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的核心: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的核心: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发布时间:2020-12-26 06:00:34

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自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已经彻底衰落了!

德国哲学家康德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在他的三次著名批判(纯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批判)中,他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完整的理性分析,对伦理价值做出了判断。

康德之所以成为人类思想和精神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在于他深邃的思想和个人的道德自律精神。我无法想象,这位生活在东普鲁士格尼斯堡的老人,从未离开过自己的生活,他的内心是如何孕育出如此伟大的思想空,以至于多年后没有人能超越他在哲学逻辑推理体系方面的成就。

据说康德每天都在自己的小木屋里思考哲学,他唯一的锻炼就是每天下午三点半出门,在小屋附近一条长满菩提树的小道上散步,这样当地人在他旅行的时候就要设置手表了,因为他的旅行时间比教堂的钟声还要准时。唯一的一次,他一个星期都没有出门,这让当地人无法设置手表来确定准确的时间。

后来有人关切地问他是不是病了,他说:“不是,我只是在家迷上了卢梭的《爱弥儿》,忘了出去散步。”

虽然普通人把康德的生活看得很单调,但很少有人在那个时代找到这样一位思想深刻、精神生活丰富的伟大思想家。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整个格涅斯堡城都在为这位“伟大的儿子”送行。安葬那天,寒冷的天气把地上的泥土冻住了,直到16天后尸体才正式下葬。

康德的思想是人类理性思维发展过程中最精密复杂的理论体系,几乎达到了理性思维的终极境界。但最终,康德推翻了他所有的先验判断,因为他最终认识到,由于人类理性的局限,他永远达不到事物的本质,只有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和道德自律,他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他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尾提到了下面这句话:“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频繁地、坚持不懈地去想它们,我们的内心就越是充满了钦佩和敬畏,这种钦佩和敬畏总是新鲜的、不断增长的。那是我们之上的灿烂之星空和内在的道德法则。”

康德说这句话的目的是提醒人们不要过于相信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高度,而是要看清理性所能达到的边界。与这个世界和宇宙相比,人类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质。对于最本质的东西,人类只能在内心感受到敬畏和感激,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道德境界来感知生命和自然的美好。人类只有到了这个层次,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才能与整个世界和宇宙融为一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康德在他的三次批判中系统地论述了三个最重要、最核心的人生问题,即人应该知道什么?人该怎么办?人应该希望什么?。

最后,在他的《逻辑学讲义》一书中,这三大问题合并成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人是什么?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主要的解答是“人应该知道什么?”问题。在书中,他提出了四个著名的“二律背反”理论:

1.主题:世界在时间上有一个开端,在空上是有限的。逆问题:世界在时间和空上是无限的。

推理证明,如果我们承认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没有开始,那么就意味着一个无限的时间序列在某个时间点(比如到目前为止)已经结束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无限”意味着没有结束。怎么能说无限时间结束了呢?从这个角度看,时间只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如果承认时间是有限的,就等于说宇宙在时间上有一个开始,在此之前宇宙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在开始之前,时间是空,不可能在空的绝对时间内形成一切和世界。所以宇宙不可能有时间上的开端,所以时间是无限的。这个证明说明了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和有限的两个命题是正确的。空无穷大和有限的两个命题也可以证明是正确的。

2.题目: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组成的。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推理证明复合体是由单个不可分的原子组成的。如果情结不是由单一的事物组成,情结就不会变成情结,所以题目是真的;对立面认为一切都可以划分为无穷,不存在单一的不可分的东西。它的证明是,如果复数是由单个不可分的部分组成的,而空不是由单个的东西组成的,那么它可以被划分为无穷多个,那么宇宙中占据空的复数也可以被划分为无穷多个。

3.题目:世界上有自由的理由。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遵循自然规律。

推理证明,如果宇宙中存在自由,就意味着有一种超越因果的自由的原因。证明是如果宇宙中只有因果变化,必然有果的原因,所以可以推至无穷,所以必须假设有自由的原因作为变化的起点。对立面认为宇宙中没有自由,一切按照因果律自然发生。证明是,如果自然与自由是完全统一的,就会有一个超越因果关系的自由的原因,也就是说这个自由本身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产生的,但不可能有这种东西,因为自然界的一切都不可能没有原因。或者产生这种自由是因为物质本身是由因果决定的。

4.题目:世界原因系列中有必然存在。反题:没有什么必然的。在这个系列里,一切都是偶然的。

推理证明宇宙中存在着绝对的必然存在,无论是它的部分还是它的原因,其证明是就必然存在而言,它假设了一系列的原因和条件,并把原因从原因和条件推至推动条件而具有必然存在;对立面认为宇宙中不存在必然存在或作为宇宙原因存在于宇宙之外的宇宙主体。它的证明是,如果有必然的存在,它会成为宇宙的开端,或者成为构成宇宙的整体,但不可能成为宇宙的开端。不可能成为整个宇宙,因为宇宙现象是由偶然的事物组成的。如果我们认为宇宙之外存在是必然的,那么时间之外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不存在必然的存在。

在以上四组“二元二律背反”问题中,以及在每组二元二律背反的论点中,都可以通过理性逻辑推理证明两种观点都具有内在的合理性,不可能证明哪一种更正确。康德其实是想证明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事物本身是不能被认识的。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意识到了什么。哲学的用处不在于它能帮助我们阐明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柏拉图以来的玄学问题其实是无法解决的。

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研究的都是形而上学问题。哲学家都认为,世界上所有现象的背后,真的存在着一个超越具体形式的终极实体,叫做“逻各斯”或“上帝”。从古希腊哲学开始,所有的哲学体系都是在这个体系上发展起来的。

其实,康德的“二元论和矛盾论”观点带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假设如果生命不能通过理性最终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实体,人不能接近世界起源的“逻各斯”或“上帝”,生命就缺少了一种终极追求的意义,生命就容易陷入虚无的状态。

但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一天,他就无法回避对生存根本意义的质疑,否则他的内心永远得不到安宁,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生存的精神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康德需要从这个矛盾的观点中寻求人类行为的突破,也就是考虑一个问题:人应该做什么?

康德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给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应该尽我们的责任。但是“尽你的责任”是什么意思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定律”:“要做到这一点,你总会使你意志的标准成为普遍造法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独立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到客观因果的限制,但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人的道德选择自由,在于人超越因果的能力,在于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

你什么意思?其实康德想说,当人真的无法靠自己的理性去理解世界背后的本质时,只能靠意志的自由选择,通过自我精神的建构和道德修养,来达到顺应世界自由意志的最终目的。这个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然而,问题又来了。既然这种代表世界本体的“逻各斯”或“上帝”是人类理性永远无法接近的,那么人为什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精神修养呢?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给出了一个模糊的答案:我们能指望什么?做不做,要看每个人的自由意志。虽然现实中不可能靠人的理性直接到达世界的本质,但生命似乎没有终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人总是要活着的。活着,就要有希望。这种生活的希望是我们自己给的。即使我们不能真正观察世界的本质,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心中建立“逻各斯”和“上帝”。假设他们的存在,人会对自己的生活抱有希望,给自己一个积极的理由,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道德修养,从而实现内心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完美融合与和谐。

虽然这种理性的推论确实展示了人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和道德规律,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仍然意识到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为康德很清楚人性有善恶之分,人天生就有追求本能满足的内在需要,就像一个人喜欢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和感官享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私自利。一个人要想变好,就必须本能地克制,用道德自律来克制自己。这样才能到达精神理性的彼岸。

也就是说,如何引导人类理性向善的方向转变,让人类根据世界自然规律,以理性意志的选择,有意识地追求精神解放,从而不陷入本能满足的局限,理论推导才能最终成立,这才是有意义的。这其实是康德面临的最大问题。

因此,康德最后提出了三个著名的绝对命令:

1.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规则: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应该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原则同时成为普遍的立法原则。

2.在你的行动中,你要随时把自己体内的人和自己体内的其他人视为目的,而绝不仅仅是手段。

3.每一个理性存在的意志的观念就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观念。

这三个绝对顺序可以概括为:善意,做人是目的,会自律。核心是“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个论点。三个绝对顺序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人是什么?

康德想解释的是,一个良好的善意并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符合人性中趋利避害的因素,因为这种善意是符合自然世界规律的普遍意志的理念和立法原则,而人之所以凭借自由意志选择行善之路,取决于一个根本的认识:责任和自尊的需要。

也就是说,它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需要,更是一种对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一种自尊的态度,是一个人的根本生存法则和基础。如果一个人不选择做好人,而仅仅以满足自己的本能需求为目的,那无异于把自己贬低到动物的行列。对于这个人来说,他只把自己的生存当做一种手段,一种没有道德境界的非理性生物。

当一个人有了责任感和自尊,用理性的道德法则有意识地完善自己,过上理性节制的生活方式,就可以称之为真正的“人”。所以他把生存看作是遵从一般立法意志的目的,而不仅仅是把自己的生存看作是手段和工具。所以,一切道德伦理法之所以要求人们做该做的,不该做的,并不是基于任何其他目的,而只是为了人本身,以人为最高“绝对目的”。

这是康德道德伦理的理性推理基础。之后西方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直到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五种需要的最高境界是“自尊、自我实现”,都是建立在康德对“人是什么”的解释之上的。

从康德的道德理论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逻辑推理思想,即:

1.人应该知道什么?

我是谁?我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我和这个世界有必然的联系吗?

2.人该怎么办?

我应该以什么方式过有价值的生活?我该如何构建自己的修养和道德境界?

3.人应该希望什么?

我这样做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我对自己有什么希望和期待?我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

4.什么是人?

我这辈子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如何充分体现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怎样才能获得一种自我实现和自尊的心理满足感?

现在以康德为挡箭牌,相信聪明的读者会明白我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其实世界普遍是相通的。对于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无数的思想家在我们之前几百年、几千年都在思考,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和观点。现在作者只是简单的通过古人的口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只是重新跟着他们的思路走,因为这个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是我们对自己不可推卸的义务。这样才能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问题,过上符合世界普遍意志的道德生活。

既然这本书讲的是事业,也就是人生的发展,我们就无法回避“人是什么”这个话题,这个话题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因此,作者希望从康德提出的这一生命认知问题入手,为读者开拓一个“生命意义的全景图”,启发人们的深层思考和内心感受,最终探索出自己的生命发展之路。

普通教育实验机构的教育规划师和职业规划师

凤凰鸣

欢迎用户广泛转载。请注明文章内容来自通识教育事业。官网:www.tongshi-edu.com或百度搜索:上海通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欢迎分享转载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的核心: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