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遗—你不知道的老北京特产六必居酱菜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舌尖上的非遗—你不知道的老北京特产六必居酱菜

发布时间:2020-07-29 15:30:06

老北京人讲究炒菜吃丰泽园,酱菜吃六必居,烤鸭吃全聚德,吃药就去同仁堂!

今天咱不说别的,就说说闻名于京城的六必居酱菜吧!

六必居的简介

六必居酱园始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由山西临汾西杜村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兄弟开办。至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是京城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

因其加工技艺精湛、色泽鲜亮、脆嫩清香、酱味浓郁、咸甜适度,畅销海内外。

2008年,酱菜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大有来头的匾额

六必居的老酱园坐落在前门外粮食店街路西,其门面房是中国古式的木结构建筑,堂内醒目地悬挂着结构匀称、苍劲有力的“六必居”三个金色大字的横匾。相传这匾额是明朝嘉靖年间,权倾一时的宰相严嵩书写的!

坊间传说,六必居开张不久后,因为生意做得非常好,扩充了门面,原来的匾额就变小了,掌柜就想托个写字好的人另给写一块大的。此时,有个叫严嵩的人闲居在京,经常来店里买酒,当时严嵩还没有做官,一来二去就和店铺里的伙计们混熟了,伙计们也知道他写得一手好字,就向掌柜的推荐让严嵩写匾。

严嵩写了字,但是没落款。为什么呢?当时严嵩说,我只是个小人物,落款不落款没什么了不起。六必居的生意这么好,落了款倒没准影响了你们的生意。谁知没几天,严嵩竟做了朝廷里的大官,且名声也越来越大,严嵩写的这块匾,也使六必居名贯京华。

酱菜切丝竟因为他

早年的六必居酱菜要买就是一整个,还不像现在,分门别类地摆放好后细细地切成条块出售,据说促成这一转变的缘由,多少还跟蒋委员长有些关系。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曾于1945年秋来到北平,在中南海设宴时,点名要六必居的酱菜。当随从找到老板告知这一消息时,便将这份差事交给姓贺的伙计。

这位姓贺的伙计,年纪虽轻却聪明伶俐。等他到了中南海的宴会厅时,他发现桌上的盘子五颜六色,而准备上的这道酱萝卜块却是黑乎乎的,他暗想,要是就这么原封不动地端上去,太难看了,万一蒋介石一生气,全店人恐怕就得挨刀了。

想到此处,伙计只有急中生智,把萝卜切成细丝,拌上新鲜葱白,最后淋上一层香油摆盘端上。不一会儿,蒋介石传出话来,要他过去。蒋介石问他:“这是地道的六必居酱菜吗?”“是的,委员长。”蒋介石摸着他的脑袋,连声说“好”。

伙计回店后,将这事讲给了掌柜。掌柜听后,马上宣布今后酱菜一律切丝后再卖。自此一刀切下停不住,一直切到今天。

非遗匠心:选料考究

六必居的酱菜之所以出名,与它选料精细、制作严格分不开。六必居酱菜的原料,都有固定的产地。

六必居自制黄酱和甜白酱,其黄豆选自河北丰润县马驹桥和通州永乐店,这两个地方的黄豆饱满、色黄、油性大。

白面选自京西涞水县,为一等小麦,这种小麦粘性大,六必居自行加工成细白面,这种白面适宜制甜面酱。

而六必居制作酱菜的工艺,也有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一切规程由掌作一人总负责。如酱的制作,先把豆子泡透蒸了,拌上白面,在碾子上压,再放到模子里,垫上布用脚踩10—15天,然后拉成三条,剁成块,放到架子上码好,用席子封严实,让其发酵。在发酵后期,还要不断用刷子刷去酱料上的白毛。经过21天,酱料才能发好。正是这种严格的操作规程,保证了六必居酱菜的质量。

非遗匠心:传统酱菜

六必居有十二种传统产品,它们是稀黄酱、铺淋酱油、甜酱萝卜、甜酱黄瓜、甜酱甘露、甜酱黑菜、甜酱仓瓜、甜酱姜芽、甜酱八宝荣、甜酱什香菜、甜酱瓜、白糖蒜。

(文中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分享转载 →舌尖上的非遗—你不知道的老北京特产六必居酱菜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