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中国人永恒的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中国人永恒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0-12-27 16:48:25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感叹地写道:“去陕北,我们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没错,只要能走进陕北,有幸走近陕北民歌,欣赏她的无限魅力就不难发现:那不就是我们一直向往和坚守的精神高地和民族魅力吗?

斯诺:当你去陕北的时候,你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

陕北民歌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在这片北起毛乌素沙漠,南至金锁关,东至黄河,西至宁夏平原的神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陕北人“悲喜交加,勇往直前”。他们用停羊的声音来呼应牛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豪情,宣泄自己的情感世界。通过各种形式,如民谣、酸歌、秧歌、小调、道情、信天游、二人台、万万强、陕北评书、劳动歌等。他们以自己的精神、思想、情感乃至生命,向世人展示了陕北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态度和人文价值。在这里,苍茫苍劲的黄土高原透露出某种荒凉的自然环境,起伏的山脊和沟壑的视觉效果通过艺术思维的折射赋予陕北民歌独特的地理基因。高音粗犷悠扬朴实激昂的陕北民歌,不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吗?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坡上的艺术瑰宝

陕北人就像陕北民歌的音符,无论是牛耕的犁沟,还是农闲时节的炕头;无论是假日街,还是商人之旅,都将陕北人谱写成一行民歌。“阳坡上的粟背洼谷,黄土地笑哭。”看看田野,看看道路,看看庭院,看看悬崖峭壁,那些劳作、放牧、牺牲精神的人,那些洗衣服、挑水、收鞋底的人,都在用民谣竞争着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在工作期间,逢年过节,甚至叫卖哭闹,都是有词有歌,让人觉得晚清光绪皇帝的御用恩师王端芬把三边形容为圣人布道错过的地方。不管老人是否有偏见,是受封建礼教影响较少的客观现实,使陕北人标榜自然、野性、人性,进而涌现出赫连伯伯、李、李自成、韩世忠等民族精英,进而孕育出陕北民歌等文化精品。

陕北民歌之王王向荣

陕北民歌是刻在黄土高坡上老侃头像的音乐杰作,是了解陕北的百科全书。“就好像你不打架,你真的想唱歌。”陕北流行的两万多首民歌中,有一些浪漫的、叙事的,也有抱怨的、讲道理的,大多是口头文学。陕北民歌在流行和演绎的过程中,客观上培养了陕北人淳朴、善良、刚毅、豁达的个性,也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陕北的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像陕北民歌的杰出代表,《世界黄河九弯》的作者李四明(郏县人),搬运工张天恩(五保县人),木匠兼《三里铺》的作者常永昌,他们读不了书,读不了曲,但离不开民歌。正是这些平凡的苦难的人和用心感受生活、用生命拥抱艺术的人,把船夫的伟大、搬运工的艰辛、黄河爱情悲剧的悲凉定格为优美的民歌,插上了音乐的翅膀,从陕北走向全国,飞向世界。

陕北民歌大师张天恩

应该说是中共驻陕北中央领导陕北民歌走向辉煌;然而,陕北民歌的创新拉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早在1938年,音乐家陆机就在延安成立了民歌研究会,艺鹭师生成为收集民歌的主力军。他们深入绥德、米脂等陕北文化的周边核心地区,向世人介绍了一大批具有当代性、民族性、大众性、充满浓郁黄河灵魂和黄土情怀的陕北民歌,如《移民宋》(原名东方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为了发扬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吸收陕北民歌的丰富营养,在新民歌、新秧歌从形式到内容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从《东方红》、《南泥湾》、《拥军秧歌》,到《生产大合唱》。诗人龚牧和李记借鉴陕北民歌《新天有》,分别创作了《盐湖城十里》和《王贵李祥祥》,开创了民歌新叙事诗的先河。特别是1943年,艺鹭·王大华、李博、宣璐以秧歌剧的形式在陕北创作的《兄妹开荒》,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新秧歌剧”,与“新人识字”、“白毛女”等优秀剧目一起,标志着中国革命文艺从衍生到成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新秧歌运动更好地实现了大众文化艺术性与大众性的统一。最能表达时代情感和激情的陕北秧歌,伴随着解放军进行曲的陕北民歌,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

陕北民歌的代表作《王贵与李祥祥》

纵观世界文明史,陕北民歌如此流行,对社会影响如此深远,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在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的,虽然不能说是空。如果说陕北民歌广泛影响在中华民族主体文化中的地位,可以通过把陕北民歌唱向天空,哭向大地,唱响新世界来概括。

陕北民歌的新生代代表王二妮

陕北民歌《唱红了天》说的是“东方红”。因为《东方红》吼出了时代的心声,甚至透露出了人类社会“求生存”的永恒主题,一旦被传唱,就失去了控制,迅速蔓延到全国,席卷全球。它不仅作为时代最强的声音影响了一个时代,也作为人类的第一首音乐送来了太空(1971年,中国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哭到地”指的是现在的《悲伤的音乐》。1942年,艺鹭的刘迟、张璐在米脂县长诗坂村采风,获得唢呐音乐品牌《粉莲》。由于音韵深厚博大,这种音乐的声音悲凉而强烈,反映了一种无尽的自强信念,很快被改编成各种民间音乐表演的悲凉音乐。1943年,边疆军民向成吉思汗的精神阵地致意时,正式作为丧葬音乐使用。1956年,刘迟在电影《上甘岭》中把这首歌作为管弦乐队演奏的纪念音乐,并将其固定为通用哀乐。“唱响新世界”指的是“翻爱”。《翻身道情》原是王岚、林农1943年创作的,是刘迟编曲的秧歌剧《减租社》中的一段咏叹调,是在陕北流行的以清涧为中心区的道情的基础上创作的。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庆祝会上,它第一次以独唱的形式出现。之后安伯重新配词,刘迟改称。《翻道情》鲜明的政治特色将陕北民歌无与伦比的震撼、感染力和影响力诠释到了极致,“人人团结,人人翻唱”成为引领那个时代的共识。

陕北民歌代表作《翻道情》

为什么中国人用陕北民歌来表达民族的悲欢离合?是因为陕北民歌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东方红》,就是陕北土生土长的酸歌——“你叫你妹不安”。歌词是“兰格的阴天,一朵云飘,风雨,惊雷,三兄弟今天要走了。嘿,你叫你妹妹不安……”抗日战争时期,陕北人民在国家危难之际尽职尽责。三哥吃了八路军的饭,回家看姑娘。他大喊,但是他照顾不了日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马调”。1942年,郏县农民李有元感受到解放区的新生活,把这首歌改成了《东方红》的颂歌:“东方红,太阳升起来了,中国有一个毛泽东,他为人民的生存而奋斗,尖叫着,他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陕北民歌代表作《东方红》

陕北民歌始终遵循着时代的主旋律,始终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始终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最终使陕北民歌,陕北的民粹主义者,成为陕西的名片,中国文化的瑰宝,世界文艺的经典,成为中国人永远的记忆!

欢迎分享转载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中国人永恒的记忆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