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马合一,腰胯分离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腰马合一,腰胯分离

发布时间:2020-07-19 20:35:55

点击上方“悦太极”关注微信,并置顶每天第一时间观看!

悦太极 中国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认证商标

“腰马合一”是李小龙在影视作品中讲解发劲的要求,这句话应该来之咏春门内的“腰马合一,力从地起”。马,是指双腿;腰,就是腰部。

咏春拳虽然不是内家拳种,但是其马步桩功的形式与要求,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可以学习的地方。在南拳中通常将双腿成为“马”,双手称为“桥”,所以咏春有“寻桥”的套路。“寻桥”的作用与太极拳的接劲类似。所谓的“腰马合一”是指:任何发力都需要将腿上的力与腰部的力量合成一股。咏春拳属于近身短打的拳种,练习套路,黐手,打木人桩都以“二字钳羊马”为基础(如下图)。

本人与所有的七八十年代的小朋友一样,在读初高中的时候,非常痴迷李小龙。卧室里,书桌下贴满了李小龙的宣传画,买了所有能买到的截拳道书籍、自制练功器械,双节棍。所以,本人武术的启蒙就是来自于李小龙,在我心目中他是当之无愧的武神。当然,那个年代我还不知道,杨露禅、杨班侯、李存义、尚云祥、董海川、程廷华、武禹襄、孙禄堂、吴全佑、吴鉴泉、吴图南等等武学泰斗。

由于对武学的热爱,以及对李小龙的崇拜,所以但凡是截拳道书籍中的描述的训练器械与训练方法我都会去尝试。也因此而了解到李小龙最初学到的传统搏击术是:咏春拳。我读初中的年代,刚普及大哥大,也出现了小一点的手机,只听说过微机(后来的电脑),互联网的时代还远,买书基本靠邮购(书店的书不全面)以及逛小书报摊。

不过功夫不费有心人,终于寻得了咏春拳的训练资料。当初最困惑的就是上面图片中的“二字钳羊马”。这与我从小学习的少林拳的马步区别太大。当时一班练武的孩子的理解是:创始人是女性(五枚师太或者严咏春),所以采用这个姿势,同时因为贴身短打,下盘大开大合变化就慢了。老师们也不懂咏春拳,我们自己照葫芦画瓢,感觉非常别扭,没法操作,也没人指导,所以也就没有练下去。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想要发出整体的劲是非常难的,即使有老师,想要出整体劲,也需要下很大一番苦功,为何呢?因为身体很难协调,在发力过程中,任何一个力经过的部位的不协调就会破坏掉整体。想要将力从地面传导到手上,那可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力从地面传递到胯,低级的用膝盖屈伸,高级的用脚踝松沉即可完成。从脚底到骨盆这个通道还是非常容易建立的,需要协调的关节就是三个:脚踝、膝盖、腹股沟。

但想要越过骨盆上到腰以上,就不简单了,大多数的力到腰就散了,最后与人相搏斗的还是手臂上的力。虽然后来学武没有更多的关注咏春拳,但是因为咨询越来越发达,也看过不少咏春拳修炼者的心得文章。结合自己所学,实在是挺佩服咏春拳创始人的奇思妙想,创造了“二字钳羊马”这样特殊的桩功。

中国传统武术的马步练就的是“松沉”,开马步从小学习的方法是三步:

站立,两脚并拢,先左右脚跟不动,脚尖各向外侧展45度,两脚跟夹角为90度;

脚尖不动,左右脚跟向外侧摆90度,此时两脚尖延长线相交成90度;

脚跟不动,左右脚尖外侧摆45度,最终两脚平行。

站立,两脚并拢,先左右脚跟不动,脚尖各向外侧展45度,两脚跟夹角为90度;

脚尖不动,左右脚跟向外侧摆90度,此时两脚尖延长线相交成90度;

脚跟不动,左右脚尖外侧摆45度,最终两脚平行。

完成上面三步,只要落胯松腰马步的样子就出来了。在这个分马步的过程中,松沉自然就产生了,难的是松下去以后,劲怎么上来。马步站得好的人,抗压力是很强的,但我们更需要练出劲,而不仅仅只是练出支撑力。原因在于外八字马步(普通马步姿势),可以很好的分散力,使你的下盘更加稳固,接纳对方的力更加得心应手,但是向上传导力,因为关节分散,如果没有掌握虚实转化之前,很难将地面的力很好的传导到腰部以上。

但是“二字钳羊马”的形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你的下盘“锁住”了,从脚底、脚踝、膝盖一直到腹股沟路线给你固定住了,不管如何受力,只要这条通道在,力量上下传导都是非常容易的。普通的马步需要数月苦功,方能练出协调的通道,在咏春的“二字钳羊马”下,有专人指导应该数天就能掌握从地面传导力量到手上的方法,实在是妙呀。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大家能多学,多想,多思考。不要有门户之见,学习一切优秀的训练方法。

1934年2月,上海大东书局公开出版杨澄甫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这是一本太极拳出版史上的不朽名著,被公认为是太极拳的经典文献。

其一,自杨露禅、经杨健侯辈、至杨澄甫辈,祖孙三代练拳、传拳,都是口授身传,不立文字、未留系统拳照。至杨澄甫才首次以亲自示范的成套拳照为基础,撰述成专著。由口授到有书为据,这是一个转折,或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

其二,《太极拳体用全书》的作者在《例言》中强调:“太极拳祗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要提防“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这种情况,是人为地对原传拳架的改变。就拳架传承的一般情况而言,拳架在自然传承中出现变化也是难以避免的。由于传习者各自的武术基础不同、文化素质不同、社会阅历不同、性格和体质不同等,对原传拳架的理解不会尽同,采取的修练方法也不会尽同,于是,形成的擅长技法(所谓“绝招”)和练拳风格必然有异,这就难免所习拳架和拳式会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杨氏祖孙三代存在这种情况,他们各自的传人、再传人同样会因为上述原因,引起所习拳架和拳式发生一些相应变化。唯此,若不进行必要的统一,再一代代转传下去,失去杨式太极拳架的“原生态”将是难免的。要统一,必须有个标准。“杨澄甫定型架”发挥了这个标准作用。杨式太极拳从不强调统一标准,到强调“无二法门”的统一标准,应该说是进入了规范化发展的新里程。

广告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

欢迎分享转载 →腰马合一,腰胯分离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