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真相 皖南事变内幕曝光,被骗了几十年,跟他俩有关系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皖南事变真相 皖南事变内幕曝光,被骗了几十年,跟他俩有关系

发布时间:2020-12-26 12:31:05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副军长(实际上是政委)项英矛盾严重。尽管中共中央、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多次调解,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后来皖南事变的悲剧,是新四军最高领导层的不和谐造成的。

项英一看到叶挺,就戴着有色眼镜看着他

新四军的前身是项英、陈毅领导的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作为中共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项英自然成为新成立的中共中央东南支部书记、军委新四军支部书记,并兼任新四军唯一副司令。

在新四军,党委负责系统,项英享有最高权力和权威。作为国共同意的新四军军长,党外军事干部叶挺在新四军处于尴尬地位,无法参与党委决策。没有掌握大权的项英的首肯,他所做的决定是无效的。这样,叶挺和项英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新四军成立初期,叶挺和项英合作愉快。他们在新四军的改编、组建、训练和巩固中密切合作。在此期间,他们的分工非常明确。叶挺主要与国民党打交道,获得港澳台侨支持,军事工作以军事训练和作战指挥为主。项英主要负责处理长江局的事务,长江局直接隶属于中共中央和东南分局。军队主要以干部配置和党建为主。

叶挺与项英的分歧,始于如何贯彻党中央关于敌后快速推进、独立自主发展游击战争的决策。叶挺认为这一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常正确,应该尽快实施,但项英对此犹豫不决。

最让叶挺无法接受的是,在与中央政府就此类与军事行动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磋商的过程中,项英并没有征求其军事首长的意见,也没有告知其中央政府的有关指示,仿佛这是“党内机密”,他是“党外人士”,是需要保密的“统战对象”。

叶挺的处境很艰难,就像陈毅在《1938年至1943年中华工作总结报告》中说的那样:“项英不尊重、不信任叶挺司令,不到分配指挥战场就不让他单独当军部。”

项英不仅在军事上不尊重叶挺,而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方式上也批评叶挺。叶挺访军时,喜欢骑马旅行,带了大批幕僚、参谋、警卫等随从,前呼后拥。项英过去常常轻车简从,所以他认为叶挺是个官老战士,不符合红军官兵的一贯作风。

叶挺帅,穿着整齐。他平时穿的不是黄色制服,而是皮夹克、西装等素装,很少穿新四军的深灰色制服。项英剃了光头。无论冬夏,新四军制服都没有弯腰,他只是在隆冬穿着一件旧棉袄。

叶挺一个人吃小火炉,带了个广东的大厨。他有很多社交活动,经常请他的厨师做一些广东著名的客家菜,邀请军队的领导同志、来访的国内外人士、国民党三战区驻新四军的联络人员、新四军来和他一起工作的老朋友一起吃饭。项英被邀请去吃过一两次饭,但后来觉得“不对劲”,再也没去过。项英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这不是无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叶挺是个自尊心很强,性格倔强的人。广州起义失败后,他违抗中央对共产国际代表李李三、王明的镇压,愤然离开党,就是这种性格的典型反映。叶挺的这个破绽几乎淹没了他在成为新四军军长之前曾经的辉煌和贡献。项英看见叶挺,戴着有色眼镜看着他:

“他还能忠于党和革命吗?”

“他能接受党的领导吗?”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人最初有这些想法。项英也知道,毛泽东和党中央开始不信任叶挺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采访和观察,中共中央已经完全信任叶挺。

项英的思想一直没有转过头来,叶挺一直被当作统一战线的对象。所以新四军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指挥官的命令需要副指挥官的批准。

毛泽东多次致电项英,提醒他“新四军的政治领导不能改变,但要尊重叶挺的地位和作用”,“军事指挥权要交给叶挺”,“新四军要进行教育,确定对叶挺的正确态度”,“请始终和叶挺同志保持良好的关系”。

去皖南调停,湘鄂矛盾得到缓和

在新四军党委负责体制内,叶挺的权力行使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作为新四军党的最高领导人,项英无视党中央的重托,对叶挺始终采取闭关锁国的态度。此外,叶挺不能参加一些会议,看不到党中央的指示和电报,所以工作不愉快,甚至有了摆脱项英,离开新四军的想法。

1938年6月初,叶挺来到武汉,继续解决新四军的经费问题。他向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周恩来、叶剑英反映,倾吐自己是司令员但有工作没权利的难处,建议成立新四军委员会共同讨论这个问题。周恩来和叶剑英同情叶挺的困境,理解他的感受。同一天,他们发电报给延安,要求中央批准叶挺的提议。

党中央很重视叶挺的意见,很快作了答复,回电说“同意组织新四军委员会,项任主任,叶任副”。然而,由于项英对此的抵制,新四军委员会虽然成立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叶挺还是没有声音。自尊心很强的叶挺觉得受不了,于是打电话给长江局,说准备辞去新四军军长一职。八月二十八日,王明、、发电报说:到延安开会,新四军的工作实际上由你负责。

会后,我们计划去一个人帮助检查和组织新四军的工作。”9月,项英到武汉汇报工作,然后从武汉到延安出席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叶挺退伍回到广东老家。

在广东期间,叶挺接受了负责广东的余汉谋的邀请,准备出任东江游击队司令。但对于这个任命,中央认为不合适。中央认为,华中的战略地位比华南更重要。如果叶挺不回新四军,必然引起蒋介石的不满,从而影响国共统一战线关系。

中央通过广东的廖承志向叶挺传达了这个指示。叶挺的离去也在国民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12月,在会见的蒋介石召见八路军办事处主任林,说:“是你们共产党把叶挺推出去,逼他辞职的。

这么有才华的人不能和你合作,也没有人能和你合作。国民党当局扬言要对新四军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再派一名更难相处的指挥官;第二,新四军改为游击队,军费减少2万。

在这种情况下,刚刚参加六届六中全会并接替王明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原长江局被撤销)书记的周恩来发电报给叶挺回渝。鉴于此,叶挺不得不返回重庆。周恩来再次告诉叶挺,党中央希望叶挺留在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叶挺表示愿意顾全大局,但仍有种种与项英相处难的顾虑,不愿回皖南。他问周恩来是否可以去八路军直接带兵打仗。如果可以,他愿意去任何部门或职位。

周恩来握着叶挺的手,内疚地说:“我代表毛泽东同志向你道歉。湘英给你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真的对不起你。”根据叶挺去八路军的设想,周恩来明确指出,华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两党一致同意的新四军军长的职位不容易随意变动。

同时,他告诉叶挺,经过他的建议,党中央同意新四军委员会由叶挺和项英代替,担任副委员长。军事工作由叶挺处理,项英实际上是政委。并对全军进行再教育,确立叶挺的统帅权力。党中央高度重视项英在新四军发展方针和内部团结方面的错误,并正在努力纠正。

鉴于项英在六中全会上对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态度暧昧,中央十分担心会后他能否在新四军贯彻会议精神。因此,受权在适当的时候到皖南去,指导和推动新四军执行六中全会决议,解决叶、项矛盾。

1939年2月,周恩来来到皖南云岭的新四军。为了保证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战略方针在新四军得到真正贯彻,他在军事部门开展了许多重要活动。

由于项英早在1938年5月就对中共中央决定的新四军向东发展持怀疑、执行和轻视的错误态度,但又一直想贯彻自己的向南发展的思想,周恩来也负有重申中共中央正确战略方针和纠正项英在这方面错误的重要责任。

为了调解叶挺与湘军的关系,向新四军领导人传达了党中央在叶挺工作部署上的重要意义,并就叶挺与湘军的长期关系对进行了批评。周恩来特别指出:“中央认为,叶挺作为党外人士是暂时的,更有利于国共合作。如果不考虑这一点,他的入党问题很容易解决。”

周恩来要求项英主动采取具体行动团结叶挺,并严肃指出团结叶挺是新四军内部团结的关键,这是一件大事。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错。

项英表示愿意接受周恩来充满原则和情感的耐心劝说和批评。在周恩来主持的军事领导人会议上,他作了自我批评,并提出把军事指挥权和军队干部的安排交给叶挺。

高敬亭事件后,党中央极力挽留已辞职的叶挺

就在叶和项的关系开始缓和的时候,高敬亭事件发生了。

高敬亭曾任鄂豫皖红二十八军军长。红十五军团长征结束后,他奉命临危受命,1000多名红军游击队独立领导鄂豫皖边区极其艰苦的游击战争三年,发展壮大了队伍。新四军组建时,红二十八军整编为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

高敬亭坚决对敌作战,有自己的一套作战指挥,但在长期的游击战环境中,他养成了谨慎多疑的性格。新四军实行东进政策后,高敬亭不愿离开大别山,怕东进后被国民党军队吃掉。

叶挺对此很生气:“高敬亭对中央政府视而不见,看不上军部,骚扰友军。太离谱了。”叶挺在新四军委员会提出准备去江北解决四支队问题。如果高敬亭仍然不服从,他将受到军法的惩罚。

项英不同意叶挺的观点。他提醒叶挺:“高敬亭是英雄,但抗战后思想僵化,跟不上形势,不坚决执行中央指示。你要以教育为主,要有说服力,要明确皖东战事的战略意义。如果他不听劝告,可以受到适当的惩罚。但是,如何处置必须报毛泽东批准,不得擅自作主。”

叶挺来到庐江县东唐池,主持建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并在7天内将四个支队限定在皖东指定地区。看到军长生气了,高敬亭不得不做点什么。第二天,高敬亭带着四个支队、七个团、九个团和手枪团行军。

两天后,叶挺接到高敬亭的紧急报告,说七团团长杨克之、政委曹玉福率代表团到李、桂军处,叶挺立即飞马赶到事故现场,邓子恢主持四支队以上干部会议。高敬亭因病缺席。

本来会议的主题是打击杨曹,但很快大家都联系到了高敬亭的责任。高敬亭很多人都有很多怨言,但平日不敢说。现在他们看到叶挺司令来了,纷纷揭发他。叶挺恶,但做事不假思索,容易被表象所迷惑。

他相信高敬亭的“罪行”,同时致电延安的毛泽东和重庆的蒋介石,要求严惩高敬亭。蒋介石接到电报后立即批准叶挺:“请处死高敬亭。”叶挺接到蒋介石的回信后,在延安没有接到毛泽东的回信就草率处决了高敬亭。

当叶挺回到军部时,项英骂了他一句,“伊稀,你怎么不冷静?你刚杀了高敬亭,被蒋介石收留了。看,他高兴得要给你颁奖了。”这时,叶挺得知中共中央有教育挽救高敬亭的指示,觉得太鲁莽,但为时已晚。

高敬亭事件后,一度好转的叶项关系再次显得阴云密布。项英认为叶挺太单纯,容易冲动,容易上当受骗,新四军还在掌舵,所以独揽大权。叶挺也觉得手脚放不下,重生了。两人的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鉴于日军是一支高度现代化的军队,叶挺主张加强我军正规化建设,克服游击习惯,提高战斗力。但是,项英不同意叶挺的意见,担心叶挺的反游击习惯会破坏我军应永远保持的“优良传统”。

叶挺认为这是一个完全混乱的想法,所以很生气。叶挺年初到江北,离开项英,相对独立地完成了党中央布置的任务。他做得很好,解决了江北部队的东进。但当他回到云岭报道时,项英说他并不完全满意。

1939年8月,叶挺再次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全军经费筹措和新四军扩大江北部队的建立问题。在这次旅行中,叶挺心里有了另一个想法,那就是他再次要求辞职,离开项英。

辞职原因:对外是由于国民党五中全会后实行防共、解共、限共、反共政策,不断制造攻击,限制新四军摩擦事件。国共关系越来越紧张,他在两党两军之间的调停作用越来越小;从内部来说,这是他与项英的关系。高敬亭事件后,项英对叶挺的不信任愈演愈烈,让他觉得自己当司令时,其实有个假名。

10月初,叶挺取道桂林飞往重庆。11月,叶挺被召见蒋介石,提出辞职。在叶挺要求辞职之前,蒋介石是遮遮掩掩的,但这一次他一反常态,爽快地答应了,并要求他换一个司令。

叶挺说不如做叶剑英。蒋介石很不高兴,但他什么也没说。叶挺辞职后,蒋介石趁机大做文章。他召见了八路军Xi办事处主任林曲波,并威胁要派另一人出任新四军军长。毛泽东得知叶挺辞职后,立即致电周恩来,指示他立即找叶挺做工作,彻底解决新四军的领导问题,并要求叶挺主动撤回辞职,打消蒋介石重新分配军长的企图。

1940年5月,刚从苏联疗伤归来的周恩来和叶剑英找到了回到重庆的叶挺。周恩来向叶挺指出蒋介石的居心叵测:利用叶挺要求离职的机会,再派一个所谓“能如愿”的人担任新四军军长,以达到政治上打击共产党,准备将来打击新四军的罪恶目的。

他们希望叶挺能从辞职给新四军和抗战前途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中考虑问题,不顾个人的困难和委屈,与新四军同甘共苦,坚持抗战到底。叶挺听后很感动,欣然同意。

周恩来征得中央同意后,致电项英,请他派一名高级干部到重庆与叶挺会面,与南聚商讨彻底解决叶挺在新四军的实际地位和实际权限问题。更加注意这封电报,立即任命政治部主任袁·执行这一任务,立即起程前往重庆。

袁到渝后,为他做了大量工作,指出新四军成立以来,党中央曾要求处理与叶挺的工作关系。但项英做得太差,叶挺再也待不下去了,多次要求辞职。

中共中央要求项英立即纠正他对叶挺的错误态度,尊重他的军事首长的地位和权威,避免叶挺的离开再次发生。对袁说,今后再坚持下去,就可以在团级以上干部中批评他的“左”倾和右倾错误。

右翼就是怕国民党,不打仗;“左”倾对叶挺来说就是排外、关门、不团结。然而,周恩来的指示在实践中很难执行。项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南局书记。袁一个政治部主任怎么能随便批评一个党的高级领导人?

7月底,叶挺回到皖南。这次叶挺回来后,项英主动向叶挺表明了自己的友情,并在工作中尽量和叶挺商量,生活上也照顾他。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叶挺和他一起吃个小火炉,有时候饭后下点象棋。

叶挺为了顾全大局也做了友好的姿态。经过一番思考,叶挺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行为准则:凡是自己职权范围内该做的,能做的,一定要做好;凡属叶、项职权范围内的事,都应该由他们自己去做,但不听他的劝告,也不希望他多参与,于是就满足了“让我来出大主意”的愿望,让他自己决定。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尊重叶挺的地位和权威的指示,也为了表示他的坦诚,项英把所有的电报都送到叶挺那里查看,两人联名签字,并把他们与中共中央的分歧告诉了叶挺。对于新四军东进、北进的指导思想,项英一开始并不积极,也不犹豫,这是中共中央早已确定的。

出于对军队安全的深切关注,中共中央多次致电项英,提出“皖南军部迅速迁至苏南为宜”。刘少奇、陈毅、苏羽等同志也给项英发来电报和信件,敦促他早日下定决心,争取主动将军队尽快转移到江北或苏南。

而长期从事游击战的项英,在没有山地支援的情况下,害怕东进北进深入敌后,几乎无法生存和发展,仍然无法下定决心行动。他给中央发了很多长电报,强调搬家困难,危险。

叶挺认为,中共中央根据大局提出的军事部门转移的要求是及时的、重要的,应该坚决执行,不应该阻挠。他向项英明确表示,他理解党中央的意图,支持党中央的指示。但叶挺也知道,一个党外人士的意见是什么?他持有这样一种态度:他有自己的观点要说清楚,项英听不听是他的事,他有权做出决定。

“冻了三尺,不是冷天。”皖南事变前后,叶和项仍处于分裂状态

1940年10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顾·制定了“围剿”新四军的计划。国民党以新四军八倍兵力的七个师,在贵池、宁国、泾县、郎溪等地布下袋状包围圈,企图歼灭新四军。

然而,项英在北移的过程中并没有下定决心按时北移,打破顽军的围困,他的思想还在退与不退之间徘徊。叶挺就处于这样的困境中,感觉无比难过,把自己的处境比喻成“一粒沙子夹在两个轮子之间,很难”。

一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中共中央给叶、项指示:“可以拖一个月到两个月(在江北开始费军,停止进攻),但必须认真准备北进。”11月24日,中共中央致电叶、项:“你们必须准备在12月底开始一切。”

11月30日,作出如下分析:“此后大局已定,江对我已无办法。你向北走,让他走一步。从大势来看,姜(碣石)古(朱仝)不会为难你。现在开始分批搬迁,12月底完成搬迁还不算晚。

1940年12月,皖南形势日益严峻。项英向中共中央发紧急电报:“密切注意突然转移我军,而桂、李则部署在江北,被皖南顽军秘密调动,包围我,封锁我交通,故意推脱弹药复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否故意阻碍我们,使之容易攻击江北,然后他们可以用借口对付皖南...部队已经准备好出发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请尽快拿出来,以免进退两难。"

毛泽东代表中央书记处给项英等人打电话,严厉批评:“国家里没有你犹豫不决、犹豫不决、别无选择、只能拿定主意的地方。如果国民党在行动上攻击你,你要做好准备,下决心自卫。这个政策已经指示你了。我们不知道你想让我们制定什么政策。你有自己的政策吗?现在你问的是拖还是走的问题。你主张什么,拖还是走?好像没有主见,没有方向,以后损失很大!”

这一批评深深震撼了项英。作为司令员,叶挺在新四军受到中共中央严厉批评后感到惭愧。他立即致电中共中央,坚决辞职。项英尽力劝说,但没有发叶挺辞职的电报。

随后,项英召开会议传达党中央的电报。看完电报,项英心情沉重地说:“我们再讨论下一步行动。”叶挺严厉地指出:“什么时候讨论行动方案?现在需要的不是讨论,而是决定走哪条路线。”

项英也觉得自己说错了:“根据指挥官说的选择和决定路线就行了。”参谋长周子昆提出三条路线可供选择。在确定突围路线时,叶和项又一次产生了严重分歧,会议含泪破裂。

听到项英去世的消息后,叶挺说,“项英也是一个雄心勃勃、才华横溢的英雄。”

最后的突围路线是按照项英的提议。由于转移时间和路线是经党中央批评后临时决定的,全军的序列编组和政治动员也出现混乱。这时候皖南有9000多人的军队,分三个纵队,分三路行军。

新四军向茂林地区推进时,已经进入国民党顽军的袋状包围圈。叶挺主张付出一定代价突破之前被封杀的杏坛顽军防线。项英一直犹豫不决。危急形势下,新四军领导讨论是否进攻杏坛的会议从下午3点持续到晚上10点,持续了7个小时。没有得出结论,让新四军失去了最后的突围机会。

这就是皖南事变中令人惊叹的“七小时紧急会议”。最后,叶挺受不了了。遂叱、袁、、周子昆曰:“我等被困重围。不付出一定代价打一场激战,我们是无法冲出包围圈的。时间就是胜利。

你不能总是犹豫不决,你不能总是下定决心。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快说。我的态度是服从错误的决定。现在,请副指挥官做出决定。做你决定的事。"

最终,项英不同意叶挺进攻杏坛的主张,决定调兵从原路折回,转向西南,使已经打了个翻身仗的新四军陷入绝境。

1941年1月9日,天下着雨。部队到达高滩后,、袁、、周子昆、秘书长等人听着茂林传来密集的枪声,觉得形势不妙。这时,军事参谋叶超建议军事首长们一起研究行动计划。周子昆让他邀请叶挺司令。

来到数百米外的许祠堂,向正在里面取暖的叶挺反映情况。还没等叶超说完项英等他商量,叶挺就说:“没什么好研究的,只有坚决打出去!”看到这种情况,叶超不敢回去,于是他蹲下来一起取暖。

这时,项英一行已经等了很久,既没有见到叶挺,也没有见到叶超。他们在雨中听到密集的枪声,误以为敌人很快就要逼近,于是带着一群人爬上了北面的山坡。叶超在叶挺身上烤了一会儿火,告诉叶挺去外面看看情况,回复项英等人。

叶超去了项英等人原来的地方,大家都走了,他回来向叶挺汇报。叶挺咨询了饶漱石,饶漱石做东南聚副书记才两个月。叶和饶立即致电中共中央,报告等情况。,“领着小军不告而别,下落不明。”。中共中央致电叶挺:“中央决定一切军事政治行动由叶常军、饶漱石决定,一切行动由叶常军决定。”

失去最好的战斗机“杏坛突破”后,叶挺按照中央电报精神组织部队分批突围,以保存实力。皖南新四军9000多人的部队终于以1000多人的总数爆发了。在饶漱石的建议下,叶挺下去和敌人谈判营救困在山上的部队,结果被囚禁。

、袁、、周子昆三人离军后,见山中敌人众多,遂调兵遣将。袁受伤后,为了不拖累战友而自杀。项英和周子昆携带金条作为新四军的经费,但被打死。当他们睡在一个叫觅风洞穴的洞穴里时,他们被叛徒刘厚总杀死了。

1月1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和袁·的错误决定。该决定指出:“在过去三年里,对中央政府的不尊重已经发展到了极其不正常的程度...过去的曾国藩和现在的项英、袁都因不服中央而失败了。”判决还称,和袁·“犯了与张·类似的错误”。决定提出:“中央决定在全党全军高级干部中公布,开展对和袁的斗争,但暂时不得传达给下级,特别是党外。”

被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的叶挺在听到项英去世的消息后,对正在狱中的朋友们说:“项英也是一位有抱负、有才华的英雄。他的主要错误不是跟我合作不好,而是对中共中央多次要求他提高政治警惕的指示充耳不闻。他甚至完全按照国民党顽军设计的陷阱,最后犯了大错。”

1946年叶挺被中共中央从狱中救出后,不幸在“四·八”空灾难中遇难。

欢迎分享转载 →皖南事变真相 皖南事变内幕曝光,被骗了几十年,跟他俩有关系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