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军基地 一文带你回顾军港青岛的厚重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青岛海军基地 一文带你回顾军港青岛的厚重历史

发布时间:2020-08-10 02:43:23

到青岛港旅游,除了品尝新鲜的啤酒、体验新奇的“脸基尼”之外,我更想感受这座百年老港的厚重历史底蕴。这座镶嵌在胶东半岛的闪亮夜明珠,在半个多世纪里先后驻守过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军队,港口建设屡屡遭受战火摧残,却又一次次在困苦中重新奋发。在今日繁华的世界性大港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之多的悲情往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

栈桥:清政府再一次错失良机

到青岛,第一站自然要去栈桥。在游人如织的中山路南端,栈桥如同一条身形矫健的长龙,伸入了胶州湾的深处。桥身由石头筑基、水泥铺面,长440米,宽10米,走在上面感觉十分宽阔。栈桥的尽头修筑了三角形的防波堤,堤内建有两层楼的八角形古典民族楼阁,金瓦朱壁,盔顶飞檐,中间悬挂匾额“回澜阁”。

来这儿游玩的人有很多,但少有人知道,这里是青岛历史最为悠久的军用码头,在百余年历史上经多次改扩建,才形成今天之面貌。

长期以来,扼守华北门户、具有与国内多个城市和国际多个港口通航便利的胶州湾,一直未引起清政府的足够重视。相比之下,倒是西方列强对此更为“上心”。德国旅行家、地理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男爵,于1868至1872年期间,在中国进行了先后7次、为期4年的大规模地质调查,后于1877年出版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在《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这篇报告中,李希霍芬着重论述了青岛的优越地理位置,着力渲染胶州湾为天然良港。他还极力向德国领导人建议夺取胶州湾及其周边铁路修筑权,以此捍卫德国在中国华北地区的利益。他的相关调研和建言,成为德国侵占我国利益的理论指引,也纷纷为其他侵略者所效仿。对此,鲁迅曾深刻地说:“自李氏游历以来,胶州早非我有矣”。

清政府驻法、德、意、荷、奥六国公使许景澄,在阅读李希霍芬的相关论述后深为震惊,于1886年上疏《条陈海军应办事宜》,其中专门论述了在胶州湾屯埠问题。他写道:“山东之胶州湾宜及时相度为屯埠也。外国屯扎水师,其规择形胜,必取外口严密、澳内深广。盖先令我之师船屯藏安固,乃可蓄锐以击敌船。兵法所谓自立于不败者也。西国兵船测量中国海岸,无处不达,每艳称胶州一湾,为屯船第一善埠。该处群山环抱,口门狭仅三、四里,口内有岛中峙,实为天然门户。周湾之地约数十里,水深八九拓至四拓不等。且地当南北洋之中,上顾旅顺,下趋江浙,均一、二日可达。若酌抽北洋、江南海军,合以山东一军扎聚大枝,则敌舰畏我截其后路,必不敢轻犯北洋,尤可为畿疆外蔽。……惟该湾形势完善,又属居冲要,似为地利之所必争,应该渐次经营,期十年而成巨镇。”

应该说,许景澄的提议很有见识,指出了海军兵力布防的要害,若提议能够施行,北洋水师就将获得旅顺、威海之南又一个重要的海军基地,无疑将极大地扩展其作战范围和转圜余地。为此,李鸿章还特地安排水师统领丁汝昌、总兵琅威理少校到青岛进行实地考察,虽然他们也意识到在此建立军港十分重要,还绘制了“胶州澳图”,但此时的海军经费很多被挪作他用,新建海军船坞、炮台、港口花费巨大,最终的结论只能是“目前尚难筹办”。

大清海军发展的宝贵战略机遇期,就这样在等待中逐步丧失。时间又过去了5年,1891年6月,李鸿章亲自赴胶州湾视察,深感此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于是上奏朝廷,计划在青岛择址建筑炮台,派驻军队。1892年秋,登州镇总兵张高元率四营部队移防青岛,并设立总兵衙门,由此拉开了青岛建市和青岛军港建设的帷幕。

在这一轮青岛军港建设中,建成的军事设施仅有这么几个:一是今日的青岛栈桥,由于码头上安装了从旅顺运送过来的铁制栏杆,所以也被称为铁码头;其二是位于总兵衙门前的小码头,长约100米,宽6米,以石料筑坝,水泥铺面,亦称衙门桥,俗称蜗牛桥。此外,还建成了炮台、电报局、炸药库等附属设施。北洋水师的舰船外出演习,时常停靠青岛港,补充粮食、饮水和煤炭。彼时,青岛港充其量也就是北洋水师的一个后勤补给基地,基本不具备抵御外敌的能力。

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旅顺和威海也陷入日军之手,此时青岛港的战略地位更为凸显,成为清政府试图重振水师、抵抗列强的前哨阵地。特别是1896年底,德国公开提出了租借胶州湾的要求,清政府虽然手忙脚乱之下,制定了扩充军港、购买武备的计划,但直到德国人霸占了青岛,这个计划依然是一张画在纸上的大饼,不能给羸弱的帝国补充任何能量。

潮连岛灯塔:德国人的野心与建设热潮

潮连岛距离青岛市中心33海里,是一个十分偏远的小岛,从青岛港出发需要3个小时才能抵达。岛上的这座灯塔于1899年由德国人建造,塔高12.8米,下层为青石垒成的八角形基座,上层为钢铁铸成的黑色圆锅形盖帽,灯光信号可以达到24海里的距离。和灯塔上的工作人员一聊天才知道,他们从18岁开始上岛,转眼间就在这座小岛上度过了30年的光阴,早已习惯了与寂寞为伴的生活。

青岛港作为一个重要的商港,开埠后自然少不了建设灯塔,为进出港口的各类船只指引方向。在整个青岛港,一共有六个较为重要的灯塔,其中团岛、小青岛、潮连岛三个灯塔是德占期间建造的,见证了德国人在青岛港大张旗鼓开展建设的历史。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进一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自然不甘落后,德皇威廉二世经过反复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青岛。1897年5月,德国海军部派出了军舰“皇帝号”,对青岛进行了全面的勘探。在三个月后上报给德皇的报告中,德国人以其浸透骨子的严谨态度,对青岛的每一块礁石、每一道河流等细节都进行了详细描述,对军港、航路、铁路等进行了细致的规划。

当然,这个调查报告,只是进一步坚定了德皇侵占青岛的野心而已。因为早在“皇帝号”前往青岛的途中,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就给威廉二世提交报告,明确提出“等具体调查结果上报后,我们马上最后一次向中国政府提出割让一个海港的要求。如果这还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不如干脆由陛下的军舰占领一个合适的地点。”这份报告,将德国人的野心暴露无遗。

就在德国人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下手时机时,突然爆发的巨野教案,则是给了他们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由于德国传教士长期在巨野地区胡作非为,忍无可忍的当地村民,于1897年11月1日,在大刀会的率领下进攻磨盘张庄天主堂,杀死了两名德国神甫。德国政府听到报告后欣喜若狂,威廉二世得意地说:“华人终究给我们提供了期待很久的理由和事件!”他当即下令早已准备就绪的德国舰队,包括战斗舰、巡洋舰在内的5艘军舰,打着维护德国人利益的旗号,开足马力全速向青岛进发。

11月13日,德国军舰的巨大轮廓出现在胶州湾,黑压压的占据了一大片海面。次日凌晨,全副武装的德国人穿破薄雾,以操演为名登上了青岛栈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迎接他们的不是清军的枪炮,而是他们在桥面上列队欢迎,真可谓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显然,清军的礼节并未让德国人感动,他们立即将清军逮捕,占据炮台和弹药库,随即将军火源源不断地运上了岸。最终,被吓破胆的清政府选择了妥协退让,命令清军全部撤出青岛,德国人不费一枪一弹即宣告占领青岛。

1898年3月6日,中德签署《胶澳租界条约》,正式将青岛租界给德国,先以99年为期限。德国人获得了修筑炮台、铁路、开采矿石等一系列特权。德国人宣布,从当年9月2日起,青岛港成为自由港,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由此开始,青岛港成为以德国军事霸权为后盾的国际自由商港。

随着对外通商的频度增大,如何征收关税就成为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1899年4月17日,中德签署《青岛设关征税办法》,商定由德国在青岛设立中国海关,税务司必须由德国人担任。德国人掌握下的青岛港,由此大肆免税进口洋货,向内地进行推销,既造成了关税的流失,也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商业。

德国人对青岛港的建设有着明确的规划,那就是“只有通过现代化的、规模宏大的港口设施对海运事业的促进,才能把胶州湾一带水陆两路的商业集中在青岛”。为此,他们在胶州湾内部沿东岸,从北到南依次建设三个港口,分别为供远洋轮船使用的大港、供修船用的船渠港和供山东沿海各地中国民船使用的小港,并对清军留下的栈桥进行了扩建。德国国会先后两次拨款,累计达到850万马克,作为港口建设的启动资金。

同时,他们还开始建造以青岛为起点的胶济铁路,以此实现铁路和港口无缝对接。各类货轮在抵达青岛港之后,可快速卸货,通过铁路高效地输送到中国内地各大城市。这样,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到1906年,青岛港货物吞吐能力和工作效率就超过了东亚的所有港口,遥遥领先于香港、上海、天津等老牌港口。

当然,德国人千里迢迢来到青岛,并不是为了扮演一个热心的建设者,他们更重要的角色当然是侵略军。他们围着青岛港,相继修建了毕斯马克炮台、毛奇炮台等一大批防御设施,修筑了把各个战略要点连接起来的地下指挥部、地下通道和堡垒群,把青岛港建成了铜墙铁壁的军事要塞。青岛港是德国东亚分遣舰队的基地,青岛大港的第二码头为军舰专用,第五码头用于装卸、存储军用煤炭,其军用泊位超过了商用泊位的一倍,足见其一手拿秤做生意、一手拿刀相要挟的嘴脸。

青岛山炮台:见证大国实力的强弱更替

探访青岛港的第三站,笔者来到了青岛山炮台遗址。这座山是靠近胶州湾的最高、最没有遮挡的山,是扼守整个青岛港的战略要地。德治时期,这座山被命名为“俾斯麦山”,以德国著名铁血宰相为名,其地位可见一斑。德军相继在此兴建了南炮台、北炮台、德军地下指挥部等军事设施,分为作战指挥、生活卫生、后勤保障等不同区域,整个炮台固若金汤,各项设施足以保障2000名官兵在此固守3个月时间。

青岛山炮台是德军眼中的“青岛诸炮台之最重要者”,也铭刻了青岛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唯一战场所发生过的激烈作战,见证了大国实力的强弱更替。唯一不变的是,它依然是侵略者手中的玩物,难以回归到真正主人的怀抱。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因欧战吃紧,对青岛这个遥远的殖民地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向中国政府表达了提前归还的想法。这时,一直觊觎青岛的日本人跳出来横加干涉,坚决抵制中德进行谈判,因为一旦青岛归还中国,将使日本失去霸占青岛的理由,他们宁愿从战场上打倒德国,名正言顺地夺取青岛的控制权。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他们争取英国为其盟友,随即封锁了胶州湾,意图把德国人困死在港口里。战前,日本的情报人员已深入青岛的大街小巷,对青岛港的布防情况了如指掌,对正面强攻的风险和危害也有了全面的认识。于是,他们采取了迂回包抄的策略。9月2日,日本陆军和海军重炮队从渤海湾登陆,沿着胶济铁路一步步攻城略地,逐步逼近了青岛。

面对着日德两国在中国的土地上展开拳头对拳头的较量,袁世凯政府着急了,急忙召集内阁会议商议对策。可这国家间的较量毕竟要用实力说话,自觉实力不济、两边谁也得罪不起的袁世凯,干脆学起了晚清政府在日俄战争时的做法,在山东划出交战区,继续保持所谓的“中立”。

渤海湾登陆两周后,日英联军从崂山登陆,从外围展开了对青岛的进攻。日本的海上舰队也不断地轰击青岛各炮台和港口设施,战事最激烈时双方每日发射的炮弹都有三四千发,把重要的市政设施都炸为废墟,青岛港内的美孚石油、德国石油等油库爆炸起火,船坞也遭到了毁坏。但德国人修筑的工事确实坚固,日英联队始终未能取得大的进展。

在前哨战中,最惨烈的作战发生于崂山沙子口。德军在崂山头的悬崖峭壁上修筑了工事,因其地势险要,被当地人称为鹰窝堡。为了攻占这个碉堡,日本人强攻无效,用火炮攻击无效,用高射炮仰射亦无效,最后只得调集飞机轰炸,逼得一个个德国士兵像火球一样滚落悬崖,与山脚阵地上的日本人同归于尽。最终,日军以较大的伤亡,才占据了这处阵地,此时碉堡内只剩下十余个德军重伤员。

存有较强实力的德国海军竭力扭转被动局面。10月18日凌晨1时,S90号鱼雷艇趁着海面浓雾偷袭了日军舰队,先后发射3枚鱼雷,击沉“高千穗”号巡洋舰,致日军288人死亡。随后,该鱼雷艇赶紧逃出胶州湾,在日照海面搁浅,艇上的德国水兵解除武装后向中国政府投降,后来顺利回国。

10月31日是日本天皇的寿辰,日英联军的陆军、海军、空军力量同时向青岛各个阵地发起猛烈炮击和轰炸,奏响了总攻号角。青岛山炮台上,巨大的280毫米口径的克虏伯重炮,使得日英海军舰队始终无法闯进青岛港,也给攻城的日军带来巨大的伤亡。但在日军的猛烈打击下,德军的各个堡垒相继遭遇重创。

随着日军相继摧毁太平山、湛山德军阵地,步步逼近德国总督府,德国人意识到他们已经失去了这场战争。德国总督下令炸毁了青岛山炮台的大部分设施,自沉“伊丽莎白”号和“豺狼”号军舰,炸毁青岛港起重设备和库房船坞,于11月7日向日英联军投降。

日德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场围绕军事要塞展开的海陆空立体作战,为后来的三军联合作战探索了路子。德军虽然仅有1架飞机,但依靠着性能优势,与日军9架飞机进行周旋,先后进行4次空中格斗,直至德军投降也未遭受损伤。

日德战争和日俄战争一样,见证了俄、德等老牌列强的衰弱,以及日本帝国的快速崛起。战后,日军攫取了德国在山东的利益,使青岛成为其殖民地,进一步扩充了在中国的军事存在。

而这场战争对青岛港的打击也是致命的。在持续两个多月的作战中,青岛港成了臭港、空港,水面上遍布浮雷,水下沉有军舰残骸,整个航路被封死,油库、船坞、水电等设施遭遇毁灭性打击,多个灯塔、浮标和灯桩被损坏,仓库内存放的大量货物被付之一炬,大部分商人倾家荡产,无数工人失去了工作。

从1914年至1922年,日本霸占青岛港长达8年之久,设立日本要港部和港务部等管理机构,公布《青岛港务部暂行规则》等管理规定,征收进出港关税。航道疏通是青岛港重新运转的前提,日本人用了一年多时间,完成了扫雷、打捞沉船、修复起重机等工作,基本恢复了港口的正常运转。而在组织扫雷时,日军频频遭遇危险,多艘扫雷船被炸毁,数十人死亡。

与德国人把建设重心放在建设青岛大港、重点发展国际远洋贸易不同,日本人着重发展青岛小港,把主要精力用于拓展对华沿海货物贸易,企图使之成为“中国帆船的一大集中地”。为此,他们修筑了小港堤岸,新建浮码头,疏浚小港航道,确保大型帆船能够安全靠泊。在此影响下,青岛港面向内地的转口贸易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

五月的风:民众的觉醒和抗争

在青岛,五四广场几乎人尽皆知。广场上有一座红色的火炬型雕塑——五月的风,以螺旋上升的造型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出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让人颇感震撼。不能免俗地,笔者也在这座雕塑前合影留念。这座雕塑,铭刻的正是那段腥风血雨的殖民岁月中,民众的抗争和觉醒。

1915年1月,日本政府挟日德战争胜利之威风,正式向袁世凯提交了其酝酿已久、深思熟虑的《二十一条》,亮出了霸占中国、灭亡中国的屠刀。随后,中日双方围绕条约展开谈判。

随着部分媒体透漏该条约的内容,在国内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地组织的抗议活动此起彼伏,发出了反对《二十一条》、还我山东、还我青岛等正义的呼声。然而,1915年5月,该条约依然得以签署。此后,全国工商学各界兴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的爱国群众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取得胜利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和会。然而,会议拒绝了中国收回青岛的正义要求,并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软弱的北洋政府竟然准备签字同意。和会上外交斗争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后,以1919年5月4日爆发于北京天安门的学生运动为标志,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极其壮阔的反帝、反封建群众爱国运动。在此影响下,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受五四运动影响,作为受日本奴役和掠夺最为严重的地区,青岛港的工人也积极参与爱国运动,组织怠工罢工、劫持货物等活动。特别是1921年3月18日,青岛港1000余名工人联合举行罢工活动,致使港口的水陆交通全部瘫痪,给日本当局者造成了较大的打击。同时,在全国抵制日货的浪潮中,青岛港进口贸易趋于停滞,港口滞留了大批日本货物,多家日货商行被迫关门停业。

在蓬勃兴起的爱国运动压力下,同时也是列强之间因分赃不均导致矛盾加剧的影响之下,日本最终同意与中国围绕山东问题展开谈判。1922年2月4日,中日在华盛顿签署《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其附约。当年12月10日,中国正式办理了收回青岛的手续。

中国虽然收回青岛主权,但面对着内部军阀混战、外部列强环伺的紧迫形势,青岛港的各项建设基本停滞不前。1933年,港务当局给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文件,充分说明了青岛港当时的窘境:“我国接收后,或以政局之不宁,或以经济之竭蹶,对于港务一切设备,因陋就简,为时十稔,进步毫无;较之他人越俎代庖,反有日渐衰颓之势。”

同时,虽然日本交还了青岛,但其军舰依然时常靠泊青岛港码头。仅1925年至1928年间,就先后有常磐舰、春日舰等20余艘军舰停靠,最多时有数千名官兵踏入青岛,镇压工人运动,构筑战备工事,大摇大摆进行操演,与过去殖民统治时期并无二样。对于日本的种种举动,北洋政府都是乖乖顺从,从来不敢表达一声抗议。

1931年12月,沈鸿烈走马上任新一任青岛市长,任期达6年之久。他对青岛港务建设十分重视,在其任内掀起了新一轮建设高潮。大港建设方面,从德国人开始,规划了足足有20年的的三号码头,终于展开了建设,于1936年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可靠泊六千吨级的轮船8艘。这是中国收回青岛主权以来,组织的规模最大的工程,进一步提升了青岛港的竞争力。小港建设方面,新建了小港码头和青岛船坞,扩、增建了青岛栈桥和海军栈桥。海军栈桥于1935年7月建成,专门用于中外军舰停靠和水兵上下岸,岸边还建有海军招待所,分流了青岛栈桥的压力。

然而,随着日本紧锣密鼓筹划对华发起全面侵略战争,青岛港内始终停泊着大量的日军军舰,始终处于日军的屠刀之下。1937年初,最多时竟然有包括航空母舰、巡洋舰、潜艇母舰、驱逐舰等共计66艘军舰在港,俨然视青岛港为日军的一座军港。加之英国、美国等国家军舰也占用大量泊位,青岛港内能够停泊的商船少之又少,这极大地制约了青岛港的业务开展。

“7.7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青岛局势限于紧张。随着日军的步步紧逼,沈鸿烈执行蒋介石的“焦土抗战”政策,采取德国守军当年所用的那套破坏策略,下令炸毁日本的20多所工厂,在港口自沉20多艘舰船以堵塞航道,炸毁起重机、塔吊等码头设施,破坏海军船坞,烧毁海军工厂,以免落入敌手。就这样,青岛港又一次满目疮痍。

1937年12月31日,国民政府的军警全部撤离青岛。于是乎,日军不费一兵一卒,就轻而易举地长驱直入,于1938年1月再度侵占青岛。随后,成立由海军、陆军和日驻青岛总领事馆三家组成的“青岛港湾委员会”,全盘控制青岛港的各项事务。

日军将青岛视为侵占中国南部的海军基地和军事转运港口,在此驻有重兵。其海军力量主要为第四舰队,陆军力量为青岛海运根据地设定队,分别圈定了码头和专用仓库。对靠港的船舶和人员,由宪兵、水上警察和领事馆警察共同查验,连工人进出港都要搜身。有工人回忆称,进入戒备森严的青岛港上班,心情就跟到阎王殿一样沉重,稍有不慎就会遭致毒打,甚至丢了性命。

由于军事用途占据了青岛港的大部分吞吐能力,极大影响了港口贸易,扩建港口迫在眉睫。从1939年开始,日本人组织开展了扩建大港的一号和五号码头、新建六号码头和防波堤、增建仓库等建设工程,使青岛港的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增加了贸易能力,为其继续发动侵略战争提供资金支持。

太平路37号:美国的军事干涉

今日青岛太平路37号,矗立的是一栋普通的办公楼。然而,在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还是一栋别具特色的二层楼房,有着长长的楼层,正中间是个四层的塔楼,远远看上去就如同军舰的舰桥一般。这栋具有军舰造型的楼房是日本人修建的,用作日本海军司令部;后来美军进驻青岛后,改为海军陆战队第6师的司令部,见证了美国深度介入中国内战的历史。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此之前5天,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就指示中国战区的美军司令,要求美海军陆战队赶紧控制中国的关键港口和交通枢纽,为国民党全面接管中国的关键地区创造有利条件。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回忆录中直言不讳地说:“必须利用日本人来做守备队,防止整个中国被共产党拿过去。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

1945年9月16日,9艘美国军舰开进了青岛港,解除了日本陆海军的武装。此后,美国海军陆战队第6师、海军航空队相继像潮水一样向青岛涌来,将市区多处建筑霸占为美国军营。同时,美舰还运送国民党第8军、第54军及青年军第24师等部队从青岛登陆,接管山东多地。他们还通过海空运输,给国民党军输送了大量军援物资,为其打内战撑腰。

美国为固守在青岛的军事利益,相继与国民党政府签署《中美三十年船坞秘密协定》《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青岛海军基地秘密协定》《中美海军协定》等条约,固化了美国在包括青岛在内的中国所有港口的特权。据统计,在1945年10月至1946年4月的7个月时间内,大港系靠的美军舰船达5459艘次,而同时期的商船不过233艘次,军舰数目达到商船的23.5倍之多。对此,1946年8月30日的《解放日报》有一个直观的描述:“放眼港口内外,停泊或正在巡逻着的尽是各式各样的美军舢、艇船、舰。”同时,美军还在青岛兴建机场,扩充空军力量,使青岛成为其重要的海空军基地。

以军事霸权为支撑,美国商品在青岛港占据着主导地位,特别是一些不法商人打着军事运输的旗号,通过军舰和军机大肆进行走私贩私活动,使得大量低价商品长驱直入在华倾销,严重摧毁了还十分脆弱的民族工商业。当时青岛1400余家工厂,仅有四分之一勉强能够运转,其他都被迫关门停业。

频繁的军船靠泊,对各类港岸设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害。如美军登陆时,多次将码头的护坡拆毁、撞毁;美舰将第二码头西南角撞坏后,青岛港有关部门去找美国人讨个说法,结果对方干脆连个答复都没有。加之长期战乱,码头设施年久失修,1946年9月发生了五号码头坍塌事故,其他码头也是不堪重负、四处破损。经过多方筹措资金,青岛港工程局才勉强完成了五号码头的修复和六号码头的改建工程。

1948年9月,解放军解放济南。此时,驻守青岛港的国民党军惊慌失措,他们建立港口警备区,增派多支部队担负勤务,在各码头及交通要道修筑碉堡等工事,妄图作垂死挣扎。然而,美军显然对固守青岛缺乏信心,逐步撤离了其海空军兵力。1949年6月2日,我军解放青岛,同时也宣告了山东全境的解放。

经过67年的建设发展,今日的青岛港已经是世界排名前列的现代化、国际化港口,其2015年度货物吞吐量达4.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734万标准集装箱,位列全球第7位。2015年,进入中国的13艘40万吨大矿船中有11艘靠泊青岛港,使其逐渐成为超级矿船母港。

与此同时,青岛是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机关所在地,青岛港也是海军的重要军港。2013年2月,青岛古镇口军港正式成为我军首艘航母——辽宁舰的母港。自此,青岛港在人民海军建设全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参考文献:寿杨宾:《青岛海港史(近代部分)》;张继国、刘萍:《飘与纵》;陈昌本:《鲸吞与拼争岁月》;潘旭业、姜鹏:《记者访青岛潮连岛守塔人生活》;大众日报:《青岛,何以成为美国海军基地》等。

【图片均引自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欢迎分享转载 →青岛海军基地 一文带你回顾军港青岛的厚重历史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