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病 陆铭:“大城市病”症结在供给侧 而非人多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大城市病 陆铭:“大城市病”症结在供给侧 而非人多

发布时间:2020-12-25 18:40:37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5日电在近日举行的主题为“都市圈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博智宏观论坛第19次月度会议上,上海交通大学著名教授明路表示,中国迫切需要在核心大城市制定一个扩散半径约50公里的都市圈发展战略,形成大规模、快速轨道交通的城市网络。明路说,中国“大城市病”的原因在于供给方面,而不是很多人的问题。

明路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是由于地区和城市之间的资源不匹配,即“人往高处走”和“资源往低处走”。

所谓“人往高处走”,主要是指人们为了追求收入和就业,从中西部到整体东部,从中小城市到大城市。但我们的资源正在被导向内地,分配到中小城镇,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可以控制的资源: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和政府控制的资金(主要是企业获得的转移支付和补贴),实际上是流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离大港口越远,经济增长越慢,中国经济增长的活力就在离大港口500公里以内。同时,通过测算各城市与全国14个最大城市的距离以及相应的经济增长率,发现越靠近大城市,经济增长越快。

“资源变低”。2003年以前,我国中西部省份的土地供应份额在全国范围内呈下降趋势。当时中国的市场经济确实是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由于新增劳动力流动性集中在东部,更多的人集中在东部,带来了土地需求。然而,2003年后,中西部地区的土地供应份额继续上升,直到今年。如果市场成为资源配置决定实力的地方,在人口密度高、人均GDP高的沿海地区就不会出现土地供应紧缩,这是典型的资源错配。

中西部地区已经建设了大量的工业园区和新城,但是我国新城严重过剩,因为大量的新城建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而我国人流量大的地方住房供应不足。所以中国房地产市场分化的原因很简单,有需求就没有供给,有供给就没有需求。

我们来看看钱的分配。无论是发债数量还是发债总额,中西部地区在城市投资债券中的份额都在不断增加。我国城市投资债券大量投资建设,同时也配合前面提到的工业园区建设和新城建设,因此土地配置和债务融资再次结合。

资源配置不当将导致这些重要的经济增长指标发生相应的变化。从2003年到200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但全要素生产率(TFP)却在下降。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资源错配,利用效率下降。

欢迎分享转载 →大城市病 陆铭:“大城市病”症结在供给侧 而非人多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