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工人的战歌《我为祖国献石油》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钻井工人的战歌《我为祖国献石油》

发布时间:2020-07-26 05:44:25

好歌印记——

《我为祖国献石油》钻井工人的战歌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各类歌曲像浪涛、像春花、像倾盆大雨一样地到处汹涌澎湃,涌现出不少堪称“时代缩影”的代表性作品,《我为祖国献石油》便是其中之一。

2012年元旦前后,“好歌印记”采风组走玉门赴大庆跑东营,再飞克拉玛依,约会石油工人,查询历史文献资料,访问曲作者和演唱者……亲身感受中国石油开采行业的发展与变迁,寻找《我为祖国献石油》传播背后鲜为人知的踪迹——

01

同“铁人”生活3天 出炉“石油战歌”

2011年11月10日,沈阳音乐学院前院长、作曲家秦咏诚(2015年6月25日上午秦咏诚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在北京家中为记者讲述了他与“石油城”的不解之缘。

时光回到 1964年3月中旬,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李劫夫接到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通知,要他务必在3月20日到黑龙江省萨尔图报到。 

接到通知后,学院党委打算找一位年轻人陪他一起“北上”。经李劫夫提议,党委研究决定让青年教师秦咏诚和他一起去。  

不巧的是,秦咏诚正在发高烧,已经卧床三天。李劫夫亲自到他家来看望,并嘱咐他安心养病,如果两天后能康复就和他一起到萨尔图去体验生活。  

“能出差去锻炼自己,我非常高兴,但是萨尔图是什么地方,我当时并不知道。还有三天就出发了,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我真不想错过,真希望自己的病能快点好起来。没想到第二天,我的烧真的退了,身体却还非常虚弱,但起床走路不成问题。”说起《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事儿,秦咏诚说这首歌的创作真的是一种巧合和机缘。

1964年3月19日晚,秦咏诚和李劫夫坐上了去哈尔滨的火车。旅途中,秦咏诚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们去的萨尔图是什么地方?”劫夫院长悄悄地告诉他:“萨尔图是个大油田,叫大庆油田,现在还保密呢!”一晚上秦咏诚都在想这个神秘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模样。

“当时大庆油田组织了许多作曲家参与创作。我带病随李劫夫院长去的。先是参加10天的油田专业知识学习,然后下基层体验生活,在“铁人”王进喜任队长的1205钻井队生活了3天。” 秦咏诚说,这次体验生活收获了《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

1960年春,我国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展开。王进喜(1923-1970)率领1205钻井队西北玉门到东北参加石油会战。没有公路,车辆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靠人拉肩扛,把钻井设备运到工地,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连续艰苦奋战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被誉为“铁人”钻井队。 1969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委员。1970年王进喜病逝。

王进喜是个精力异常充沛的人。王进喜告诉他,1959年在北京参加人代会,看见北京满大街的公共汽车都带着一个煤气包,心里非常难过。“我们再苦再累也要采出石油,我就不信,哪有我们中国人干不了的事!”王进喜的话,到现在秦咏诚还记得清清楚楚。

和钻井队工人同吃同住了3天后,秦咏城等人回到指挥部招待所的当天,大庆油田党委宣传部就拿来一摞歌词,希望作曲家们能为石油工人谱写歌,宣传石油工人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作风。当老作曲家们选完谱曲的歌词后,秦咏诚在剩余的20余首歌词中,翻出了薛柱国写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细读,歌词描绘的意境与情感深深打动了他。“铁人”钻井队舍家别妻,从玉门顶风冒雪转战东北不就是为了“为祖国献石油”吗?秦咏诚越想越激动,这歌词正是对这些石油工人完美的诠释,若干个音符已经在脑海里跳动,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这天下午,在招待所的饭堂里,他用了20分钟时间就完成这首歌的谱曲。

“写这首歌时,是抑制不住的音符往上蹦。”提起那次写歌过程,秦咏诚的情绪仍然很激动。“搞创作不能待在家里,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有真情实感,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一首好歌必须有好歌词,这是创作的基础。

接着,秦咏城把曲谱拿给李劫夫修改,李劫夫只在个别地方做了细小改动。第二天,大庆歌舞团演员们经过短暂的排练,在钻井工地给工人演唱了这首歌曲,唱完之后很受欢迎。

这首歌,唱出了石油职工独特的心声,也成为石油石化企业独特的文化符号。

02

复员兵玉门写下振奋人心的歌词

2011年4月, 80多岁的老石油人王家彬与记者聊起了石油工人头戴铝盔走天涯的创业年代,当谈到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时,老人家眼睛一亮,神采奕奕地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歌词撰写的故事———

1955年,时任中国建工部文工团话剧队负责人的王家彬,在甘肃玉门油田,组建了石油战线第一个专业文艺团体——玉门石油文工团。

1958年的一天,王家彬听说运输处有个刚从部队转业的小伙子薛柱国,当兵时就喜欢诗歌、文学写作,并且有一定的表演天赋。王家彬当天就来到运输处了解情况,当场让薛柱国即兴表演了一段快板书《武松打虎》,看到薛柱国诙谐幽默的机灵劲儿,王家彬欣喜地招他成为了文工团员。

在那个火热的建设年代里,文工团到钻井队工地慰问演出是家常便饭,演出途中看到石油工人在大雪纷飞、戈壁风沙中工作的场景,时时感动着薛柱国……晚上在帐篷里,久久不能入睡,一种创作欲望撞击着他那兴奋的神经。于是,他趴在床上挥笔写了一首诗歌。第二天一早,薛柱国兴奋地敲开王家彬的房门,将诗稿交给他征求意见。“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这字字句句看得王家彬泪流满面:“好!好!这是石油人的真实写照,这是艺术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作品完全可以打印出来发表,来进一步鼓舞钻井工人的斗志……”

在东营胜利油田采访中了解到,薛柱国1936年出生于陕西省武功县,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4月转业到玉门石油管理局,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石油人。1958年,他写的诗歌《我为祖国献石油》,被时任玉门油田文工团业务副团长的王家彬看到后非常赞赏,但也有上级领导认为不切实际,作品最终没有被报刊采用。

1961年9月,薛柱国调到东北参加大庆油田的开发和建设,做了一名外线电工。一次,大庆石油指挥部要出一本宣传册,向各单位征稿,薛柱国将《我为祖国献石油》诗稿投了上去,不久便在宣传册上刊登。此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前来大庆油田体验生活的秦咏诚对这首诗歌产生了浓厚兴趣,很快就为这首诗歌谱上了恢弘大气的曲谱。

1964年5月,歌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栏目播出,传唱至今。

薛柱国1997年8月27日病逝。他所创作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等优秀作品,已经成为石油文化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他女儿把他生前的作品结集出版,书名就叫《我为祖国献石油》。

03

精神富有干劲大 歌声传递正能量

刘正魁老人是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老一代石油工人,也是1202钻井队的第四任指导员。回想起那时的会战经历,他感慨地对记者说:“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没有路,没有住的地方,吃不饱……但是我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大家在一起不比物质,而是比精神、比干劲。每当工作累了或遇到大的困难,我们就一起唱《我为祖国献石油》《咱们工人有力量》……唱得群情激昂,自豪感油然而生,大家就干劲十足了。”

“老会战”陈福勋是1205钻井队的第四任指导员,他向记者讲述了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创作过程中的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当时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都到钻井队蹲点,体验生活,把油田的文化生活一下子就带动起来了,我们走到哪里,就把歌声带到哪里。”有一次,薛柱国拿着歌词向钻井工人征求意见。他的原词是“我当个铝盔工人多荣耀”,当时我们的石油工人没有像现在那样的安全帽,都是戴铝盔,所以歌词中才说“铝盔工人”。但陈福勋觉得应该突出“石油工人”,就给他提建议,薛柱国当时就接受。随后就把歌词改成了“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

1972年到胜利油田工作的徐卫,一提起这首歌,她的脸上便绽开笑容,“多少年了,这首歌我们一直在唱。每次唱,我都好像回到了当年创业的年代。‘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歌词写得多好!”

“这写的就是我们!”在一旁听我们说话的一位老人忽然插话。老人名叫揭继鲁,今年58岁,是当年32194钻井队的柴油机工。“这歌我们开会的时候唱,上班路上也唱,唱起来就觉得有劲儿!歌里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以前东营根本没有城市,就是一片茫茫的芦苇荡、盐碱滩,一眼望不到边,每逢下雪都看不见路。孤岛大会战的时候,大雪没到了膝盖,一不小心踩到雪窝里,雪就一直埋到腰部。可那咱们也得干,得为国家献石油啊!”

一首歌的流传包括很多因素,这其中,有时代的因素,也有作品本身的因素。作为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经典曲目,《我为祖国献石油》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2002年,在时任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材副主编鲁宏国的推动下,《我为祖国献石油》被编入教材,更多的孩子们得以感受到这首老歌的魅力。另外,此曲也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安石油大学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校歌。

2010年9月8日,已是78岁高龄的秦咏诚在阔别大庆36年后再次归来,亲身感受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大庆油田的发展与变迁。秦咏诚感慨地告诉记者:“1964年去大庆,创作了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1974年到大庆,为电影《创业》写歌。应该说,《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是我与石油工人共同创作的,如果没有当年在大庆的生活经验,没有亲身感受石油工人的会战经历,就不会有这首歌的诞生。”

04

刘秉义唱《我为祖国献石油》原由

“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半个世纪以来,刘秉义唱着这首歌,从克拉玛依到东北大庆,从塔里木盆地到鲁中平原,走遍了中国几乎所有的油田,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伊始的建设热潮,见证了“文革”10年的非常岁月,目睹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蓬勃发展,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2012年1月9日上午,记者与正在北京家中的刘秉义老师通了电话,说起演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话题,老人有说不完的故事。

“一天,我在一份音乐刊物上偶然看到《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曲,随口哼了两句,就发现这是一首振奋人心、节奏感强的好歌……我就拿去让一个手风琴老师配乐,一唱就成功了。”50年后,回想这首歌的由来,刘秉义依然思路清晰。“1964年10月中国唱片公司还推出了这首歌的唱片。”

唱了几十年的《我为祖国献石油》,刘秉义认为,这首歌的成功不是因为他唱得好,而是作品本身好,词作者薛柱国是一个与王进喜一起开发大庆油田的石油工人,那时国家刚好处在最艰苦的时期,薛柱国写出了石油工人“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放性格和乐观精神,歌词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空洞的口号,唱出了石油工人的心声。

《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给刘秉义带来了荣誉,却也给他带来过麻烦。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曾经红遍神州大地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也遭到攻击。被批判为“只见石油,不见路线”的黑典型作品。当时,沈阳音乐学院贴了很多批判秦咏诚的大字报。无奈之下,秦咏诚来到北京,与刘秉义商量对策。为了挽救这首歌,刘秉义想出了一个主意:修改歌词。他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将原先的歌词进行了“革命化”修改。“……三面红旗映彩霞,铁人精神传天下,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我们,自力更生建设国家……”

第二天,秦咏城见到修改后的歌词后,连声说好,两人当即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取得联系,很快就录音、播放。国务院文化组审查节目时,也很快就批准修改过的歌词。就这样,全国上下又掀起了一股《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传唱热潮。“所以,我老跟秦咏诚开玩笑说,《我为祖国献石油》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因为我在特殊时期挽救了这首歌。”刘秉义在电话里爽朗地大笑起来。

“文革”结束后,刘秉义和秦咏诚来到大庆,再次见到词作者薛柱国时,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对当年的“篡改”歌词表示歉意。薛柱国却紧紧握住刘秉义的手说:“是你们救了我,救了这首歌。”

“我不是首唱,经常有人说这首歌是我原唱,大家可别误会,我肯定不是首唱,也不可能是首唱。”刘秉义反复强调说,“你想想,我第一次看到这首歌都已经登到杂志上了,这首歌在大庆肯定试唱过,而且我也知道东北有个歌唱家唱得比我早,这首歌只能说我唱得多一点。”刘秉义是位非常耿直的人,话匣子打开后,他豪爽淳厚的男中音让人感觉他是一位真正的石油工人。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每当听到《我为祖国献石油》,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时至今日,这首歌已成为震撼石油工人心灵的超强音符,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成功的结合,把石油工人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演绎得淋漓尽致。

(选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周五版2012年4月6日,2016年8月修订赵乐)

《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

作词:薛柱国 作曲:秦咏诚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

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红旗飘飘映彩霞/英雄扬鞭催战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茫茫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地下原油见青天/祖国盛开石油花/天不怕 地不怕/放眼世界雄心大/我为祖国献石油/祖国有石油/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骆驼弦子 2017年10月10日 搜狐

news980

欢迎分享转载 →钻井工人的战歌《我为祖国献石油》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