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半夏与水半夏到底有啥不一样?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旱半夏与水半夏到底有啥不一样?

发布时间:2020-08-01 23:43:48

半夏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中药,最早记载于《本经》,近年来,因为半夏药源十分紧缺,于是许多地方都用水半夏代替旱半夏来组方使用,但这是卫生主管部门严令禁止的,因为旱半夏和水半夏两者虽同属于天南星科植物,但在其性状与功效方面功效悬殊,不能等同视之,现就二者在性状与临床功效方面的异同浅谈一下我自己的见解。

【来源】临床上俗称的半夏即旱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别名三叶半夏、水玉、地文、三步跳、麻芋果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主产四川、湖北、河南、贵州、安徽等地,夏秋两季枝叶茂盛时采挖,洗净后除去外皮、须根后晒干,炮制后备用。

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头尖的块茎,别名戟叶半夏、土半夏、田三七、疯狗薯等,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深秋时采收,采收后石灰水浸泡一天,搅拌去皮后晒干或烘干备用。

欢迎添加天宝农技服务平台名贵药材群微信号:15910877966,交流了解更多名贵药材专业种植技术。

【形态】旱半夏植物形态为多年生草本,高15-30cm,幼苗常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后生3小叶的复叶,叶柄长10-25cm,基部有珠芽,花单性同珠,花序柄长于叶柄,佛焰苞绿色,下部细管状,雌花生于花序基部,雄花生于上端,花序顶端附属器青紫色,伸于佛焰苞外呈鼠尾状,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花期5-7月,果期8-9月,生于田野、溪边、阴湿山坡、林下。

水半夏植物形态亦为多年生草本,叶长3-4cm,叶柄长15-30cm, 中部以下具宽鞘,叶片戟状长圆形,前裂片较大,侧裂片较小,长三角形,花序柄细长,佛焰苞管部绿色,檐部绿色至绿白色,顶端长鞭状或较短,肉穗花序比佛焰苞长或短,顶端具淡黄绿色附属器,雌花序卵形,中型花序锥形,雄花序黄色,子房倒卵形或近球形,浆果卵圆形,绿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生于田边、山洼或低洼湿地。

【性状】旱半夏性状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凹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水半夏块茎圆锥形、椭圆形或倒卵形,直径0.5-1.5cm,高0.8-3c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不平滑,上面有多数隐约可见的点状根痕,上端类圆形,有突起的芽痕,下端略尖,形似“犁头尖”,又称“犁头尖”,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味辛辣,麻舌及刺喉感较旱半夏弱。因旱半夏为“球”水半夏为“锥”,故在外形上二者较易区别。

【功能主治】旱半夏性温味辛,有毒,归脾、胃、肺经。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嗽,痰饮眩悸,内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夜卧不安,瘿瘤痰核,梅核气症,外用消肿止痛。炮制品功用有别: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化痰;半夏曲功能消食化痰;竹沥半夏善清热化痰息风。

水半夏味辛,有小毒,功用方面类似旱半夏,但无降逆止呕作用,另有止血之功,功能燥湿化痰止咳,止痛行瘀,消肿解毒,临床用于咳嗽痰多,痈疮疖肿,蛇虫咬伤,外伤出血,主治头痛,腹痛,腰痛,跌打损伤,乳痈肿毒,支气管炎等。

【化学成分】旱半夏块茎含挥发油,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多种氨基酸,久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尿黑酸及其葡萄糖甙,胆碱和半夏蛋白,钙、镁、铝、铁、锰等多种无机元素。

水半夏含有机酸、酚类化合物、鞣质、甾醇、生物碱。

【用法用量】在用法用量上,二者相同。内服煎汤3-9克,入丸散,外用适量。生品研末,水调敷,或用酒醋调敷。

【用药禁忌】在用药禁忌方面,二者相同。阴虚燥咳、燥痰及孕妇慎用。反乌头类药品,如川乌、草乌、附子等。

如上所知,水半夏确为旱半夏之伪品,不能与半夏通用。截至目前,《中国药典》只收载有半夏,并没有收入水半夏一药,而出现水半夏与旱半夏通用的原因,多为不法药商受利益所趋,置人民健康于不顾。目前市场上水半夏每公斤在15-20元之间,而旱半夏因药源的日益紧缺已涨至每公斤110-120元左右,价格悬殊将近几倍,其利益之丰厚不言自明。

文章来源:

《旱半夏与水半夏功效异同之我见》医药前沿 都喜华

快戳“阅读原文”,

欢迎分享转载 →旱半夏与水半夏到底有啥不一样?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