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影中的新古典主义者 | 埃里克·侯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现代电影中的新古典主义者 | 埃里克·侯麦

发布时间:2020-07-21 22:14:55

埃里克·侯麦

Eric Rohmer

(1920.4.4 – 2010.1.11)

法国电影导演、编剧

又译:罗麦尔或罗默

曾为《电影手册》影评人和主编

被认为是法国战后新浪潮运动的主将

在新浪潮诸导演中

侯麦当属大器晚成的一类

侯麦49岁时以《我与慕德的一夜》

受到国际影评人的热烈喝彩

由此,侯麦以几乎始终如一

几近固执的简约和散淡风格

开始了他漫长的电影之旅

侯麦的影片技术从来不是暴力的或引人注目的

他很少采用奇特的角度和运动,甚至很少采用作曲

但充斥片中的粘稠的情欲味道和令人沉湎的优雅

对真正喜爱他的观众是巨大的享受 ——

人们乐于看到诸如一个沉迷于少女膝盖的中年男人

是如何摆脱这种困境的

或者一个已婚男人如何与一个女相识共进漫长的午餐的

或者一个矛盾重重的男人是如何拒绝被“收藏”的

侯麦的影迷不能同时是斯皮尔伯格的影迷

侯麦是东方人比较青睐的电影导演

因为他不极端,不革命,也不惊悚

(虽然他迷恋希区柯克

曾与夏布罗尔一起写出一本希区柯克研究专著)

他高度的文学色彩和细腻入微的镜头语言

都符合着东方人的审美习惯

也正因为如此

他才从那些激进冲动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的

那一群特立独行的导演中脱颖而出

侯麦是不可复制的如经历过时间琢磨的温玉一般

侯麦的他的场面调度方式朴实无华

却常常透露出对生活对巴黎的热爱

巴黎这一座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从他的镜头展现出来

宛如巴黎版的清明上河图

并且侯麦的电影中充斥着宗教色彩与道德批判

这是源于侯麦的天主教立场与其生活背景

由于其常常着重于道德和罪恶的探讨

因此侯麦电影中的精华和重点就是

对于各色人物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

和内在的矛盾的戏剧化体现

而且由于侯麦厌恶炫耀技巧

喜欢以写实的手法进行拍摄

生活化与真实感很强烈

(这也是他与新浪潮其他导演的区别)

“Eric Rohmer ”这个名字是

根据奥地利籍美国导演埃里克·冯·斯特劳亨

(Eric von Stroheim)的名字

和小说家萨克斯·侯麦(Sax Rohmer)

的姓氏组合而成

“ 侯麦是一个秘密的人

但实际上他是很简单的人,甚至他的一切都很简单

他的生活很朴素,不会买贵的东西,也不穿贵的衣服

侯麦人很亲切,做他的学生都是

由习惯每天去跟他一起喝茶开始学习

70多岁时,还是日复一日坐公交车去办公室

他不接受访问,也不喜欢别人给他拍照

私下他一直这样解释:‘还要坐公车呢。’

他最不想让人家知道他是谁

甚至动员我们都坐公交车来上班上学

告诉我们公交车的意义不只是快速和经济

关键是可以看人家、听人家的对话”

—— 剪辑师 玛丽·史蒂芬(Mary Stephan)

“ 侯麦的戏剧性不在于把主角

放在西方的戏剧定义下冲突的角度

或者是跨度很大的悲欢离合

侯麦的电影其实往往是人生自然不过的东西

那是每个人心里都会存在

真正属于个人化世界中的生活细节

侯麦终其一生受到巴赞的影响

选择非常纪实的呈现方式作为自己的电影语言

看似全不用力气,但其中的智慧、幽默、浪漫

甚至是对人生的向往、追求

对人性中自私、愚昧的调侃

都在那些看似空泛的语言下传递给观众

这是侯麦电影一以贯之的趣味

我个人觉得平淡是最高的境界”

—— 电影评论者 焦雄屏

侯麦向来奉行“业余电影”的主张

他的影片几乎都是由自己编剧

也是由自己的公司投资制作的

虽然他的大多数影片为低成本影片

但始终能够赢利

这是他不断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和保证

埃里克·侯麦的电影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对白多,如同室内剧,镜头简洁,讽刺但不刻薄

题材来源于当代社会的感情纠葛和心理涌动

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性

他的影片风格朴实无华

不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

而是力图启发观众的思考

重点放在表现人物的心理反应上

影片的故事经常发生在优美的环境中

这种优美中往往带有几分凄凉,与人物心理形成对比

看似平常的情节就是影片的全部

我们想要看个故事,但其实其中并没有什么故事

像我们每天的生活

娓娓道来的是我们的生活点滴,平淡中却意味深长

侯麦是个古典型的男人,喜欢优雅的法国传统

对他来说,真正新颖的不是形式

而是隐藏在这些形式后面那些永不会过时的思想

——对人类永恒的矛盾境遇的个人化思索

他是现代电影中的“新古典主义者”

侯麦·语录

一个人不应该去担心现代化

但应该学会如何对抗时代的潮流

电影不应是时代的反映

而应该是时代的前驱

作为作家,我说自己是现代的

作为电影人,人们说我是古典的

我喜欢缩小影片的主题

我不发言,我只表现

我表现行动和交谈中的人

我影片中的主角,有点像堂吉诃德

他们把自己当做小说的人物

但,很可能根本没有小说的存在

当幻想转向爱情

直觉却不总是追随

现在的演员都不读诗也不懂诗

这很遗憾

我处在生活之中

周围的一切都存在

而我不存在

1920

4月4日出生于法国南锡(Tulle)

原名:让-马里·莫里斯·舍热

Jean-Marie Maurice Scherer

侯麦的第一个职业是教师

但不久就转向电影评论

1946

曾用笔名吉尔伯特·科迪埃发表小说

《伊丽莎白的小屋》

埃里克-侯麦是6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中

与戈达尔、特吕弗等比肩的重要人物

他导演的作品超过40部

他最喜欢的导演包括

希区柯克、霍华德·霍克斯、罗伯托·罗塞里尼、让·雷诺阿

他戮力赞扬长镜头和沉静的摄影技巧

侯麦主编过多份影评刊物,喜欢提携朋友与后辈

早在Gazette du cinéma时

他就发表了里维特、特吕弗、阿斯特吕克

和戈达尔等人的文章

1950

他成为著名的《电影手册》的创始编辑之一

与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雅克·里维埃

等后来著名的“新浪潮”导演一起工作

并做了7年的主编

他大力推崇当时被认为不入流的

希区柯克、罗塞里尼、茂瑙等人

整个50年代,他与戈达尔、特吕弗等人

合作拍摄了一些插曲式的短片

但逐渐地,他离开了这些“新浪潮”导演

乃至整个现代电影的方向

朝着自己个人的目标暗暗接近

侯麦电影的简约风格是简到极致

只保留一些最基本的东西

侯麦有意让音乐在他的电影中缺席

只留下对话或是内心独白

只表现生活中应该有的各类声响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观者集中精力

去发现和聆听声音后面的声音

当Jaceques_Doniol-Valcroze邀请他加入

新创刊不久的《电影手册》时,他很激动

侯麦是从第三期开始写的

一开始用的笔名是M. Schérer

他与特吕弗等年轻影评人一起

鼓吹作者论,大力赞美好莱坞商业电影

那段时期他写了40多篇文章

其中包括被Antoine_de_Baecque

称为50年代《电影手册》最重要理论文章的

《赛璐珞与大理石》(五部分)

因为年纪较长,外表严肃

特吕弗他们称侯麦为“big Momo”

1957年,侯麦和夏布洛尔

发表了他们著名的希区柯克专著

此书对叙事和场面调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成为作者论的样板

1958年巴赞去世,Jaceques_Doniol-Valcroze

渐渐将兴趣转向电影制作的实务

特吕弗、夏布洛尔、戈达尔也都开始了向导演身份的转型

侯麦当仁不让成为了《电影手册》的主编(1957-1963)

在担任主编期间

侯麦在Jean_Douchet的帮助下

掌控了整个手册的评论基调

在那个法国电影剧烈变动的时代

侯麦个人的美学趣味显得比较“保守”

他继续褒扬好莱坞,关注现实主义电影

坚持作者论的方法

这引起了不少人的批评

特别是Jaceques_Doniol-Valcroze、特吕弗、夏布洛尔

等前同事都劝他抛开门户之见

吸纳结构主义、罗兰·巴特等新鲜的批评思路

并利用这块阵地捍卫当时正饱受攻击的[[新浪潮]]同伴

侯麦拒绝了,他依然故我

1951

推出了短片《表演,或夏尔洛特和他的牛排》

由后来也成为新浪潮主将的高达(Godard)主演

1954

短片

贝蕾妮丝Bérénice

1956

短片

克莱采奏鸣曲La sonate à Kreutzer

1958

短片

维罗妮卡和她的笨学生Véronique et son cancre

1959

侯麦导演了其第一部长片

狮子星座Le Signe du lion

讲述了一个美国小提琴手

在巴黎成为流浪汉的故事

1960

短片

夏洛和牛排Présentation ou Charlotte et son steak

60年代初

侯麦着手拍摄他的 “ 六个道德故事” 计划

1962

推出“ 六个道德故事”第一部短片

面包店的女孩La boulangère de Monceau

又名:蒙索的女面包师

此后,从1962年起不断拍片

至80年代拍了14部长片,其中包括两组系列

第一系列是《六部道德故事》(1962-1972)

即《蒙索的女面包师》《苏珊娜的故事》《收集男人的女人》

《慕德家一夜》《克拉之膝》《午后之爱》

1963

“ 六个道德故事 ”第二部短片

苏姗娜的故事La carrière de Suzanne

里维特、Jaceques_Doniol-Valcroze

以及年轻影评人André_S._Labarthe

觉得再也无法忍受侯麦的管理

决定和侯麦帮决裂

(这包括后来成为导演的青年影评人Bertrand_Tavernier)

6月,控制了财务的Jaceques_Doniol-Valcroze

串联部分反对侯麦的员工

将侯麦赶出了《电影手册》——

侯麦早就意识到这场危机,所以他每天睡在办公室

企图保住自己的位置,但他还是失败了

被驱逐的侯麦没有一时失去了收入来源

他的朋友和追随者帮他在ORTF的教育电视台谋了一份差事

电视工作经历让侯麦觉得也许电视是电影的未来

这期间他制作了一些电视节目

1964

短片

娜嘉在巴黎Nadja à Paris

记录短片

变化的风貌Les métamorphoses du paysage

1965

参加影片 六大导演看巴黎Paris vu par...的拍摄

导演了该片的第4个插曲 星形广场Place de l’Etoile

记录短片

关于帕斯卡尔的对话Entretien sur Pascal

短片

埃德加·坡的精彩故事

Les histoires extraordinaires d'Edgar Poe

短片

帕西法尔,或格拉尔的故事

Perceval ou Le conte du Graal

纪录片

拉布吕耶尔的人品格论

Les caractères de La Bruyère

纪录片

德莱叶Cinéastes de notre temps - Carl Th. Dreyer

1966

短片

当代女大学生Une étudiante d'aujourd'hui

1967

记录短片

福公山农庄女主人Fermière à Montfaucon

执导爱情喜剧片

女收藏家La collectionneuse

又名:收集男人的女人

讲述一位自命风流的画家

和他的朋友来到海滨度假

可惜被第三位客人打扰了

她是一个活泼、放荡不羁的女人

以擅长征服男人为名

获得1967年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68

纪录片

路易斯·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TV)

纪录片

与马拉美对话Stéphane Mallarmé

1969

《六个道德故事》系列之一

慕德家一夜Ma nuit chez Maud

这也是他首部标准长度影片

引起评论界和观众的热烈反响

据说此片对路易·马勒的

《与安德烈共进午餐》影响很大

《在慕德家的一夜》被认为是侯麦第一部杰作的问世

实际上这也可看作是侯麦反抗潮流的顶点

该片公映在1969年,却了无那场革命风雨之后的痕迹

笃信天主教的工程师在弥撒中暗恋上一个女孩

决意娶她为妻,恰此时又邂逅了美丽而开放的单身女子慕德

相互吸引下,工程师到慕德家里过夜

却用整夜时间从天主教的教条戒律,一直谈到帕斯卡和卢梭

清晨工程师离开慕德的家,刚好遇上了自己梦中的女孩

影片情节延续“六个道德故事”的主题

充满分析性的对白,与政治、历史、社会扯不上丝毫关联

观众似乎也默认了这种于潮流的漠视

不仅票房上佳,甚至入选当年戛纳

得到所有激进评论家的好评

后来,侯麦这样解释自己的故事:

“ 在一个男子想和一名女子结交的时候

他受到了另一个女子的挑逗

从这个想法出发

我建立起我自己的情境、情节、结局

直到人物的性格

这个中心人物

在有些时候也许是清规戒律的

(《在慕德家的一夜》)

或许有时自由放纵

(《女收藏家》《克莱尔的膝盖》)

有时冷若冰霜(《绿光》)

热情洋溢、焦躁不安、感情冲动,也都有可能

相对对手,他们有时年长,有时年轻

或者是天真幼稚,抑或老谋深算

但我并不是在对真人描绘画像

我是在我为自己规定的有限范围内

展现出各种可能的不同类型的人 ”

记录短片

建筑师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architecte

1970

执导《六个道德故事》的系列影片之一

克莱尔的膝盖Le genou de Claire

可能是Rohmer最成熟、最丰厚的作品

这是相对他作品的风格貌似单调而言的

堪称Rohmer的经典之作,手法细腻

对话在影片中占了很大比重

在无声无息中以各种细节和微妙心理的刻画取胜

很多难以言传的细节

和泄露人物心理的言行是影片中最值得体味的部分

罗麦尔曾经在某场合公开承认

这是他自己最得意的一部作品

本片荣获1972年第29届金球奖电影类

- 最佳外语片提名等多项大奖

1972

执导影片

午后之爱L'amour l'après-midi

是侯麦《六个道德故事》的最后一部

讲述了主人公跨进了婚姻的城门后

必须面对出轨的诱惑的故事

侯麦观察人物的细致入微,使得影片非常精巧

特别是对小资男人既迷恋女性的肉体

但却又因为其崇尚的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而出现的委琐彷徨的复杂矛盾心态描写得很精彩

无论男女都在两性爱情角力中的失衡

而导致肉欲和精神的混乱和分离

此乃本片的主题所在

通过“道德故事”的捆绑计划

他成功地实现了引人注意的企图

特吕弗为他大声叫好

这是两个被视为“新浪潮”叛徒的额手相庆

对于“道德故事”的概念,他解释道:“这不是探讨人们做什么,而是探讨他们做事情时脑子里想什么。与其说是行动的电影,毋宁说是思想的电影。”侯麦10年中全部道德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种标准的对抗——“一边是自然,另一边是人性;一边是情欲,另一边是英雄主义的优雅。”(侯麦语)道德结构深埋其下,它的中心是自我沉湎的男性,最初总是过于自信和骄矜;环境被精心设置成可以反射出人物的道德处境;主人公是智性的,自省的,能够辨认出事件所蕴含的重大意味,并在故事进程甚至旁白中自我评价(然而这种评价并不总是可靠的)。他们可能通过没完没了的理性思考将自己陷入歧途,这时他们只消放弃过于自负的智性和自我中心,简单地接受这个世界,一切便都突然明了了。

对于“道德故事”的概念,他解释道:“这不是探讨人们做什么,而是探讨他们做事情时脑子里想什么。与其说是行动的电影,毋宁说是思想的电影。”侯麦10年中全部道德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种标准的对抗——“一边是自然,另一边是人性;一边是情欲,另一边是英雄主义的优雅。”(侯麦语)道德结构深埋其下,它的中心是自我沉湎的男性,最初总是过于自信和骄矜;环境被精心设置成可以反射出人物的道德处境;主人公是智性的,自省的,能够辨认出事件所蕴含的重大意味,并在故事进程甚至旁白中自我评价(然而这种评价并不总是可靠的)。他们可能通过没完没了的理性思考将自己陷入歧途,这时他们只消放弃过于自负的智性和自我中心,简单地接受这个世界,一切便都突然明了了。

1976

执导影片

O侯爵夫人Die Marquise von O...

此片获1976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1978

执导影片

帕西法尔Perceval le Gallois

又名:柏士浮

这是一部非常风格化的作品

主角是一名年轻的威尔士骑士

他来到一处神秘的古堡

在那里他见到了圣杯的幻像

但他自己却没有意识到

次日清晨,古堡人去楼空,骑士继续出行

当他猛然醒悟到自己看到了圣杯再回去时

古堡已经消失

于是他只能继续他的圣杯寻访之旅

影片完全在摄影棚内拍摄,布景故意做得很“假”

而且台词和动作多有重复,颇有一点曲艺的效果

1980

在拍摄了《O侯爵夫人》和《柏士浮》

两部非常有特点的历史片之后

侯麦于《飞行员的妻子》

开始了他的 “ 喜剧与箴言” 系列

执导影片

飞行员的妻子La Femme de L'aviateur

侯麦一如既往道出语言和感情

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差距

将这个有点苦涩的爱情故事

深化到“人心难侧”的高度去理解

1982

执导影片

好姻缘Le beau mariage

1983

执导影片

沙滩上的宝莲Pauline à la plage

“喜剧与谚语”系列的第三部

“喜剧与谚语”这一系列的主人公大都是年青女性

从侯麦的创作思路上来看,似乎也可以这么说

他在一系列试图通过捕捉女性的情感

来透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而复杂的情感场

这正好呼应了“六个道德故事”中从男性出发的视角

《沙滩上的宝莲》中仍然充满了

猜疑、犹豫、选择、放弃等诸多要素

侯麦依然捕捉到了男人与女人

女人与女人、男人与男人之间

游移不定的目光

侯麦把情窦初开的波琳放进他的成人世界

放进这游移不定的、相互交错纠缠着的欲望之中

多少有一点残酷,但从另一方面来说

他也是在揭示他电影中所有那些人物成长的环境

有着更多发生学的意味

侯麦的作品很注意形式上的均衡与对称

但绝少僵化,常有仿佛来自天外的神来之笔

(《女收藏家》、《夏天的故事》的结尾)

《沙滩上的宝莲》似乎没有满足我们这样的期待

开始是波琳和表姐来到度假的海滨

结尾是关上门离去,甚至连衣服都没有任何改变

但是波琳的内心却改变了

她对人的看法、尤其是她对男人的看法

她对爱情的看法,彻底地改变了

如果我们明年再来这美丽的海滩

将要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波琳呢?

在已经拜读侯麦的大多数的代表作之后

《沙滩上的宝莲》对于我们的意义大约就在这里

他在这里给出了他那些人物的前世今生

获1983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费比西奖

1984

执导影片

圆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

又名:巴黎的满月

和导演埃里克·侯麦往常的影片一样

该片讲述了一个女孩徘徊在多个男人之间

企图寻找自我的故事

通过人物之间的大量对话细腻而又真实的展现了

男人和女人之间充满了变数的感情世界

虽为喜剧,亦展现了情感的无奈和多变,发人深思

1984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狮奖

1986

执导影片

绿光Le rayon vert

摄制组人数只有3个人了,摄影师、录音师和制片人

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女主角那种强烈的孤独感

一种不被人理解与关注而带来的自卑

或许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孤独的

绿光终究不过是一种隐喻

而爱的美好或许正在于它的不可预知和不可预测

所以我们的期待才有意义,也值得尊重

影片展示了一个寻找幸福的过程

一个迷惘却坚定的过程

正如影片引用的法国谚语里说

“ 时机到来,即是钟情之时 ”

从表面上看,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态度很消极

她不寻找,她只是等待

然而,这种消极,却正出于一种积极

一种更为深刻的信念

因为她相信有真正的,也就是纯粹的爱情存在

在她看来,苦苦追来的东西不是爱

她相信自然而然的东西,相信偶然

本片获得第4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短片

喝咖啡Bois ton café, il va être froid

1987

执导影片

双姝奇缘4 av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

执导影片

女友的男友L'Ami de mon amie

本片是侯麦《喜剧和谚语》系列的第六部

启发灵感的谚语是我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

故事发生在巴黎郊区,两个年轻女子是朋友

其中的一个与另一个的男朋友在交往中相爱

从第一部故事片《狮子星座》开始

侯麦所有的作品都与家庭、爱情与道德有关

他说:

“ 人在18至25岁时即已拥有了自己的思想

接下来的整个一生都用来发展它”

40多年来,他乐此不疲地讲述

围绕家庭衍生的爱情与道德故事

不动声色地通过“电影小说”诠释着自己的思想认识

《喜剧与谚语》系列是侯麦在20世纪80年代

完成的6部充满灵性与诗情的影片

在影片中,他深刻地描绘了人们

在追求爱情与自由过程中的两难状态

《飞行员的妻子》表现了爱情中的多疑

《好姻缘》的女主角崇尚爱情与自由

却难以克服自身墨守成规的性格缺陷

《圆月映花都》中的女主角试图穿梭在自由与爱情的两个天地

结果,既没获得自由又失去了爱情

《圆月映花都》和《绿光》是侯麦最受欢迎的影片

两部影片都巧妙地借自然现象作象征物

描述自然环境对人物情感及命运的深刻影响

把社会和道德的论述引入到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境界

1990

在70岁高龄的时候

侯麦开始了他的第三序列:

“四季故事”

这一序列以1990年的《春天的故事》开始

然后是《冬天的故事》(1992)

《夏天的故事》(1996)

最后结束在《秋天的故事》(1998)

并达到了侯麦电影形式的顶峰

该片在美国被多家报刊评为当年十大最佳影片之一

“四季故事”继续了侯麦对人类内心地图的测绘

继续了对人与人之间恼人游戏的多样性探索

四季的轮回构成了一个圆圈,同时也是一个更新

这一序列中充满了具有“季节性个性”的人物

导演籍此探讨人类内心真实的情欲:

“ 当幻想转向爱的时候,直觉却并不总是跟随”

(侯麦语)

春天的故事Conte de printemps

1992

冬天的故事Conte d'hiver

1992年柏林电影节普通评审团奖/费比西奖

1993

执导喜剧片

大树、市长和文化馆L'arbre, le maire et la médiathèque

1995

执导影片

人约巴黎Les rendez-vous de Paris

三段发生在巴黎的爱情小故事

尽管启用的演员都很年轻

但看上去都有侯麦的味道

1996

夏天的故事Conte d'été

1998

秋天的故事Conte d'automne

获1998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在20世纪末,80岁高龄的侯麦始终以他

温存而睿智的目光探视着情爱世界的各个角落

《四季的故事》探讨的仍是他最感兴趣的

男人与女人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问题

即“友谊”与“爱情”的异同

“暧昧”的定义、“性”与“爱”的道德界限

以及面对诱惑自我信念的坚持

其中《夏天的故事》无论在角色设置或主题思想上

都最接近其早期对女人之间既似母女

又像朋友的关系予以解剖的系列作品

《6个道德的故事》

在侯麦的影片中,男主角多与他本人相像:

自我中心、孤僻而博学的中产阶级绅士

女主角则相对富于变化

《喜剧与谚语》的6部影片都以女人为叙事主体

《四季的故事》系列也有3部以女人为重心

侯麦细腻地捕捉了女人既柔情似水又敏感善变的神韵

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平和叙述中显现出思想的锋芒

侯麦的电影如同城市风俗画,寻常的街道和建筑

包括人物在内,都缺乏鲜艳的色彩

有种被阳光晒过的灰暗与疲惫

它是世俗化的诗意样本

没有起伏跌宕的故事,不讲求戏剧张力

也没有光彩照人的人物,甚至没有意味深长的台词

看他的电影需要宁静与耐心

如同我们平凡的日子

虽无大波大浪,但若静心观察

处处都有耐人咀嚼的深意

2001

81岁的侯麦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终身成就奖

执导影片

英国贵妇与法国公爵L'Anglaise et le duc

这部电影直接利用了DV技术的影像合成的特点

整个人物的戏剧情节发生在摄影棚里

然后又拍摄了大量的十八世纪的法国风景画

再将人物与风景画合成在一起,完成了这部电影

获2001年欧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提名)

2004

执导影片

三重间谍Triple agent

以上世纪西班牙內战为背景的政治惊悚片

前沙皇将军菲欧多带着妻子移居巴黎后

过着神秘的生活,在公产主义者受到压制的法国

菲欧多却公开声称自己的真实身份是间谍

而且是个三重间谍,同时服务于俄国的白军和红军

甚至德国的纳粹军

2005

短片

红沙发Le Canapé rouge

2007

执导影片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

获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侯麦推出《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之后

曾应允将随影片一起造访威尼斯电影节

却突然向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发来了“请假信”

原因是“健康状况”不稳定

没有侯麦出席的发布会冷冷清清

几位年轻的面孔像他的新片一样美好而轻松

2010

1月11日

埃里克-侯麦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89岁

侯麦的死讯是他的制片人

玛格丽特-梅内戈(Margaret Menegoz)对外宣布的

侯麦的亲属透露,此前他已经入院一个星期了

迄今为止,侯麦共拍摄了50多部影片

其中大部分影片都在处理关于男女情欲的纠葛

这是浪漫主义的领域

但并不妨碍侯麦做一个内心的古典主义者

他以笛卡儿式的精确描绘出他的人物情感变化的无理数

这个领域风光无限,并且永远不会得出某个常数

不能说侯麦不关心他的时代

他是一个谦逊的人道主义者

他的影片以一种微妙的方式

写出了他的人物在一些“小时刻”

(相对于大时代的大事件)

脆弱、迷惑和烦躁不安的一面

侯麦影响了世界上很多电影人

从他的同胞伯那德·塔弗涅尔,到香港的王家卫

但侯麦是独一无二的

侯麦的一些影片在欧洲特别是美国

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对此侯麦似乎有点矛盾:

他热爱法国的影片传统

可是对法国现代电影的走向却抱有疑问

这是一种在政府扶持下的孤芳自赏的电影

他认为高雅艺术必须依赖大众艺术才能生存

“ 我不把我的成功归功于国家的补贴

而是归功于忠实的公众,他们一贯支持我”

他苦涩地说 “ 虽然这种支持不很巨大

但也足以让我前进,因为我的影片花费并不多”

侯麦是一个非常内向低调的人

常伴他身边的人包括他的弟弟雷内

以及他的儿子,名字也是雷内

侯麦对新闻界严守私生活的细节

对他的传闻有时近乎伪造

比如说他拒绝乘坐出租车

因为他不愿意对空气污染有所贡献

还有一次,他请一位作曲家写一部交响乐

并准备在影片中以人耳不能听见的音量来使用

在拍摄《我在莫德的一夜》时

他将开机日期推迟了一年

因为他坚持必须在圣诞节时拍摄他的关键场景

所有这一切都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中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和现代的一些导演大师相比

侯麦的电影作风老实得近乎迂腐

从技巧上看,他的影片谈不上有什么新鲜的突破

他几乎摈弃了一切技巧,从不玩什么花样

镜头常常是固定在一个角度

让人物走来走去,喋喋不休地对话

或做一些琐碎的事情

他所选择的景象也多是庸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

普通公寓楼、简易的房间内景、城市边缘的狭窄街道……

它们平淡无奇,伴随着无法逃避的城市喧嚣声

以及淡淡的、有点忧郁与无奈的爱情

构成了影片的主要元素

侯麦更像个作家,在银幕上朴素地书写———

而事实上,在拍电影的间隙他也一直在写小说

侯麦的从容与细腻有点像巴尔扎克

也像巴尔扎克一样习惯于打造系列作品

他的电影都由他自己编剧、导演、剪辑

多个电影系列的问世,显示了他创作力的充沛

侯麦出生在保守的天主教中产阶级家庭

是一个老派的绅士,文学是他终生的兴趣所在

20世纪40年代成立的法国国家电影数据馆

使他认识了电影

平静而保守的成长环境、对文学持久而狂热的迷恋

使侯麦的电影有一种游走在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宁静气息

他以作家的姿态拍电影,执著地实践着自己的“作者论”

为赢得市场,他的不少同行纷纷转向商业电影

而他始终不向商业片妥协,也许正是这种卓尔不群的坚持

使他的影片拥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群

他的《泰德之夜》《圆月映花都》《绿光》等

多部作品也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

埃里克·侯麦善于用人们最不留意的细节

刻画当代人的心理状态

情节安排丝丝入扣,深得年轻观众的喜爱

埃里克-侯麦的电影中弥漫着

对世态人情饱经风霜的感受

另一方面,他所拍摄的20多部故事片

几乎都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同一种题材

这些影片构成了世界影坛单一而沧桑的奇景

你还可以看

毕加索|好的艺术家模仿皮毛,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朱良志 | 文人画:渡人的一叶扁舟他是吴冠中、李可染的老师,却“憋屈”了半辈子…流亡美学|作为艺术家的高行健、北岛与木心被曝光的时间 | 杉本博司摄影作品全集荒木经惟 | 一切都是由你长大的地方决定的

遊 | 觀

遊 觀 · 境 造 | 發 現 · 現 場 | 遊 觀MOOK

历代经典|当世名家|艺术青年|人文哲学|美学|评论

艺术现场|艺术手稿|艺术推广|微视频|纪录片|采访拍摄

IP孵化 | 约访|合作| 联系|微信:117812897

《关尹子·六匕》:一蜂至微,亦能游观乎天地。

晋·葛洪 《抱朴子·知止》:穷游观之娱,极畋渔之懽。

戳原文,更有料!

欢迎分享转载 →现代电影中的新古典主义者 | 埃里克·侯麦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