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 票房 从冯小刚《1942》的票房惨淡,浅析中国人对悲剧的刻意回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1942 票房 从冯小刚《1942》的票房惨淡,浅析中国人对悲剧的刻意回避

发布时间:2022-02-18 06:26:14

有人说《1942》是冯小刚导演的所有电影中最伟大的作品。

但是对于这项工作的投资者和工作人员来说,

这部电影实际上相当失败。

1942年,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处于白热化阶段。战场上正在进行残酷的战斗,古代中原河南爆发了一场大旱,空。树皮被吃光,“食人”再次出现,残酷的场面被烙印在历史中。

2012年,电影《1942》正式上映。这部电影集结了张国立、陈、李、张涵予等明星的精湛表演,用了一年时间打造出了一部史诗大片。

这部电影直观地反映了人类在灾难面前,在从光秃秃的土地上流离失所的情况下,在那个悲惨的历史时代,在这场300多万人死亡的大饥荒中,根深蒂固的人性。

影片中的许多经典台词或多或少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这让我们这些身处和平安宁时代的人感到震惊。

然而

这项良心工作没有得到人民的认可。

电影上映后,反响平平。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后很感兴趣,但不愿意买票去看,而更多的人对这种题材不感兴趣。到放映结束,这部电影的票房只有3.64亿元,刚刚超过2亿元的制作成本。再加上发行、宣传等相关费用,华谊兄弟的投资入不敷出。

第一,悲剧和喜剧

讽刺的是,为了弥补损失,导演冯小刚于2013年3月27日开始拍摄电影《私人定制》。这部短短8个月上映的喜剧电影,获得了6.6亿元的票房。电影豆瓣评分5.8,不深不理想。然而,一部纯粹搞笑的商业片,却获得了《1942》近两倍的票房,可见中国人对喜剧的偏爱。

巧合的是,同期上映的《泰囧》票房为12.7亿,周星驰的《西游记》票房为12.7亿。值得一提的是,在90年代,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电影并没有得到很高的评价,获得最高票房的电影也不是纯粹的搞笑电影。

然而,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近十年来,曾经票房失利的《西游》被奉为经典,许多无厘头的段子被赞为唯一的幽默形式。与此同时,许多模仿周星驰胡说八道的假电影也层出不穷。不管电影的主题是什么,都要加上无厘头喜剧,其中有很多粗制滥造的低俗电影。

这些糟糕的滑稽电影似乎符合观众的胃口。连续几年,只要烂搞笑电影没有什么感觉,大家都会觉得好笑,也会愿意看,会带来高票房。

二、《渴望生存》的票房奇迹

如果说《1942》只是一部悲剧电影,没有被观众买走的话,那么同样是悲剧题材的电影《垂死挣扎求生存》在2018年上映,却以31亿票房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榜第10位。为什么呢?

让我们简单对比一下两部电影的不同之处,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1942》讲的是上个世纪,现在的观众对那个时代没有直接的感受。《要死要活》讲的是21世纪,观众都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

《1942》讲的是大饥荒大战争,讲的全是国家大事。要死要活就是说生病治病,花钱买药,说普通人身边的事;

“1942”的故事百年一遇,“为生存而死”的故事随时可能发生在身边。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因为《1942》脱离了观众的现实生活,它的立意太过哲学化,过多地展现了人在特殊情境下的人性。因此,整部电影虽然内涵丰富深刻,却无法引起没有经历过国难的新时代人们的共鸣。

如今,中国人在一个和平繁荣的国家长大,从来没有体验过饿着肚子吃树皮,身上有黄水是什么感觉,所以不可能对这样巨大的苦难有深刻的感受。

可以说,悲剧并不是因为观众的经历而被观众所接受,任何能够与观众所经历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悲剧也会受到观众的青睐。比如同样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因为2008年的汶川地震,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

3.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大悲剧?

为什么思想深刻、家国伟业的悲剧电影不受青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中国人对幸福结局的单一向往。

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国的劳动人民遭受了饥荒、战争和家庭毁灭。苦难的长期记忆以某种方式铭刻在中国人的血液里,让我们对让人感到沉重和痛苦的事情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感。

当今社会,由于中国伦理价值体系的崩溃,中国各行各业的人普遍缺乏幸福感。

幸福的缺失和人们的生活压力、精神压力都比以前的社会更大,所以中国人普遍不再愿意去感受那些让他们伤心的感情,他们对团圆和幸福结局的渴望在某种程度上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这为无厘头轻喜剧提供了土壤。

2.泛娱乐社会的简单快乐取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娱乐没有界限,已经到了什么都需要娱乐的地步,但是所有的娱乐都是那么的简单和单一。

有一段时间,几乎每一部国产电影里,都有一两个角色负责模仿周星驰和他的鬼话,要么模仿他的动作,要么模仿他的语调。

有些搞笑的事和剧情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完全挠痒痒,让人发笑。

然而,没有人愿意去思考什么该笑,什么不该笑,也没有人能通过欣赏电影的整体结构来判断这种笑声是如何毁了一部电影的。真的达到了“只要没有感觉,我就笑,我就看”的状态。

这种简单的娱乐充斥在电影的每一个角落,让严肃的悲剧电影很难对整个过程感兴趣。

3.缺乏思考,自己的国家,自己的。

如今,由于中国人缺乏思考能力,很少有人能通过看影视作品,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来改善和优化自己的生活。大多数人喜欢单纯依靠感觉来引起自己共鸣的故事,而不是花费自己的脑细胞去画自己的人生箴言。

所以在生活中,他们只关心每天遇到和发生的事情,遵从各种直观正确的言论。所以像《要死要活》这样的悲剧,不需要多想,却有自己的共鸣。

同时,当代公民的国家意识薄弱,他们无法意识到国家对个人的重要性,也无法找出国家发展与自身发展之间的联系,所以他们不会关心国家的事务,也不会主动了解国家的大致历史。

因此,没有人看到或思考过像1942年这样的悲剧电影所揭示的深层次真相,也没有人理解或感受过那段国殇。

“秦人自丧不堪重负,后人哀恸,后人丧而不学,这也让后人再次哀恸。”。

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大多数人不会喜欢甚至接受反映其国家和民族惨痛历史的悲剧影视文学作品时,他们就很难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居安思危。而当新时代发生类似的苦难事件时,更是难以做出正确的应对,以确保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最后,本着“自娱自乐至死”、“乐而不思蜀”的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 →1942 票房 从冯小刚《1942》的票房惨淡,浅析中国人对悲剧的刻意回避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