的对话史。如果不是要成为一个哲学家的话,听懂这场对话对我们有何益处呢?哲学和其他的小圈子内部的对话,比如数学,有什么区别?

我想,哲学对于门外汉的价值就来源于一个基本的事实:你对世界,对自己的人生的所有思考,都曾经被人思考过。你所有洗澡的时候冒出来的想法,沾沾自喜的创见,在书上看到了不起的道理,每一个念头,都不新鲜。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某个想法竟然是新鲜的,那只说明你学得太少而又想得太多。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但造成独一无二的是随机事件,就像每片叶子都不相同,但组成叶子的结构是相同的。同样,既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面对的同一个基本的生存处境,我们的想法也大都相同。比如,每个人大概都思考过死亡,我也会死,我死了之后会怎么办?这样朴素的好奇,就是哲学的发源。而有些人把思考进行得更加深入,形成系统性的语言,这些人就是哲学家。

你思考在他人思考的子集里,如同水滴之于大海。

当然,就算是如此,这水滴也是特别的,因为那是代表“你”的水滴。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做大海。文章的一开头就说了,不学哲学也能过上好的生活。而且,就算学了哲学,你其实还是水滴,只不过是看到了大海而已。“看到”,对你有多大价值,见仁见智。哲学不是商品,并不负责自我推销。

但是,如果你意识到自己身为水滴的这一事实,从而产生了一种好奇甚至是惶恐,那么这就是你学习哲学的最初动力。

有人说,看哲学书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哲学书的目的恰恰是省时间。因为,哲学书是由历史上最聪明的头脑写就的。他们思考一个问题要多久?你自己去思考同一个问题,达到同样的深度,又要多久?

说哲学书浪费时间,其实是在说,读了也没有价值,有这工夫不如去吃个甜品,吃甜品最不浪费时间。但是,我假设你已经认同了思考的价值,那么哲学书就是一条无比方便的快捷通道。它告诉你,历史上最聪明的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结论是已经被提出又被推翻的,有哪些可能性,哪些路是走不通的。这是什么?这就是巨人的肩膀啊。

另一种误区是,“哲学探讨的问题离生活太远”……

怎么理解这种想法?请听下回分解。

透过死亡照见生命全貌

每周看心情不定期推送

欢迎分享转载 →哲学书到底怎么读丨①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