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阎王 电影《湖上的斗争》 背后的那些真实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赵阎王 电影《湖上的斗争》 背后的那些真实故事

发布时间:2020-11-17 01:33:34

《湖上的斗争》这部电影,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5年。主要剧情是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之后,敌人占领了赵家潭,当地恶霸赵阎王组织的“还乡团”也回到了村里。在女区委书记吴凤台的领导下,捉拿了万恶的赵阎王。电影故事取材于扬州高邮,拍摄地点在高邮,并且由众多当地村民充当群众演员。这样的红色电影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让人难忘,弥足珍贵。回忆这部红色经典电影,如同仰视一座伫立在中国电影史上的丰碑。这丰碑上,刻满了扬州这座千年运河古城的红色往事......

古城高邮,是一座铁血之城

古城高邮,位于苏中名城扬州和苏北重镇淮安之间,濒临京杭大运河。高邮历史悠久,史前文化的龙虬庄遗址发掘,表明人类早在7000多年前便在这里活动。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在境内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这是中国唯一一座以“邮”命名的城市。

濒临高邮城的高邮湖,碧波千顷,是散落在江淮大地上的一颗耀眼明珠。起鱼网时的号子,吆喝出渔民的淳朴;落日的余晖,折射出满湖眩目的碎金烂银——真格是富裕的渔米之乡。


美丽高邮湖,渔歌唱晚

高邮也是一座铁血之城。抗日的炮火曾映红古城的城墙,嘹亮的军号曾响彻广阔的高邮湖。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投降。然而,距扬州80多公里的高邮城仍然被日伪军占领。城内有日军2个大队和伪军第42师7个团,有恃无恐,屡屡拒绝新四军的劝降通牒,拒不向人民投降。新四军在粟裕司令员亲自指挥下,发起高邮战役。此战从1945年12月19日打响,至26日凌晨结束,一举收复高邮城及京杭大运河沿线许多城镇。高邮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战。至此,被日军侵占长达6年之久的高邮城,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此时,距离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已经有4个多月;距离中国“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已经过去了3个多月......


1946年,抗战胜利,高邮古城迎来了新生。大家正为建设新高邮而奋斗,可紧接着却是晴天传来了“霹雳”声——国民党军的飞机接连轰炸高邮城,刚从日寇铁蹄下挣脱出来的百姓,重又陷入国民党军队发起的战火中。连刚刚进行的土改工作,也因国民党军队的进犯,而被迫中断。

9月26日,中共苏中二地委决定:在国民党军大兵压境的形势下,各级人民政府的干部要坚决做到“县不离县,区不离区,乡不离乡”,全面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人民解放军主力作战,消灭进犯的国民党军队。


对照电影情节,两者非常吻合。可以说,高邮发生的事情就是《湖上的斗争》这部电影的创作素材。

董潭村是真实的故事发生地

电影《湖上的斗争》,讲的就是“高邮故事”。

故事的发生地,是一个名叫赵家潭的濒湖村庄。这部长约95分钟的影片,开头便用字幕打出了一句话,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九四六年,苏北解放地区”。电影中的主要场景,拍摄自于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在电影中,随处可见高邮湖的秀美风光,波光粼粼的湖水,映照着晨光夕阳,展现出水乡独有的魅力;还有荡湖船、挑花担这些民俗舞蹈,也是因水而生,因泽而活,让观众们印象深刻。作为一部战争片,《湖上的斗争》的战争场面非常逼真,被敌人烧毁的村庄,让人心生愤慨;而那些游击在水荡中的小船、那些英勇抗敌的中共党员及普通村民,又让人顿生敬仰和豪情。


董潭村的湖上,引来大批游客

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董家潭”村庄,据《高邮县志》记载,“董潭村地处高邮、宝应、兴化三县市的交界处,历史上叫“董家潭”,曾属于高邮的川青镇,现归临泽镇管辖。董潭村有古老的历史,早在宋代就有建制。”

一首明代诗人黄琼的《采莲歌》,描写出了高邮水乡董潭村的美景:

苍茫漠漠董家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剧照:敌人押着“铁小伙”的父母诱骗游击队员出来投降

由于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昔日的董潭村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素有“高邮第一大村”的美誉。董潭村也是革命老区,这里河沟交错,芦苇丛生,极易于隐蔽和转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董潭村开设过我新四军的兵工厂和被服厂,成为战争供需品的生产基地。解放战争时期,董潭村有一位被称为“铁小伙”的民兵队长施善元,他带领民兵队利用湖里的芦苇荡打游击,消灭打蒋匪军,保卫家乡人民,他的故事在当地广泛流传。

上世纪50年代初,为响应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指示,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治理淮河运动,位于扬州和淮安之间的高邮,是治淮重点工地。当时,上影厂的主创人员深入治淮工地体验生活,听当时的高邮县县长吴越同志讲述了董潭村和“铁小伙”的故事,深受感动和启发,随即决定在董潭村拍摄《湖上的斗争》这部电影。


解放初,扬州开展轰轰烈烈的治理淮河运动

导演杨村彬后来回忆道,为了拍《湖上斗争》,他在高邮体验生活好几个月。期间深入采访群众,获得了大量一手材料,其中大部分素材是由当年担任游击队连长的县长吴越提供。1946年内战爆发,随着形势的不断恶化,新四军从战略考虑,决定北撤,将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大部分地方武装撤往盐城、山东等地。决定北撤时,仍需留部分同志坚持原地斗争。坚持原地斗争,意味着将在更艰苦、更危险的环境中生存斗争。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坚持原地斗争的同志大部分都牺牲了。江苏省老省长惠浴宇曾说过:“在解放战争中,高邮牺牲的同志为最多。”在高邮县委书记李健召开的留下来坚持原地斗争的动员会上,吴越第一个站起来大声表达:“李书记,我留下来坚持原地斗争。”坚持原地斗争的三年,是吴越等人一生中经历最艰苦最危险的三年,说九死一生毫不夸张。


渔民下湖捕鱼,渡春荒

三年中,他们成了“夜猫子”,时常白天躲在芦苇荡里,夜里出来活动,敌人封锁猖獗时,在芦苇荡里出不来,几天吃不到东西是常有的事。没有吃喝,吃芦根、喝荡水,蚊虫叮咬,湿衣裹身,浑身破皮烂肉,苦不堪言。吴越有两个长辈亲戚住在紧挨着荡边的两个小自然村庄,时常在夜里偷偷摸摸上岸讨点吃的,并与两个长辈约好,在他们居住的茅屋临荡的窗台上放盏小煤油灯,有敌情,不点灯,没有敌情就点灯。灯亮了,就上岸活动,灯不亮,就窝在荡里。解放后曾任新华社负责人的甄为民,在回忆录中写道:“……1947年我们来到高邮实地采访,突遭敌人重兵围剿,没有法子只好躲进芦苇荡。在湖荡里饥寒交迫,亏了游击队连长吴越是本地人,有亲戚住在湖岸边,有时夜间偷偷到村里讨点吃的,大伙儿才没有被饿死。”


如今的董潭村水乡美丽如画

新中国成立后,吴越先后任过高邮县县长、苏北行署血防指挥部指挥、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等职。如今的董潭村也已经发展为江苏省生态村、扬州市生态示范村和董潭生态旅游区。昔日的农村,早已经旧貌变新颜,但这里的人们依旧念念不忘董潭村与电影结下的不解之缘。

“铁小伙”原型是高邮人施善元

电影《湖上的斗争》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民兵队长石春来。早在抗战时期,石春来就已经是一个出色的民兵了,人称“铁小伙”。他神情坚毅,目光坚定,将一位抗战英雄,刻画得栩栩如生。尽管游击队在力量上处于弱势,又被敌人围困在草荡里,没有粮食,缺少子弹,还有人叛敌。但“铁小伙”还是鼓励大家坚持斗争,直到解放胜利。


剧照:“铁小伙”缴获敌人机枪

这位“铁小伙”的原型,就是高邮市原川青镇董潭村人施善元。上世纪40年代,他先后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率领民兵游击队利用高邮地区特有的湖荡水网地形,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屡建奇功,颇具传奇色彩。施善元祖上都姓史。解放战争时期,时任高邮县委书记的李健,要挑选一名身手敏捷、熟悉地形的通讯员,最后选中了敢打敢冲的施善元。在写介绍信时,李健误把他的史姓写成了“施”。后来李健牺牲,施善元十分怀念带领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这位老领导,便决定改姓为"施",由此纪念李健同志。


剧照:“铁小伙”见到区委书记吴凤台

施善元的斗争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一次,在黄花庄的战斗中,国民党军队纠集还乡团,对游击队进行围剿。“敌人的火力非常猛,把机枪架在树头上,对我们扫射,还有很多步枪,对我们点射。”施善元生前曾回忆说,因为在水面上,四周没有屏障,他只能拼命划船突围,根本没有感到一颗子弹射入了他的脚板底。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圈后,他才感觉脚异常疼痛。由于随身携带的医药包都用完了,只能用手抠出脚板底的子弹,可很多人试过了,都抠不出来。最后施善元硬是用牙齿将子弹咬出来。然而,更让他痛苦难过的是,这一次突围中,很多战友为革命献身了。 


新中国成立后,施善元曾先后两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施善元先后在江苏省公安厅、上海市公安局、中央公安部、国家核工业部工作。“铁小伙”是英雄群体的艺术形象,《湖上的斗争》电影上映后,顿时在全国引起轰动。人们对“铁小伙”赞不绝口。然而,对此施善元却一再说:“铁小伙”并不是他一个人,而是那个时代英雄群体的艺术形象,包括了很多当时的革命同志。”确实,当年给上影主创人员讲述“铁小伙”故事的高邮县长吴越,他的身上同样闪耀着“铁小伙”石春来的影子。

欢迎分享转载 →赵阎王 电影《湖上的斗争》 背后的那些真实故事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