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新书 朱镕基新书语录:把那些老说空话不办事的人拉下来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朱镕基新书 朱镕基新书语录:把那些老说空话不办事的人拉下来

发布时间:2022-02-17 08:09:14

1990年4月14日,朱镕基在上海参加了干部职工“爱国卫生月”。

“如果我当选市长,我决心让下一届市政府成为一个廉洁高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是我的决心。首先,从小事做起,坚决不吃不喝不收礼。这不仅是节约,更是在树立勤俭建国的风气...所以我想从我和市政府开始。我们市政府的人员会到基层去,到工厂去,不管怎么样,都要做到‘一菜一汤’...今后,我市政府的任何会议严禁外包。这是一种象征,也就是说,我们今后不应该搞送礼送物的风气……”8月11日《朱镕基上海演讲录》

《朱镕基在上海的讲话录》收录了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朱镕基在上海工作期间的一些讲话、谈话和信件,106篇文章中的大部分是首次发表。这本书延续了之前出版畅销的朱镕基《答记者问》和朱镕基《讲话录》的风格,详细记录了朱镕基领导上海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举措。

两年前,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在读完《朱镕基讲话记录》后曾评价说:“伟大的邓小平和伟大的江泽民选择了伟大的朱镕基。”

“现在我们的‘关系研究’太多了,大家都不愿意批评,不愿意谈感情,不愿意谈关系,怕‘穿小鞋’。”

20世纪80年代,上海作为中国大陆最发达的大都市,在转型中失去了内部优势,无法与外部世界接轨。上任伊始,朱镕基市长就被钱袋子、煤炉、菜篮子等一系列问题困扰,一年之内头发就变白了。1988年5月,朱镕基上任,在主持召开市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时指出,上海“需要速度、需要效率、需要果断行动、需要有力行动”。

在这次会议上,他主动成立了“一个机构、一个窗口、一枚印章”的外商投资工作委员会,审批项目。在委员会成立之前,上海要审批一个外商投资项目要盖章126张,效率非常低。许多外国投资者因为审批程序而推迟甚至放弃了在上海的投资。

上海市外商投资工作委员会成立后,外商投资项目的所有审批手续都已完成,只加盖了一个委员会的印章。这一举措大大增加了世界投资者对上海的信心,外商在上海投资的速度和规模成倍增长。

1988年6月29日,朱镕基在接受香港英文虎报记者辛葛莱采访时,提到上海外商投资工作委员会时说:“如果有项目,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和中日合资企业上海尼塞拉传感器有限公司谈判了一年,但市外商投资委员会接手并召开会议解决。前几天,报纸报道了一个上海和美国之间的轴承生产项目,70天后获得批准,也是通过这个机构运行的。”

北京大学立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徐晓东评论说,在计划经济强大、对外开放阻力重重的情况下,“一窗一公章”的决定提出并付诸实施,需要极大的勇气。“一窗一章”逐步在全国推广,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后,朱镕基审时度势,大胆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解决了上海各种紧迫的社会问题。他不失时机地将财权和事权下放,推动政府在市和区两级的权力下放,并将行政和社会事务下放到各区;经济管理权将由委办下放给企业,政企分开。

朱镕基长期从事经济工作,被小平同志誉为懂经济的领导。面对上海工业的艰难处境,他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大刀阔斧地调整产业结构,带领传统产业“脱壳”“返老还童”,逐步实现年轻化、集约化;同时,大力支持和发展电子、汽车、信息技术等新一代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

在此期间,朱镕基还作出了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决定,并于1990年6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他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仪式上的第一句话,就明确表示“证券交易所的成立,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不会变”,这也显示了他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远见卓识。

在上海工作期间,朱镕基还着眼于浦东的开放发展,以“上海经济接轨世界经济”的思路和目标,大胆出台了免关税、自由入境、土地租赁、开放外资银行、实行股份制等一系列特殊政策,不断扩大上海的开放,积极改善上海的投资环境,为浦东的开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勇于正视缺点,敢抓敢管,抓矛盾、抓问题、抓困难,不逃避、不掩盖、不粉饰。”徐晓东说:“针对有些同志是‘和平官’‘好老人’,不愿意得罪人的现象,他严肃地指出,现在我们国家‘关系学’太多了,大家都不愿意批评,怕‘穿小鞋’。这样下去,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就毁了。”

“我们应该扳倒那些总是说话空而在那个位置上什么都不做的人。”

1987年底,中央决定将朱镕基调任上海市市长。1991年3月,他当选国务院副总理,离开上海。他在上海工作了三年多,其中近两年一直担任书记和市长。虽然他掌管上海的时间很短,但这是上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成为上海市长之前,他做了很多准备。他一到上海,就对经济工作、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进行了调查研究。朱镕基坚持“永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首先关注的是以解决上海居民副食品供应问题为突破口。后来,他提出新一届市政府要重点抓好三件实事:交通、住房和燃气、菜篮子。为了做好菜篮子工程,他不仅在电视上做了讲话,还和很多干部交谈,深入农村调查。

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郑欣宜回忆,在沪期间,朱镕基在政府党组生活会上听说老百姓买不到盐,立即致电市财贸办领导,称盐是百姓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要求立即调查食盐供应情况,立即组织运输,确保市场供应。在解决上海居民生活用气问题时,有一次在上海石化厂的检查工作中,一位厂领导指出供气困难,但理由不充分。朱镕基生气地说:“你不给液化气,我就问你。”这种严厉的语气在朱镕基为人民服务的作品中很常见。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是第一个实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国家。郑欣宜说,从1990年3月到年底,朱镕基组织了12次专题会议,讨论研究住房改革和建设工作。他提出动员社会公众参与房改方案讨论,并亲自召开全市住房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发表电视讲话,走访棚户区观察民情。“对于关系群众利益的重大事件,朱镕基从不马虎草率,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最高标准。”

朱镕基曾说:“我们现在的政府就是看成绩,看成绩。你把‘菜篮子’装满了,把价格降下来还是稳定下来了?你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了吗?出口是否增加,外国投资是否增加。你要有成绩,不要说空”

朱镕基在任时强调,要努力工作,为人民做事,一个个解决问题,“从垃圾粪便到‘菜篮子’问题。”“我们不提倡说空,希望每个同志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他讨厌总是说个不停而不做实事的官僚现象。他说:“不克服官僚主义,上海就没有未来”,“我们必须打倒那些总是说话空而在那个位置上无所作为的人。”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用16个字评价了朱镕基的为官作风:从政为民、廉洁奉公、敢为人先、敢于冒险。他说:1988年,朱镕基在上海提出要建立廉洁高效、为民服务的政府,这实际上开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先河。

无论是作为市长还是总理,朱镕基从不忘记为人民服务。他亲自抓群众信访工作,甚至把这项工作提到了“我们党和群众的关系,我们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这样的高度。“我们不听群众意见,帮他们做事,为他们服务。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朱镕基说:“我深深感到,没有人民,我们将一事无成。”

“我是个孤儿。我从小就没有父母。我不怕得罪人。”

《朱镕基上海讲话记录》载有1988年6月28日朱镕基《对全市局级以上干部的三个要求》一文。第二个要求是“从政要廉洁,办事要高效,做一个问心无愧的公仆”。这不仅是朱镕基对上海局级以上干部的要求,也是他的治国格言。

在这次演讲中,他说:“我有一个建议供大家考虑,有没有可能少做一些形式主义?”我们需要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我一来上海工作,就给自己提出了五戒,即不登报、不看电视、不剪彩、不题词、不礼遇。现在,我经常“破戒”,不在报纸上发表。记者拒绝同意,所以我不得不在报纸上发表。现在每周都要去一个厂,一个区,一个县,一个局。如果你想报道这一切,每天都是关于我的。有什么好的?我怎么会有这么多好的想法和点子?这是干什么用的?电视上也没有。当然,我离开工厂的时候,是绝对不会允许电视记者来的,但是有时候不拍电视剧,我是接受不了外宾和外国总统的。我没剪彩就做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剪彩。没人让我剪彩。铭文被拒绝。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写。我这样做是没有礼貌的,我上交了所有从外宾那里收到的礼物。但是现在活动还是太多了,感觉陪伴对我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书中还披露了1988年5月4日朱镕基写给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主任、CPPCC副主席毛景权的一封信。内容如下:“井泉同志:我来上海后,下令‘不许题词’来约束自己。所以,我不会写碑文。我希望我会原谅你。但是我是京剧爱好者,我一定是开幕式表演的观众。当我有空时,我想更多地欣赏。”

20世纪80年代末,“吃喝”“受礼”盛行于社会,不少人写信反映干部吃受礼问题。当时,江泽民同志严肃地指出“鱼开始发臭,中梁倒了”。朱镕基明确要求纪检监察部门牢牢盯住506名局级干部。

在他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市长办公会议上,讨论通过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倡局级以上领导干部艰苦朴素作风的若干规定》,对干部宴请送礼作出了8项具体规定,对违反规定者给予第一次书面检查、第二次通报批评、第三次行政处分。他言行一致。随后他制定了《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廉洁从业规定》。在全市农村干部会议上,他对农村干部提出了廉政要求。

1988年朱镕基当选上海市市长时,曾说:“我是个孤儿。我从小就没有父母。我不怕得罪人。”朱镕基公正正直,惩治腐败。他经常口头挂一句古人的名言:“当官的不怕我严,只怕我老实;人们拒绝服从我的能力,而是为我的公众服务。公共生活是光明和诚实的。”强调党风廉政建设既要盯紧重点领域和重要岗位,又要管好领导干部,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最大限度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他在担任上海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采取职能转变、权力制约、制度建设、廉政教育等多种方法,建设廉洁、高效、务实的政府组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腐败土壤;加大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减少腐败的条件;推进政府制度创新,减少腐败机会;加强廉政教育,减少腐败动机。多种措施由外到内、由外到内、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加快廉政建设的任务体系。

朱镕基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很严格,包括副市长。20世纪90年代初,家用电器和其他产品的供应仍然短缺。曾有一段时间,企业以产品试用的名义派出领导和机构是相当突出的。首先,他要求副市长们逐一登记所有试用产品,上报所有统计数据,并办理通关手续。

同时,他对自己要求严格。现任清华经管学院市场营销部负责人的朱镕基博士生赵平回忆,有一次朱镕基走访一家企业,看到企业准备的午餐,就转身离开了。在位期间,他去企业,尽量和员工一起吃食堂,坚持“一菜一汤”的标准。

“我宁愿不当官,也不跟原则交易。”

朱镕基讲真话、办实事,在党内党外都是出了名的。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这样评价朱镕基:“他说真话受到了错误的对待,经历了人生的各种起起落落。但他并没有变得谨慎圆滑,始终保持着光明、诚实、务实的生活。”朱镕基说:“我自己的特点和我的信条是独立思考。我心里想的,我觉得应该说出来。”“只要认为对党有利,我就讲”。他在给上海市纪委同志的讲话中说:“我们市委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让步,宁可不做官,也不拿原则做交易,绝对不会。”杨春贵认为,这种态度和人生信条为广大党员干部讲真话、说真话、坚守真理和原则树立了榜样。

朱镕基还有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作为市长候选人,他在选举前的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做了自我评价。他没有说什么优点,而是严肃、认真、郑重地说出了自己的三个缺点:一是“我只有领导机关工作经验,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第二,“我只有中心工作经验,没有地方工作经验”;三是“急躁,缺乏领导的涵养,工作急于求成,对下面的干部要求过高,批评过重”。谈到第三个缺点,朱镕基说:“我应该向江泽民同志学习。我来上海工作之前,宋平同志和我谈过话。他说要求干部严格不是你的错,但是批评别人的时候,不要伤害别人,说话不要太严厉。这些都是认真的话。当谈到我的缺点时,他说你应该向周总理学习。批评同志之后,人们觉得你应该批评,这是你对别人的关心。我确实缺乏这样的领导素质,但希望同志们监督我改正。老实说,改变国家不容易,气质难移,但我必须好好改正自己的缺点。”

杨春贵说:“这个说法给人一种真诚的感觉。这些让大家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爽朗正气和对人民的高度负责。”

“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尽力而为,终老一生。”这是朱镕基1988年4月25日会见上海市市长候选人全国人大代表时的讲话。这是他说的话,更是如此。

“如果你从国家的生死中获利,你可以避免。”有历史责任感的政治家,总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把自己的安危置之脑后。这在朱镕基得到了充分体现。他那句义正辞严的“备一百口棺材,我自己咬一口,无非是同归于尽,但换来的是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和人民对我们事业的信心”,至今仍被人民铭记。

1987年12月,朱镕基去上海工作,那是上海非常困难的时期。1981年上海财政收入171亿元,1987年只有165亿元。过去6年,财政收入不增反降,经济形势堪忧。此外,当时上海人口增长迅速,许多基础设施跟不上,交通、住房和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朱镕基迎难而上,接过了上海市长的重任。他努力工作,带领上海人民在较短的时间内扭转了这一困难局面。

欢迎分享转载 →朱镕基新书 朱镕基新书语录:把那些老说空话不办事的人拉下来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