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万岁 民间足球粉丝的力量!绘出1913年来国足球衣变迁

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

毛泽东思想万岁 民间足球粉丝的力量!绘出1913年来国足球衣变迁

发布时间:2020-08-05 19:07:58

中国国家队队服系列

  稿件来源:肆客足球 

  我从来不聊自己的故事,今天破个例,权当是复出宣言吧。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我网名的意思, “绿林始皇”的网名我已使用差不多二十年,从没变过,其来由可是引经注典的,源自《毛主席语录》中两句话:

  其一,什么北大、人大,还是那个大学好!我就是绿林大学的,在那里学了点东西。

  其二,我与民主人士辨论过,你骂我们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秦始皇一百倍。。

  “绿林”指绿林好汉,是民间的意思,还有绿茵场、足坛的意境。

  “始皇”就是NO.1的意思,意指开创球迷新时代。之前的球迷组织多依附于某支球队、俱乐部,而中国的球队频频“城头变幻大王旗”,使得球迷组织颇多尴尬,我以为球迷组织完全可以脱离地域、归属等这些狭隘的概念,独立存在,与球队是合作关系,而非附庸。

  “绿林始皇”合在一起,就是争创民间足球NO.1。

  网络上我主要有两个标签:“队徽帝”和“中国足球研究院001”。

  [画下所有中国球队的队徽,绘出1913年来国足每件球衣变迁]

  少年时代我也有一个球星梦,曾是某省体校的队员。后来去学了美术,毕业后成了职业设计师。再后来下海,开了自己的公司,承办了一本杂志,由于对信息的需要,所以经常上网。

  闲暇时也经常去的足球网站,那时候网络还不发达,有关于足球的少的可怜,更别提队徽了,偶尔有,也都模糊不清。

  尤其看到国外某世界闻名的百科网站上面,中国足球的信息非常不准确,漏洞百出,而且没有队徽。

  于是想丰富、纠正一下,利用我的专长,把那些渺小甚至是空白的队徽都补上,同时在国内某知名网站开博,建立了一个“足球梁山”的博客群,来展示我的作品,并希望得到网友们指正,由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我身上足球与美术的结合是很自然的事情,无论如何,我都觉得我终于为中国足球做了一点事情,圆了我儿时一部分梦想。

  我花了五六年的时间,把所能收集到的所有中国足球队徽,都用专业软件画成了高清大图,并通过足球队徽传承这一脉络,以一个比较小众的视角去整理中国足球的历史,把职业联赛以来所有球队的历史都整理了一遍。

  写了几十万字,画了几千幅矢量图,后来我命名为《中国足球队徽系列》。

  以后又陆续画了《队服系列》,包括中国国家足球队百年队服1913年至今的变迁。

  《足球列国志》,主要介绍亚洲各国我们主要对手的足球情况;《史料系列》,主要研究民国足球史以及《体育场系列》和《足遍中国》,介绍国内业余足球等等。

  当然期间也有不少遗憾,作为一个职业设计师,是不可能免费给球队提供设计的,破坏行规的事情是不能做,所以拒绝了很多朋友的设计请求,实在是没有办法。

  当然偶尔也有几个例外,比如那年湘涛征队徽,只接受约稿的我,破例为家乡球队投了一次稿,但后来阴差阳错的没有中选。其实我原本是准备把稿费捐给球队的,但又怕同行骂我为中选而刻意免费,这下都省了。

  还有一次,终于被一家五人制足球俱乐部的老板所感动,想想业余队的艰难,免费送了一个队徽,但后来这家球会就不知所踪,消失在全国联赛之外。真够晦气的,后来我经常开玩笑说,千万不要让我送队徽,那样专毁百年俱乐部。哈哈。

  [我是中国足球研究院创始人吗?]

  有天记者问我:“你是中国足球研究院的创始人吗?”

  我迟疑了一下,难道这还有疑问吗?

  大约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之前,那时候网上讨论足球已经开始比较热了,可能是由于有了宽带。

  当年是博客刚刚兴起的年代,于是我开博写文章,最开始是写球评,后来主要写队徽,没想到反响还不错。

  由于看到当年的那些名记、专家、大咖们,谈球时胡说八道,就提出用梁山造反精神,组织有素质的球迷去驳斥那些所谓的足球名家们,于是我建立了一个当时流行的博客圈,并命名“足球梁山”。

  我们按照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绰号来命名每一位成员,本来想请前辈《中国足球资料收藏阁》的站长品之先生来当圈主的,但死活联系不上,既然晁盖没了,所以我就当了及时雨。

  后来有了QQ群,为了便于更好的与球迷兄弟们联系,我又建立了一个“足球梁山”的Q群。由于我当时正在开着广告公司,工作上也很忙,于是委托了一位热心的兄弟来打理,但非常遗憾,这位小兄弟不太用心。

  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突然有一位广东的球迷兄弟联系到我,并把他做的职业联赛球队历年名称变革做了一张大表,用传统的邮寄方式寄给我,我当时有些愕然,因为在此之前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接到过别人寄来的信了。

  此人不是别人,就是今天的我们研究院大名鼎鼎的院长三过,当年他就用这个网名了。

  我感动于他的热情,经过深聊之后,决定委托他重建Q群,并把这个Q群命名为“中国足球研究院”。

  记得当时三过还问我,这个名字是不是太大了?我说没关系,就是因为大,我们才有更加努力的方向,那是我们的梦想!再过几年之后,你就不会觉得它大了。

  然后,我们分头去邀请网上那些民间足球大神加入我们,当然也有主动加入的。后来由于成员越来越多,大家又经常改网名。

  为了保证院里的球迷素质,我提出采用编号制:由于大家的网名经常会换,我们也不能要求大家有时候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网名,就去用一辈子。为了便于识别,每一位正式成员都会给一个编号,其他容纳不了的建另外的群。

  这有点像周星驰电影里面的桥段:9527就是你的终身号码,哈哈。所以现在院里的兄弟见面都是互相报编号。这也算我们院的一个特色吧。

  后面我去外地二次创业,所以和院里的兄弟们联系就少了,渐渐退隐成为院里的“精神领袖”。其中原因说起来很搞笑,并不单单是工作忙,当时我是在一个新开发区,那里面居然没有网络!

  为了和院里的兄弟们联系,我甚至要打的跑到老城区去上网吧,通常都是头天晚上在家里写好文章,做好图,第二天抽空跑到网吧去发,过一过网瘾。想起那一段岁月,真是感慨万千。

  当然,要感谢院里的其他兄弟,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足球研究院终于成了一个品牌,小有名气。

  曾几何时,我也想过把中国足球研究院实体化,但和兄弟们商量之后,始终找不到盈利点,最后我放弃了。

  因为我明白,当一个爱好变成职业之后,也就不再成其为爱好了。世界上所有爱好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命伤财,之所以还乐此不疲,因为那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心中的一方净土。

  无论一个人思想上多么的龌龊,物质上多么的匮乏,但在心中都会有一个底线,一方净土。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也许他的母亲或是他的孩子却是不容亵渎的,那就是他心中的净土。

  足球就是我们心中的那方净土。我希望中国足球研究院,能成为球迷兄弟们的共同的精神家园,它不属于任何人,也可以讲属于每一个球迷。

  虽然只是个民间组织,甚至只是网络上一个虚拟的存在,但它确实又能让我们真实的感觉到那种精神上的愉悦,那种归属感,不是宗教,不是信仰,那是每一个人的乌托邦。我希望它是神圣的、不容亵渎的,可以永远存在下去。

  [他们队长说:你不是国家队的吧?]

  关于我和足球结缘,颇有些几分传奇色彩。我是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由于是早产儿,从小就体弱多病,体质比较弱,小学的时候体育总是不及格,那时候的情况经常是,我的语文数学都是100分,而体育只有50分,甚至20分,因此当不了三好学生。

  这让我当军官的父亲觉得非常没有面子,接受不了。

  于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我父亲找了一家业余体校的领导,让我去锻炼锻炼,增强体质。看到瘦骨嶙峋,当时非常羸弱的我,我想体校的领导一定特别失望,可能是出于情面,于是对我说:你想搞什么项目呢?

  其实我什么都不想搞,但又不敢违抗父亲,想了半天,选了足球。

  原因可能你们都想不到,之所以选择足球,是因为足球上场的人数最多,我当时想,我那么差劲,如果在一支人数很多的球队里,就不太容易会特别的显现出来。如果是田径、羽毛球那样的项目,肯定要丢死人的。

  于是在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踢足球。有时候人生很奇怪,踢了几年,我的身体就开始变壮了,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有踢球的天赋,慢慢的我由编外队员成了球队的主力,头号得分手。

  我踢边锋,当年的球队还是打三前锋,我是属于那种内切型的左边锋,有点今天曹赟定的意思,虽然身体依旧不够强壮,但很奇怪,我总能不停的进球。

  我踢球的风格类似于后来的因扎吉,如果在国内找,可能类似于当年的高峰。到高中的时候,我所有的科目都考不了100分了,只有体育永远是100分。

  有一年,我调到广东某电视台工作,闲来无事,组织了一群技术人员踢球,那时候经常和我们对阵的是梅县人,梅州不愧为足球之乡,那些梅县兄弟大多在当地跑出租车,每到周末,放着钱不挣,开着的士来到球场,与我们切磋,过过球瘾。

  当然,球踢得确实一般,花拳绣腿居多。有一次,我过掉五六个人,把球踩在球门线上,俯身用头拱进门后,他们队长竟然对我说:“你不是国家队的吧?”

  那一刻,我简直要飘起了。

  无论如何,我都非常感谢足球,它让我从一个东亚病夫式的羸弱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以体育为骄傲的生命。

  虽然,我也确实没有踢出来。非常幸运的是也没有受过特别大的伤,只有一次右脚中指骨折,至今脚趾还是畸形的,没有办法复原。那是足球留给我的永恒纪念,有句话说的好,伤疤是男子汉的勋章。

  这幅被后来的青岛海牛拿去做了队徽,也没跟我打声招呼。其实我的作品与原队徽有微小出入,我曾美化修改过,可以看出来。

  [结束语:我回来啦,故事继续]

  曾经我以为,每一个网名,都是每个人在网络世界的生命,不需要与现实联系起来,每换一次网名,就意味着一个网络生命的终结,也是我们在网络虚拟世界的重生,这正是网络世界区别于现实世界的乐趣所在。

  所以一直不太愿意接受采访,也绝少谈自己的事情。

  就在前一阵,大家都在晒18岁照片的时候,我感慨的写道:无论我们有记忆还是忘却了,那些都曾经存在过。无论你承认或者不承认,那些东西都在离我们远去。

  网络是虚拟的,但每一个终端后面的人是真实存在的,都是鲜活的生命。我偶尔在网络上露面的时候,居然还有人记得我,这让我非常感动。

  我从来不敢把那些人叫粉丝,都叫做兄弟,因为有你们,我感到真实,感到生命的某种价值。

  我常开导一些偏激的球迷兄弟:足球毕竟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而且只会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正是这心中的一方净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迸发出色彩。于是我决定复出网络,但愿能和大家一起,更加享受足球所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兄弟们,我回来啦。

欢迎分享转载 →毛泽东思想万岁 民间足球粉丝的力量!绘出1913年来国足球衣变迁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