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纪录片 《长征》纪录片 解说词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长征纪录片 《长征》纪录片 解说词

发布时间:2020-11-05 12:39:14

八集《长征》纪录片解说词,由七十六岁老人范云生运用电视回放功能,花了六天时间,逐章逐段收看、一字一句照实抄录而成。范云生同志曾任兰州军区政治部群众工作部部长,是开国将领郑维山、胡炳云、伍生荣的部属,深受这几位亲历长征的老红军的影响。他就自己的感知,又为纪录片解说词加注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这样使人读起来更加亲切,更有翔实感。 第一集“英雄史诗”
1、毛泽东主席题词“模范兴国”。江西省兴国县有23万人,当年参加红军的有5万多人。毛主席说“兴国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参加长征的兴国战士有2.7万人。经长征,牺牲的兴国战士有1.2万多人。精确数字: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有12038人。2、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中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安葬红军烈士25048人。3、湘江战役。1934年11月,血战五昼夜,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出发时的8万6千人,锐减到3万余人。“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错误。4、遵义会议——1935年1月。毛主席力挽狂澜,重新掌舵,独立自主解决重大问题的开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此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红军一路北上,实现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对比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5、陈云《随军西行见闻》。1935年6月上旬,红军渡过大渡河不久,陈云为什么行动迟缓,因为舍不得丢下印刷机器、印钞机器,还有X光机、办公用具等。湘江战役损失惨重,让党和红军的领导者受到极大震动。广大官兵对错误军事指挥的质疑也在部队中逐渐弥漫开来。“作为党的总负责人、27岁的博古湘江之战的责任,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他一度举起手枪,对着自己的太阳穴比划,一旁的聂荣臻看到后,夺过他的手枪说,当心走火。”渡过湘江的中央红军部队,在翻越老山界的行进途中,弯曲的山路,行军队伍似乎画出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我们要往哪里去?”“下一步应该怎么走?”都在思考着红军的前途。1934.12.12,中央在湖南通道县罗蒙山的恭城书院召开了紧急会议,毛泽东提出,要转道向西,不要中敌口袋阵而自投罗网,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毛泽东的主张得到张闻天、王稼祥的支持,但是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却坚决反对,仍主张按原计划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经过激烈争论,大多数同志同意先进贵州,再考虑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通道会议是中央红军命运出现转机的开端,也是毛泽东从1932年宁都会议被剥夺军事指挥权后第一次参加的中央决策会议。贵州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中央红军转兵贵州后,顺利占领了黎平县城。1934.12.18,中央在黎平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上博古重申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主张,毛泽东根据敌人已在湘西布下重兵、正在黔东北集结的态势,再次主张中央放弃北上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向黔北遵义地区进军,去建立一个新的根据地。两种意见完全相左,争论激烈。最后政治局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并通过了《关于战略方针的决定》。黎平会议,是一次关系红军命运的重要会议,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了采纳,从而解决了红军行动的方向问题,避免了红军全军覆灭的危险。1934年年底,红军抵达乌江南岸。面对流急、滩险、谷峡的号称天险的乌江,李德怕重演湘江战役惨状,又提出了回头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主张,得到了博古1935年1月15日,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支队”,果基小叶丹亲任支队长,刘伯承亲授军旗。2、原西康省藏族自治区政府主席桑吉悦希。中央红军经过经过川西北藏区时,马尔康党坝乡的小喇嘛桑吉悦希在1935年参加了红军,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批藏族战士,不久加入共产党,长征结束到达陕北后他进入中央党校学习。一次毛主席摸着桑吉悦希的肩膀,问他叫什么名字,后笑着说,“你们这批藏族学生都是物华天宝”,便给他改名为“天宝”。新中国成立后,天宝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3、1935年9月,中央红军进入甘南地区。蒋介石为了阻止红军北上,严令朱绍良部、鲁大昌部在岷县腊子口布下重兵,并命卓尼土司杨积庆截击红军,坚壁清野,不给红军留下一粒粮食。然而,红军经过俄界至腊子口一带时,几乎没有遇到大的战斗,更不可思议的是,沿途所有粮仓无人把守,且仓仓囤满粮食,共达四五十万斤。原来杨积庆对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和严明纪律,早有耳闻,颇有好感,他令属下撤出防区,特意为红军留下粮食。正是由于这位土司的帮助,红军在经过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熬皮带的千辛万苦之后,得到了给养的补充,为突破天险腊子口创造了条件。1937年8月,杨积庆因“私通红军、借粮让道”,惨遭国民党暗杀。新中国成立后杨成武将军亲笔为杨积庆墓题写了碑文。
4、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宗旨和北上抗日的主张,红军严明的群众纪律,给长征沿途的人民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穷苦
毛泽东和中央红军到达两河口后,张国焘于6月25日从茂县翻山越岭赶到两河口。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领导,从会场步行3里多路,来到一条小路路口迎接,他们身后有几千名红军列队等候。为迎接张国焘等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的到来,毛泽东亲自写了三条标语:一是“一、四方面军是一家人”;二是“会师的胜利证明我们的红军是不可战胜的”;三是“欢迎张主席”。住下后,张国焘问周恩来一方面军有多少人,周恩来坦率地告诉他,遵义会议时有三万多人,现在可能不到了。张国焘一听脸色就变了。当时,四方面军八万多人,一方面军只有二万多了。徐向前元帅后来说,“四方面军的力量大,中央红军小了,他就起了野心了,就想当头头。”1935年6月,中央决定,中央红军恢复红一方面军的番号,目的是促进两军的团结和部队建设。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扩大会议,讨论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发展的战略方针问题。6月28日,中央政治局决定,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红军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创造川陕甘苏区,由此进一步明确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张国焘在会上虽然表示赞同,但会后却以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未解决为由,延迟红军的行动。两河口会议后,中央率红一方面军北上,张国焘鼓动一些人向中央提出,由他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后又反对北上,主张南下。中共中央坚决拒绝张国焘的无理要求。为了红军的团结,中央也作出了妥协让步。7月18日,在芦花镇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上,周恩来主动让出红军总政委由张国焘担任,周恩来调中央常委工作。7月21日至22日,中央政治局又召开扩大会议,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肯定了红四方面军英勇斗争的业绩。会后,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向毛儿盖集中。8月初,红一、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率军委纵队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红军总司令部随左路军行动。8月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会议,重申了北上的战略方针,强调创造川陕甘根据地是当前红一、红四方面军面临的历史任务。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了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论证了北上方针的正确性,要求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迅速向中央所在的右路军靠拢,以便共同北上。8月下旬,中央随右路军走出草地后,一再劝告、催促左路军北上,但张国焘不听中央劝告,坚持南下。9月9日,张国焘电令红军前敌指挥部政治委员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至此造成了红军内部的严重分立。1935年9月10日凌晨,为避免红军内部分裂、冲突,中央被迫率红一方面军、红一、红三军和中央纵队先行北上,随后叶剑英也率军委直属队,赶上大部队一起北上。1960年10月,毛主席在接见斯诺时曾说,1935年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的斗争,“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中记述这一危急时也有文字:“中央红军走了,还对我们警戒,打不打?”徐向前对前敌指挥部警戒部队毫不犹豫地说:“哪儿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1935年9月10日,中央发表《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指出南下是绝路,号召红军广大指战员坚决拥护中央的战略方针,迅速北上,以创造川陕甘苏区。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肃省迭部县俄界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指出张国焘错误的根源和实质是右倾逃跑的南下方针和军阀主义倾向,号召广大指战员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同这种倾向做坚决的斗争,以巩固党与红军。会议还决定将北上红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先遣队。1935年9月17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奉命夺取天险腊子口。腊子口位于甘肃省迭部县境内,是四川通往甘肃的重要隘口。9月16日,红一军四团奉命夺取腊子口,由于地形不利,正面进攻未能奏效,后组织两个连攀登悬崖迂回敌人侧后,协同正面进攻部队作战,9月17日晨红军占领天险腊子口。。9月18日,中共中央率红一、红三军和军委纵队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20日,毛泽东要求部队搜集一些报纸、杂志,嘱咐说越近期的越好,各种报纸都要。从报纸上知道,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刘志丹会合的消息。在哈达铺的这座关帝庙里,红一方面军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消息,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他充满激情地说,“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六七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前进阵地。”红军突破敌人的渭河封锁线到达榜罗镇,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把中央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是由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合并而成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7年,当时中共陕西省委先后组织了清涧、渭华和旬邑起义,到1934年夏天,建立了一个纵横大约140里的小苏区,并成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政府主席由21岁的习仲勋担任,31岁的刘志丹担任军委主席,到1935年上半年扩大到二十多个县,人口90万,面积三万平方公里。在历次反“围剿”作战中,游击队逐渐壮大,发展为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把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联成一片。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第十五军团,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加强。
从哈达铺到陕甘根据地,就要翻过位于甘肃和宁夏交界的六盘山。六盘山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翻过六盘山,陕甘根据地就遥遥在望了。毛泽东为此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词《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率部到达陕甘根据地吴起镇。此时,天气寒冷,河水已开始结冰,好多红军战士还光着脚,穿着单衣,人困马乏。面对尾随而来的国民党军追兵,毛泽东不顾行军疲劳,立即召开会议,在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的指挥下,红军部队发起猛攻,歼敌1个骑兵团,击溃2个骑兵团,毛泽东即兴作六言诗一首:“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至此,中央红军胜利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1月初,与红十五军团在甘泉会师。这时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仅剩八千余人。当时,中央红军经费十分困难,衣服短缺,毛泽东便给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写信,要二千银元,徐海东问军需处长有多少银元,得知有7000大洋,于是便给中央红军5000大洋,自己部队留2000银元。徐海东不但经济上支持中央,而且在政治上也服从党中央的领导。1935年11月3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决定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中央红军已经达到陕北,但毛泽东牵挂着还在长征路上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南下后,于10月5日,在四川省理番县卓木碉另立“中央”。1936年1月12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责令他立即撤消另立的“中央”。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受到朱德、刘伯承等人的反对,在红四方面军中也不得人心。朱德说,“天下红军是一家,别让蒋介石看我们的笑话,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了,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12月5日,张国焘以“党团中央”名义致电中共中央宣布:一、四方面军名义已去消,你们应以党的北方局、陕甘政府和北路军,不得再冒用党中央名义。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达到顶点。此时南下部队先后攻克了一些县城,形成了横扫川西平原之势,暂时的胜利使张国焘冲昏了头脑。蒋介石调中央军薛岳等部围攻南下部队,百丈关战役后红军东进南出已无可能,处境极为被动,在敌人重兵1936年10月22日,红一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在宁夏将台堡会师。至此,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以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而宣告结束。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时有20余万人,最终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了3万余人。
第八集“永远长征”1936年8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陕北保安,给毛主席拍下了带红军军帽的珍贵的照片。此时,毛泽东和他率领的中央红军在黄土高原落脚不久,其他两路大军还在长征途中,从毛泽东坚毅从容、睥睨天下的目光中,斯诺已经感觉到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时朱德正好50岁,毛泽东即将迎来43岁的生日,周恩来年仅38岁,经历了长征的考验,他们已经成为党和红军公认的领袖。
长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长征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成熟坚强的政党,长征为人民军队锤炼出一大批名将和骨干,长征使中国在黑云压城的民族危亡中展现出伟大复兴的曙光。毛泽东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了。”看到红军会师陕北,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调集胡宗南部精锐扑向山城堡,再次进攻红军。1936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下达《关于粉粹蒋介石进攻的决战动员令》,刚刚会师一个月的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立刻投入联合作战。红军的战斗力在山城堡战役中空前爆发,一举消灭胡宗南部一个旅又一个团,宣告了蒋介石历时六年对主力红军“围剿”的彻底破产。山城战役后的20天,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西安事变,以兵谏的方式逼蒋介石抗日。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派周恩来等赴西安积极斡旋,最终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内和平基本实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1937年8月25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115师以红一方面军为主编成,120师以红二方面军为主编成,129师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编成。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平型关大捷,一举击毙日军一千余人,摧毁汽车一百余辆,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的中国军队的第一个胜利。23天后,120师在山西雁门关一战,毙伤日军500余人,几十辆日军汽车在战火中化为灰烬。一天后,129师再传捷报,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成功,击毁敌机24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先后亮相抗日战场,让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从此记住了八路军的厉害。1939年11月7日,河北黄土岭之战,杨成武指挥部队把日军诱进山谷,经过激战,日军死伤900多人,“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也凋谢在太行山上。这一年,阿部规秀52岁,杨成武25岁。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的从长征走过来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对敌作战12万5千多次,歼灭日伪军171万4千余人,其中日军52万7千余人,成为拯救民族危亡的中流砥柱。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争取东北的战略任务,共产党领导的各路大军10万部队、2万干部,四分之一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按照中央的部署相继开赴东北地区。毛泽东说,“这是又一次几千里的长征。”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从此,国共两党开始了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决战。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强渡黄河,拉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取得了辉煌胜利。在短短三年时间里,人民解放军就把鲜红的旗帜插到了蒋介石的总统府上。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响起了开国的礼炮。此时此刻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领袖和将领,以及走过天安门广场的受阅部队中有很多是从长征中走过来的红军战士。长征的熔炉,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发愤图强的精神,升华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种力量很快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再次得到印证。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9月15日,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美国麦克阿瑟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这位二战时的盟军太平洋战区总司令,信誓旦旦地告诉杜鲁门总统“中国人不会出兵,如果他们出兵,将遭到历史上最大的杀戮”。此时的新中国,钢产量还不到美国的一百四十六分之一,国民收入仅为美国的十六分之一。麦克阿瑟麾下的联合国军兵力44.4万,各种作战飞机1100多架,舰艇200余艘。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拥有汽车7000辆,而彭德怀指挥的志愿军全部车辆还不及美军一个军的车辆。毛泽东最了解这支连续征战了23年愈战愈勇的军队,他深信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他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他说“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参与作战的团以上指挥员大多是从长征走过来的红军战士。长津湖,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志愿军第9兵团从气候温和的华东地区紧急入朝,还没来得及换上冬装,就开进了零下四十度的战场,美军做梦也想不到,这支部队的相当一部分的中高级指挥员是从雪山草地走过来的红军官兵。志愿军穿着单薄的军装,吃着冻成冰疙瘩的土豆,在漫山遍野的雪地里,与身穿防寒服、吃着火鸡大餐的美军陆战一师和陆军第七师,展开了13个昼夜的残酷鏖战。多年以后,美军官兵才知道与他们作战的正是有着红军光荣传统的一支军队。上甘岭,这块不到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带,曾经承受了美军230万发炮弹和5000枚炸弹的狂轰滥炸,志愿军因其英勇顽强而闻名于世。双方交战指挥员:美军将领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时年61岁;志愿军是15岁参加红军的第15军军长秦基伟,时年39岁;后来志愿军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率部参战。在43天的时间里,美军投入六万兵力、三百多门大炮、一百七十多辆坦克和三千架次飞机,地毯式轰炸,把阵地上的山头炸低了2米,但范佛里特最终也没有啃下这块“硬骨头”。敢战、善战是长征将士的气魄;能战、能胜是长征将士的气概。1953年7月27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板门店被迫签署了朝鲜停战协议,他曾这样说,“我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同一天,彭德怀司令员兼政委也在停战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彭德怀说了一句让整个世界都听见的名言:“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长征淬火了一代战将,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他们信仰坚定,意志坚强,越战越勇,百炼成钢。长征为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锻造出灿若群星的国之栋梁。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予军衔时,十大元帅中有九位参加了长征,十位大将中有八位参加了长征,还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开国上将、中将和少将参加了长征。新中国34个部委中有27个部委的主要领导是长征干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17个地方的主要领导是长征干部。他们不忘初心,为新中国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当西方怀疑新中国解决不了几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时候,当年的红军将领、时任农垦部长王震,带领几万官兵开赴新疆、黑龙江、海南岛屯垦造田,为新生的共和国建立了粮仓。面对西方的封锁,当年红军独臂将军、时任石油工业部长的余秋里,带领石油会战大军挺进松辽平原,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一举打出了“争气油”,把贫油国家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里去。面对西方的技术垄断和封锁,当年红军将领、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的聂荣臻,带领国防科技大军奔赴茫茫戈壁,隐姓埋名,成功地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创造了惊世奇迹。80年过去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汶川抗震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涌动着长征精神的红色基因。每逢重大关头,每当遇到艰难险阻,人们总会回望当年,从长征中汲取力量。毛泽东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邓小平说,……江泽民说,……胡锦涛说,……习近平作重要讲话,……(范云生收看抄录工作毕于2016年10月22日。下附范云生珍藏的照片)

欢迎分享转载 →长征纪录片 《长征》纪录片 解说词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