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帝 在缅甸发现中国︱朝贡体系下的中华与缅甸之争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永历帝 在缅甸发现中国︱朝贡体系下的中华与缅甸之争

发布时间:2022-02-18 12:35:31

自大航海时代开启以来,缅甸与外界的交流就逐渐变为以沿海地区为主。无论是先来的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还是后到的法国人和英国人,都在为缅甸进入现代社会注入了新的DNA。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缅甸与其陆地邻国之间的冲突已经停止。相反,自16世纪以来,东南亚国家的冲突愈演愈烈,尤其是断断续续打了300多年的缅甸和暹罗战争。缅甸赢得了大多数战斗。

       其中,1564年的那一次,东吁王朝的莽应龙率兵打进暹罗的首都大城,掠夺财宝人畜无数,甚至将暹罗国王和几个王子也一并俘虏回缅甸,使暹罗短暂成为缅甸的藩国。两百年后,1767年,贡榜王朝的大军杀死了暹罗国王,焚毁了大城,彻底终结了这个存在了400多年的王朝。

       

暹罗和老挝,缅甸东禹王朝全盛时期的疆域,已经被其吞并。

       缅甸与中国之间的战争没有像它与暹罗之间那样频繁,但两国的关系也远非“胞波”般亲密。实际上,两国史学界对这一时期两国关系的描述有着完全不同的语境。

明缅战争:朝贡制度与曼陀罗制度

       以“中华朝贡圈”为形式的国际关系体制在明朝达到鼎盛,在明太祖朱元璋明文规定的“不征之国”中,基本上囊括了东亚、东南亚及中亚的大部分国家。按照中国史学界的看法,缅甸也是中原政权的纳贡国之一;但缅甸人认为,16世纪以后,缅甸的主体政权基本上没有向中国纳贡,双方即使有使节性往来,也是平等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访问”。

明朝将云南完全纳入版图后,在云南之外设置了6个宣慰司。这些行政机构实际上是相当独立的土司政权,它们所覆盖的地区包括云南南部、老挝、泰国北部和缅甸北部的部分地区。六个宣传部门中有三个半部门与缅甸有关。当时,缅甸正处于巴干王朝覆灭后的《四国演义》时期。伊洛瓦底江流域缺乏强大的中央政府,北方的土司部落投靠明朝。

       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一个关于中世纪东南亚政治体系的新概念——“曼陀罗体系”。这个概念的核心内容是,在东南亚存在的诸多王朝时代,国家的范围不以准确的边境来界定,而是以中心城市来定义。比如,大城王朝、吴哥王朝、蒲甘王朝,对边界地区的管理都是松散型的,王朝与王朝之间的城邦部落或土司政权向强势政权纳贡,但他们的从属关系并不专一,一些小国可以同时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纳贡。而一旦大国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小国会随之改变与大国的纳贡关系。

这种曼陀罗制度也适用于中国中原政权管理边疆的方式,云南和缅甸之间的土司是这种制度的最低部分。他们远离中原政权,没有强大的保护,但更靠近缅甸的中心。伊洛瓦底江流域一旦出现强大的王朝,他们不得不同时向双方进贡,甚至掉头就走。

       明朝万历年间,缅甸的东吁王朝处于鼎盛时期,为了争夺边境地区的土司们,在20多年时间里,明缅双方发生了多次战争。起初,明朝军队战斗力强大,一路击败缅军,收复宣慰司的控制范围,使各地土司重新归附。

然而,万历后期疏于上朝,加上“国难”和党与严党的斗争等。,明朝由盛转衰,政府腐败,国力逐渐衰弱。在万历三十四年的明缅战争中,缅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明初建立的六位宣威大臣管辖的领土大部分被缅甸攻占,明朝再也没有收复失地。

咒水之难:南明永历帝命丧黄泉

55年后,万历皇帝的孙子朱友郎带着大量马匹从瑞丽进入缅甸。这一次,他不是来抢地盘的,而是来逃难的。

       1644年,清兵攻入北京,结束了大明王朝的统治。清朝很快就占领了大半个中国,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登基,改元顺治。但是,在中国南方,各种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遗臣先后拥立了几位朱家宗室,史称“南明”。朱由榔就是其中的一位,也是最后一位。他于1647年在广东肇庆称帝,年号永历。永历帝偏居一隅,兵少将寡,空有“复明”之心,实无重振之力,不出几年,就被清军赶出了广东。不得已,他只好四处联合其他势力,可谓“病急乱投医”。

外国人是李咏皇帝首先想到的。在肇庆,宦官牵线,皇太后、皇太后、太子受洗皈依天主教,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太后的教名是海伦娜,取自古罗马君士坦丁大帝母亲的名字。天主教传教士最初希望李咏皇帝能和他一起皈依,并为他准备了君士坦丁的教名。他们希望他像大罗马一样攻占江山后,能统率天下,给予天主教自由传教待遇。但朱友兰贪恋后宫,因不能遵守十诫中的一夫一妻制而不愿加入。然而,他并不反对家人进入教会,他对天主教心存感激,因为传教士治好了王子的病。

       逃难之中,他派人到澳门,请求葡萄牙人给予援助。葡萄牙人只派出300名士兵和数门大炮,根本无力逆转战局。天主教人士倒是真心帮忙,一位名叫卜弥格的波兰传教士竟然带着皇太后的求救信跑去罗马,面见教皇,请求圣战支援。可惜路途迢迢,等卜弥格带着教皇的手谕回到中国时,已经是10年之后了,南明政权早已寿终正寝。

依靠洋人的无望,李咏皇帝联合了“立大明为敌”的农民起义军。剩下的李自成、张纷纷前来避难,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联合起来,真够搞笑的。起初联军节节胜利,一度收复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可惜好景不长,李咏朝廷内部争斗,被排挤的军队向清军投降。很快,新收复的失地就一个接一个地丢失了。

       1661年,走投无路的永历帝放弃了最后一座城池——腾冲,南下缅甸避难。上国的皇帝逃难来投,这在缅甸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东吁的国王莽达小心翼翼地收留了他,一边派人打探中国的动静,一边为永历帝安顿住处,以礼相待。朱由榔本来就胸无大志,被一众遗老遗少推举到皇帝的位置上,没想到却要如此颠沛流离,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避难所,虽然算不上养尊处优,却也足以乐不思蜀了。

       

南明皇帝李咏画像。1661年,李咏皇帝逃到缅甸,后来被缅甸王莽拜献给吴三桂。

       

跟随李咏皇帝来到缅甸的不仅有700多名妃嫔、皇室亲属、侍从和文官,还有数千名跟随他的士兵。这些随机拼凑的士兵来源复杂,军纪不规范,不得不在缅甸抢粮抢草来补充军粮。当地民众怨声载道,阿瓦台法庭充满不满。缅甸王莽不知道李咏还剩下多少军队,所以不敢轻举妄动。然而不久之后,清军的军事领袖吴三桂趁机发动兵变。芒达的弟弟芒白杀了自己的弟弟,自立为王。

       莽白对永历帝就没那么客气了。首先,他以初登王位为由,希望朱由榔送礼祝贺,谁知竟遭到迂腐而不识时务的永历帝以“以其事不正,遂不遣贺”为由拒绝了,这自然引起了莽白的不满。其次,跟随永历帝进入缅甸的那几千军马始终让缅王心有不安,尤其是看到朱由榔毫无杀回中原的意思,莽白生怕南明君臣就此留下来,像自己的南诏祖先一样,日后势大,成为缅甸的新主人。

       于是,莽白暗自联络吴三桂,希望以交出永历帝来换取清军帮忙,清剿驻扎在缅甸的明朝军队。随后,他以“吃咒水盟誓”为借口,将永历手下的几十名官员骗到一处寺庙中,悉数杀掉。继而又追杀了永历帝的几百名随从,其余的皇亲和妃子多有自缢而死的,只留下朱由榔和皇后、太子等二十几人。这就是史上着名的“咒水之难”。

        

于是,芒白暗中联系吴三桂,希望交出李咏皇帝,换取清军的帮助,清除驻扎在缅甸的明军。后来,他以“发誓要喝水”为借口,把李咏手下的几十名官员骗到一座庙里杀害。随后,数百名李咏皇帝的追随者被追捕,其余的妃子上吊自杀,只剩下20多人,包括朱友郎、皇后和王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诅咒之水”。

昆明的“明李咏皇帝殉国”,吴三桂的清兵用弓弦勒死朱友郎。

       

没过多久,吴三桂的清兵推进阿洼,莽白急忙去献给李咏皇帝。流亡南明的穷皇帝被吴三桂带回昆明。1662年4月,清军担心李咏被押回北京时,鲁豫会出事,就在昆明用弓弦勒死了李咏皇帝。

清缅战争:乾隆的十全武功并不“全”

整整100年后,中国处于“康干史圣”的盛世。在他执政的60年里,乾隆在清朝边境打了十场重要的战争。晚年亲自撰写《十大武功》记录这十场战争。其中,平准格尔、横扫金川、靖台湾省、唐宁安南等九战,应算作他的功绩,但“平缅”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

       从1765年到1769年,清缅边境再燃战火,战争的起因还是边境土司们的纳贡及归属。清军与缅军进行了四次战役,前三次都是清军大败而归。

清军第一次盲目冒进,遭到伏击。云贵总督刘藻被甘龙革职,自杀身亡。第二次,清军不知道缅甸的内陆地理,在进入荒地时屡遭失败。总督杨颖-居还编造了一份虚假的“胜利”战斗报告。其实缅甸磅王朝的主力都在暹罗,进攻大城市,留在云南边境也是非正规部队,但清军还是打不赢。乾隆大怒,以死罪逮捕了杨颖驹。第三次战役中,乾隆派自己的皇族明锐率领满洲王牌骑兵进入缅甸,但缅军坚持固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术,再次击败清军。清兵伤亡惨重,明锐重伤自缢。

       清缅战争中,乾隆根本没能做到知己知彼,自以为“南荒小夷”不是天朝上国的对手。乾隆不知道缅甸的贡榜王朝是新兴的强大帝国,已经横扫了东南亚,消灭了暹罗,吞并了老挝,兵强马壮,士气正旺。朝廷中竟然还有人建议派使者到暹罗,请藩属出兵帮忙夹攻。另外,清军将领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了解化外之地山高路险,辎重难行,军队的后勤补给跟不上。还有一项最重要的,缅甸乃瘴疠之地,北方士兵多有水土不服,疾病夺走的生命比战斗中牺牲的人数还要多。

第四次战役,清军雨季行军,摆开阵势几个月,双方都没有进展。清军里,士兵疲惫不堪,将领们厌战情绪严重,都统傅恒病不起。双方无意交战,双方的前敌将领在没有明确各自自主权的情况下,决定谈判停止战争。

       1769年12月22日,双方各派了十几名代表,在阵前签字画押,互赠礼物,正式停战。次日,清兵熔掉了大炮,烧毁了所有舟船,以示再无战事。然后,大军撤退,一场花费了大清近千万两白银、历时五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更有意思的是战后双方签订的合同内容。由于双方将领擅自议和,上报君主的内容有很大差异。事实上,中国和缅甸对这段历史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区别是:在中国的记载中,有“缅甸按古礼朝贡表,从不侵犯中国边境”这句话,而在缅甸的记载中,则写着“两国君主每十年互派使节,互发友好书信,互赠礼品;清朝归还了所有逃到云南的缅甸土司,承认缅甸对其土司的主权。

       议和的结果令双方国君都不满意,大清迟迟没有看到缅甸的贡品,缅甸也没有收到清朝放回的土司。两国停止了双边贸易很多年,打起了漫长的外交战,但双方却存在一个共识,那就是谁也不愿再耗资兴兵,大动干戈了。

清缅战争使双方损失惨重,唯一受益的国家是暹罗。出生于中国的“吞吴立大帝”郑新得以整编军队,驱逐缅甸军队,消灭中国其他分裂势力,进而统一暹罗,建立吞吴立王朝,将泰国从亡国的边缘救活。

欢迎分享转载 →永历帝 在缅甸发现中国︱朝贡体系下的中华与缅甸之争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