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瞻 吴伯箫文学馆观瞻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观瞻 吴伯箫文学馆观瞻

发布时间:2020-11-27 13:02:09

  吴伯箫文学馆现有吴老书信、手稿、文集,以及吴伯箫文学研究成果等珍贵资料。

  吴伯箫散文语言平实,行文流畅,多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9月8日,记者随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会长侯训惠、副会长李皓,寻访“吴伯箫文学馆”。吴伯箫文学馆,坐落于莱芜区莲河学校内,于一个月前的8月8日正式开馆。

  一

  吴伯箫,一代散文家、教育家,原名吴熙成,1906年3月生于济南市莱芜区凤城街道吴花园村,一个半读半耕的富裕家庭。他从小就喜欢干农活。1920年,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孔府任英文老师。1925年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38年4月,吴伯箫长途跋涉到达延安。抗大结业受到毛主席接见,并获“努力奋斗”题词。1942年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7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文协委员、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一直任职于文化与教育界,为著名教育家、散文家。1982年8月10日去世。

  在展馆外墙,悬挂着“布衣作家”“圣人之师”“文学巨匠”等赞誉之词的书画作品,可见故乡人对先生的一往情深。

  一辆纺车嗡嗡叫,三分菜园淡淡香。吴伯箫散文是“革命乐观主义”经典,包括《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在内,其散文作品颇丰,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一度达17篇之多。特别是记叙和歌颂劳动、赞美生活的文章,语言平实,行文流畅,琅琅上口,有效传播价值高,塑造“三观”作用大。

  毫不夸张地说,吴伯箫散文是一个时代的坐标和高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了好几代人。

  二

  先生逝世38周年纪念日前夕的8月8日,同一天的同一校园,吴伯箫文学馆开馆、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更名后)挂牌、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全国散文新作品大奖赛颁奖仪式,在莲河学校次第开幕,可谓盛况空前。

  吴伯箫文学馆,本着节约、简洁、大气、庄重的原则陈设,馆名由著名书法家于明铨题写,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姜俐敏光临揭牌。展馆分四部分:吴伯箫生平足迹,吴伯箫手稿、书影,大幅图片12幅,资料展柜16组,占用四间房近100平方米。

  张丰俭是莲河学校校长,也是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他介绍,文学馆现有吴老书信、手稿、书法、笔记本等22件、文集16本,他编辑的书籍14种,研究吴老的文集、成果15种,各个时代、不同学段选有吴老作品的教材20件,原莱芜吴伯箫文学研究会成果10多件。这些资料都弥足珍贵,是文学馆的“精华”。

  在注目《吴伯箫文集》时,侯会长向我透露了一段“沉重”往事。原来,早在吴伯箫刚刚去世的翌年秋,就有吴老身边人鲍霁、刘开朝、吴光玮等商定,将先生的全部作品汇总,结集出版。搜集整理很快就做好了,1984年底交给一家出版社。然而,一再催促,两次交涉,七八年没消息,直到先生逝世10周年时,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套《吴伯箫文集》,上下两卷,共收录作品310余篇,按年代先后排列,包括部分书信和译文。

  浏览展柜,一本《吴伯箫散文选》赫然在列,1983年7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封面古色古香。我让管理员开柜取出,好奇并有兴致地翻阅。《序》下面署名“叶圣陶”,他是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文中给予先生高度评价:“他为人诚恳朴实,表里如一,是全社同志共有的印象。”

  三

  汶河滔滔西流去,伯箫声声文韵长。

  早在吴伯箫先生去世不久,其故乡莱芜的文化界就有建议,筹建吴伯箫文学馆或纪念馆,种种原因所致,一直没能如愿。但一些文化学者、文学爱好者、教育工作者,默默而精心地收集相关资料,以待时机。

  1993年地级莱芜市成立后,红石公园东门一闲置建筑,有关部门拟作吴伯箫展馆,初步进行了规划和资料征集,但最终不了了之。

  2013年11月,《鲁中晨刊》组织评选出“莱芜十大文化符号”,“吴伯箫”位列其中,定位“当代文坛的一面旗帜”。很多学校作为校本教材,寻访其故居,重温其美文,一度形成热潮。

  壮举往往在寂寂无声中酿成。莱芜籍知名文化学者张期鹏,研究吴伯箫几十年,为保护吴伯箫故居,传承吴伯箫文化,做了大量工作。2018年,张丰俭校长与张期鹏相识,谈起建设文学馆,竟是一拍即合。通过充分协商和精心设计,莲河学校利用阅览室的资源,吴伯箫文学馆终于“曙光呈现”。值得一提的是,张期鹏一人就“捐助”吴伯箫资料80多件;莱芜籍大学教授、文化学者张欣更是吴伯箫“铁粉”,他从教开始,就一直在呼吁、搜集、传播和推介,这次他“奉献”7件研究成果……

  文化如光,照亮前方。吴伯箫文学馆建成开馆,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市民,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件“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实事好事。一石激千浪,众多“文青”纷纷申请加入吴伯箫研究会。侯会长表示,作为专门研究机构,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将充分利用这一重要阵地和资源,积极开展工作,扩大征集范围,进一步丰富文学馆素材,搞好教育、文学、书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推广,让吴伯箫这面旗帜高高飘扬,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参观文学馆后,我们一行前往吴伯箫故居。毗邻汶水河畔而又命运多舛的吴伯箫故居,已开工进行保护性修缮,它将成为吴花园社区广场的“核心景观”;在社区(村史)展室中,我们看到吴氏后人,金榜题名,层出不穷,才俊辈出,已呈后浪超前浪之势。

欢迎分享转载 →观瞻 吴伯箫文学馆观瞻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