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那么干净 智库|为什么日本的街头很少设置垃圾箱,却依然很干净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日本为什么那么干净 智库|为什么日本的街头很少设置垃圾箱,却依然很干净

发布时间:2020-08-15 09:40:58

为什么日本街上垃圾箱很少,却说它是“世界上最干净”的国家之一?

为什么日本街头没少有垃圾箱?

日本最早的垃圾桶出现还得追溯到明治33年(1900年),当时随着污物扫除法的制定实施,同时规定需要设置尘芥箱(每家每户门前设置垃圾箱)。当时设置尘芥箱是由于此前日本垃圾不卫生的处理方式,为了防止恶臭以及传染病的蔓延,政府从卫生的角度出发开始设置垃圾箱。并且,在这之后的1964年奥运会成为了垃圾箱的转折点,当时奥运会的召开在即,政府希望以“清洁的东京”面貌展现给世界舞台。在1961年率先挨家挨户分别普及了带盖子的便携式塑料垃圾桶,同时规定了垃圾收集的时间与路径,改进并启用了回收车收集垃圾的方法,使处理人员无需触碰垃圾,清洁卫生。直至1995年日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发生,之后2001年又有多起恐怖事件的发生,以反恐措施为名,以首都圈为中心,除了24小时便利店门口配有垃圾箱以外,街头巷尾以及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垃圾桶明显呈大幅减少趋势。直至现在,若到访东京的街头,您会发现只有在24小时便利店的门口以及公园、地铁站等公共场所才有垃圾箱的存在。

为什么日本人在大小型集会后,大家会忙于收拾垃圾?

回溯到很多场景,例如,世界杯,日本球迷在为日本队欢呼雀跃的时候,当比赛临近尾声,球迷会拿出垃圾袋负责收拾场地。例如,日本的夏季花火大会,一般会在河堤两边坐满人群聚餐会友,到了聚会结束的时候你会发现人们会带着大包小包的分类垃圾扔到指定地点。又比如,每年春季最美烂漫樱花季,日本人喜欢在樱花树下会友小憩,但集会结束之后的第一件事情还是将垃圾分类扔往指定地点。据笔者的研究以及对日本友人的访谈发现,原来对日本人来说垃圾处理的基本理念是“谁生产谁处理”。也就是说垃圾的投放与处理人人有责任。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再去看日本人为什么愿意把自己一天所产出的垃圾带回家;上述各种大小型活动积极收垃圾的行为也就可以理解 了。日本街头的垃圾桶少了,不代表可以垃圾不分类,可以随便乱扔。每个人都是垃圾处理的责任者,有义务做好垃圾分类,在垃圾分类执行过程中一个不断普及分类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垃圾处理习惯是日本这些年来的重要经验。

日本的垃圾分类从何时开始?

近年来,日本的垃圾排放量正在逐年减少,居民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当今、日本的垃圾处理方式已经由“如何处理垃圾”转变为“资源的循环利用”,考虑如何珍惜有限的资源,笔者对日本垃圾处理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整理,如下:

1.二战后的1950 年代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环境问题的初现,日本深受如大气污染、恶臭、噪音、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地基下沉等环境问题的困扰。1954 年制定了法律,称之为《清扫法》,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公共卫生意识及参与度。东京都的做法是积极促进政府与居民合作,完善垃圾处理设施,提倡“强调垃圾减量”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

2.高速经济成长期的1960 年代-1970 年代

20世纪60 年代,经历了经济高度成长期,日本垃圾焚烧量在不断扩大。在许多地区垃圾处理设施不足尤为明显。随之政府也加速推进了焚烧方法,直到70 年代焚烧成为了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也渐渐形成了“每个市应当自行处理自己的辖区内的(焚烧)垃圾”的理念和规则。1970 年日本政府将《清扫法》修改为《有关废弃物处理和清扫的法律》,旨在遏制废弃物的排放,并对废弃物进行适当的分类、保管、收集、运输、再生和处理,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3.泡沫经济的1980 年代末-1990 年代

自1980年代末泡沫经济的快速发展直至上世纪90年代,日本逐渐意识到了由于庞大的垃圾产生,日本东京等大城市的垃圾填埋空间越来越少,减少垃圾产生量并促进资源再利用日益受到重视,垃圾分类开始分为旧书报类、塑料类、废电池类等。政府也认识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垃圾产生必须制止,应当建设对环境负荷较小的社会。当时,垃圾最终处理场的新建与原有设施的陈旧与环境污染问题,均遭到了地区居民的强烈反对,促使政府不得不对“垃圾废弃物的最终处理减量”引起重视。

4.创建循环型社会的2000年代

日本在2000年颁布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中制定了“垃圾废弃物处理的优先顺序”。首先是确保居民基本生活的公共卫生,其次是在抑制产生,再使用,循环再生和热回收等方面,结合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政府在处理垃圾废弃物问题上注重“垃圾处理的合理性”,以保证科学地进行垃圾分类,做好“垃圾废弃物处理优先排序”。

日本垃圾分类的经验与启示

事实上,日本真正开始垃圾分类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东京为首的大城市率先进行了一系列的垃圾分类普及工作,相比中国的垃圾分类要早30年,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垃圾分类的历史,也反映了其法制建立经历了循序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以末端治理为重、垃圾分类的基本立法、垃圾分类和循环治理,到形成以“构建循环型社会”为目的的法律体系。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从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算起至今,日本花了约70年左右的时间对法律进行了完善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而其中花了30年左右的时间培养了垃圾分类的习惯。由此给未来上海垃圾治理提供了以下经验与启示:

1.明确垃圾分类主体,提倡“不光是政府的责任”、“市民是责任主体同等重要”的理念。

在市民当中逐渐形成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思想,只有在市民心中树立“谁生产谁处理”的意识,才能无形地改变一些市民“垃圾分类是政府让我分的”、“我不愿意”等潜意识想法。

2.经济发展带来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垃圾产生必须得到制止。

必须建设对环境负荷较小的社会,垃圾分类是小,让全体社会形成“环境友好”的意识为大。比如,商品包装过于精致、尤其是中国特有的外卖业务,虽促进了饮食业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生活垃圾产生。必须逐渐形成保护地球环境,反对大量生产大量浪费的社会现象。

3.从根本上保证科学地进行垃圾分类,做好“垃圾废弃物处理优先排序”。

必须从抑制产生,再使用,循环再生和热回收等方面,结合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进行垃圾分类惩罚前,需要有一个警示告知的过程,给市民有一定的改正习惯的回旋空间。政府在对垃圾问题进行立法的同时,有必要厘清“垃圾废弃物处理优先排序”,更好地完善垃圾处理循环的设施体系。

欢迎分享转载 →日本为什么那么干净 智库|为什么日本的街头很少设置垃圾箱,却依然很干净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