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夜人誓词 这支永不换防的“军队”,才是中华大地真正的“守夜人”!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守夜人誓词 这支永不换防的“军队”,才是中华大地真正的“守夜人”!

发布时间:2020-08-11 11:55:10

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

我将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

我将不戴宝冠,不争荣宠我将尽忠职守,生死于斯 我是黑暗中的利剑,长城上的守卫

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

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王国的坚盾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守夜人

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美剧《冰与火之歌》守夜人誓词

美国电视剧《冰与火之歌》喜迎第八季终局篇。夜王带领亡灵大军跨越北境,七大王国危在旦夕,到底会是异鬼问鼎中原还是人类转危为安?夜王的目的何在?“龙母”和雪诺会发生怎样的分分合合?谁又能最终问鼎铁王座?

事实上,最终季的大BOSS异鬼并不是无敌的,早在8000多年前,便被“守夜人”消灭过一次。

守夜人军团很可能是七大王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组织之一,自从被人们称为长夜的历史时期以来,守夜人军团已经有超过8000年的历史,在历时长达一个世纪的无尽黑夜的掩护下,异鬼从永冬之地南下,维斯特洛大部分地区为废墟,直到最后守夜人在黎明之战中将其击溃。

今天,我们抛开美剧《冰与火之歌》,聊聊我们中华大地的“守夜人”。他们同样忠诚、勇敢、无私、奉献。

他们守卫着祖国六分之一还要多的土地和5600多公里的边境线。他们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们奉献完青春奉献子孙,守卫着这个国家的“长城”和“北境”。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永不转业的200多万人的“特殊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布图

点击视频,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美国卫星在沙漠中发现一个“人造绿洲”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王震将军率领驻疆人民解放军在平暴剿匪、稳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同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迅速增加了新疆的社会物质财富,赢得了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1954年10月,中央决定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5万名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从此,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序幕。

新疆兵团最早的开发地石河子市

屯垦,自古即有之。中央政府对西域的屯垦,始于汉代,但多为“一代而终”。新中国的屯垦戍边事业从一开始,就走出了这种历史的阴影。

60多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始终奉行着不与民争利的信条,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兴修水利,治沙治碱,植树造林,先后治理和参与治理了新疆的数十条河流,修建水库近百座,从亘古戈壁荒原中开发出良田1600多万亩,建成了一个个田连阡陌、渠系纵横、林带成网的绿洲生态体系。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颗人造卫星在古尔班通古特灰黄的沙漠中发现了一个绿色的半岛。联合国派出17人的考察团实地考察后,不觉惊叹:这是兵团农八师150团的职工们将沙漠逼退60公里而形成的一片人造绿洲!

70年代兵团人工挖渠引水灌溉

如今,新疆每三亩半耕地中就有一亩是兵团人开垦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和畜产品生产基地。

新疆刚解放时没有工业,为了兴办工业,兵团人节衣缩食,棉衣换成单衣,两套服装减成一套,甚至省去衣领、口袋眉沿,还捐出了1500万元的转业费,自力更生,生产出了新疆的第一支纱、第一块糖、第一根钢锭,为新疆的现代化工业行了奠基礼。之后,兵团又两次将已经建成的42家大型骨干企业无偿移交给了地方政府。

60多年过去,如今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成为一个拥有254万人口和14个生产建设师、186个团场、1500多家工交建商企业的特殊社会组织,成为新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的一支无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团场职工坚持积肥改良土壤

石河子:200人的村落成为现代化城市 

历史上的石河子,在新中国初建时,只是绥来县(今玛纳斯县)一个偏僻的村落,人口不过200人,惟一的工业是一家铁匠铺。

1950年夏,王震、陶峙岳、张忡瀚等将军策马来到玛纳斯河流域,为即将筹建的军垦新城选址,王震将军独具慧眼,将新城城址选在了石河子。走出战争硝烟的军人们,用自制的三角架和水平仪,从选址、设计给石河子划出了第一条中轴线,拉开了石河子建城的序幕。

石河子世纪广场

60多年岁月蹉跎,三代军垦人的心血凝聚而成的石河子市,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典范。在这片土地上,军垦人以改天换地的气概,创造了许多奇迹:第一次在被视为植棉禁区的北纬44度的玛纳斯河流域植棉成功,使之成为目前新疆的支柱产业;第一次在新疆种植甜菜成功,奠基了新疆的制糖业;第一次在新疆大面积试验地膜栽培技术成功,在全国掀起了增产增效的“白色革命”;第一次在新疆培养中国美利奴军垦型细毛羊成功,从此,中国羊毛可与澳毛媲美。

在新疆,石河子成了新品种、新科技、新成果的培育和发源地之—。

石河子风光

戍边屯垦两不误 

在兵团60多年的历史中,兵团的民兵曾多次参与保卫国土、维护稳定的行动。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在新疆边境上基本处于“有边无防”的状态。1962年,在新疆的伊犁塔城地区发生了数万边民大量越过边境的情况。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伊塔事件”。事件发生后,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农牧民大量离开,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以及正常社会管理都陷入停滞状态,兵团就派了上万职工去边境地区进行代耕、代牧、代管,担当起戍边任务,根本改变了祖国西部边境上“有边无防”的状态。

第一兵团某部在洮河上架桥

现在,兵团58个边境农场镇守着长达2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屯垦戍边这一组织形式,使得兵团职工群众成为一支不穿军装、不吃军粮、不拿军饷、永不转业的战斗队。他们长期生活在边疆,熟悉这里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能够在复杂的斗争中做到知己知彼、有理有节、针锋相对,形成一种强大的威慑力量和打击力量。

进疆部队就地转业

>>>>

附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史  

1954年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建立的。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驻新疆人民解放军部队为巩固边防,加快新疆发展,减轻新疆当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将主要力量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到1954年,解放军驻新疆部队经过艰苦创业,共建成农场34个,牧场8个,拥有耕地77.2千公顷,收获的农牧产品解决了驻新疆部队的后勤供给,而且还兴建了一批现代工矿商贸企业,兴办了学校、医院等一批事业单位。

1952年,部队掀起学文化高潮。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1956年5月起,兵团受国家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  

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决定恢复曾于1975年被撤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其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到200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两大沙漠边缘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建起了数千公里的绿色屏障,形成了1064千公顷新绿洲,建起了石河子、五家渠等一批新兴城镇;国内生产总值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13.2%。

部队普及速成识字法教学

兵团作为新疆稳定、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坚持劳武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群众共同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军、警(武警)、兵(兵团)、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近50年来在保卫祖国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致敬!

延伸阅读

新疆大地,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正在上演!

朋友,你不必专门为我找清真餐厅

清华维吾尔族博士揭示“泛清真化”背后的阴谋

维吾尔族,也需要解放思想

我是维吾尔族,但我并不信仰伊斯兰教

跟着央视全面了解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


您的转发点赞,是对劳道君最大的支持!

欢迎分享转载 →守夜人誓词 这支永不换防的“军队”,才是中华大地真正的“守夜人”!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