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尊 陶竞华一一溧阳籍巾帼英雄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赵德尊 陶竞华一一溧阳籍巾帼英雄

发布时间:2020-10-30 15:56:40

  陶竞华(1919.12-1995.2),生于溧阳西郊陶家村,原名陶国珍,陶希晋、陶鲁笳胞妹、赵德尊夫人。1935年,十六岁赴石家庄随长兄陶希晋参加革命,在长嫂朱琏诊所参加地下工作,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女兵连,1939年与赵德尊相爱结婚。婚后随赵德尊参与创建太行地区根据地,1945年到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工作,1950年任黑龙江省组织部副科长,兼省妇委委员、省妇联主任。1953年调任辽宁省沈阳市委候补委员、市妇联副书记和妇联主任,1954年任沈阳市第二工业局副局长、轻工业局党组书记兼副局长。1973年5月回任纺织局党委书记兼局长,1979年任黑龙江省经委副主任,1983年离休、享受副省级待遇。
挺身抗战,临危不惧1937年春,陶竞华根据党组织安排,到山西太原军政干部训练班女兵连学习。母亲知道她要去当兵,连续几封信召她回家,不准她去当兵。老人说:“女人哪有当兵的?”“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但她回信劝慰了母亲,毅然走上参军抗日之路,成为文艺宣传队骨干,到街头、海边等人口密集处演唱,演出节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血衣》、《莲花落》等等。“七·七”事变后,她加入慰问团,到北平前线慰问对日作战的29军将士。1937年年底,陶竞华回到石家庄,协助兄嫂开展革命工作。有一天,周恩来和彭德怀到石家庄进行抗日动员演讲,由于情报外泄,日寇派飞机狂轰滥炸。在此起彼落的炸弹声中,陶竞华和大嫂朱琏抬着一副轻便担架,冒着生命危险,沿街串巷飞跑着。在整个石家庄市,就这样一对姑嫂,就这样一副担架,抢救着被侵略者炸伤的老百姓。这一幕幕画面,一直感动着清华大学出来的热血青年赵德尊,成为爱她恋她的基石。和赵德尊结婚后,两人一起在太行地区参与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对日斗争。陶竞华先后担任左权县的区委书记、武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后来又随丈夫调到太行六分区,丈夫任地委书记,她到沙河县担任区委书记。当时的区委书记就是战斗在前沿阵地的指挥官,很少有空回家。就这样,一个20多岁的女青年,在抗日战争极为艰难的岁月中,冒着生命危险,成天走乡串户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开展抗日和反磨擦斗争,积极发展党的组织。
胸怀开阔,广受爱戴陶竞华性格亲和宽厚,得到大家公认与称赞。由于战斗和工作的缘故,她简直可说是居无定所。但是,不论到哪里生活,她和邻里同仁总是能够和睦相处,亲如姐妹。1970年1月,陶竞华和丈夫下放到义县白庙子公社老君堡大队。遣送他们下乡的一个“造反派”告诉生产队干部说:“这两个老坏蛋,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给间破屋子就行了。”可是没过几天,左邻右舍的妇女就在她家坐了一炕,与她谈笑风生,有时连丈夫都进不了屋。陶竞华的真情诚意,很快与大家融洽了。大队干部看到他们不是坏人,就帮换了一间较大的房子。有位沈阳化工研究院的女同志,下放在她同一个村庄。她发现这位女同志怀孕了,行动与生活非常不便,就像母亲待女儿一样,每天做好早、午、晚三顿饭,请到家里来吃。这位女同志十分感动,一直铭记在心,后来回到厦门工作,立即写信邀她前往作客。两人在厦门见面,那股亲热劲胜过了母女俩。  1973年5月,陶竞华经沈阳市委批准,回到沈阳市纺织局,恢复了局长兼党委书记的职务。纺织局及下属各厂干部、职工举行欢迎大会,很多批斗过她的人都很尴尬,陶竞华微笑着说:“当年一些同志对我进行的所有批斗,是当时的形势所迫,我都谅解,决不计较!”她的讲话,博得了全场震天般的掌声。
相濡以沫,忠贞不渝1954年,丈夫赵德尊在东北局任职刚一年,被定为高岗反党集团“五虎上将”的第三员大将,撤职降六级,贬到东北制药厂控制使用。丈夫遭贬,妻子当灾,陶竞华在沈阳市妇联被批斗了两个月,说她是黑帮安插在市里的“黑钉子”。把她从市妇联的领导岗位上调到市纺织局,让纺织局下属几个工厂轮翻揪斗。文革期间,陶竞华又一次受尽折磨。挨骂、遭打、罚跪、关牛棚,不许与家人见面。造反派说:“走资派是共性问题,那倒没有什么大不了,主要问题你丈夫是高饶反党集团黑干将,你不划清界限,批斗就不会停。”划清界限,一要离婚,二要声明,三要揭发批判。陶竞华不理睬造反派,宁愿自己挨批斗、遭伤害。她伤痕累累回到家里,丈夫心疼地说:“你答应他们不就得了。”她说:“什么罪名,什么处罚,我都可以接受,但就是不能和你划清界限。”丈夫问:“为什么?”她说:“我们是患难中的夫妻,别人不了解你还情有可原,我可知道你绝不反党。我如果和你划清界限,那不等于和党划清界限了吗?这样我还算什么共产党员?”丈夫听了这话,异常感动。当晚,两人又回忆起当年战火风云,相拥而泣。就这样拖了几年,陶竞华始终没有与丈夫“划清界限”,造反派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陶竞华始终坚信丈夫对党忠诚,五十六年患难与共,坚贞不渝,在党内外都被传为佳话。
生活节俭,传承美德早在战争年代,陶竞华就是生活俭朴的楷模。抗战初期,她怀孕了。大家劝她到后方去,或是回娘家歇歇。可她很倔强,挺着大肚子打游击。有时骑毛驴,从驴背摔下来,她也不吭一声。有一段时间,每人发一块钱津贴费,她从不花在自己身上。有了孩子后,把大人穿过的衣服改成小孩的衣服,老大孩子不能穿了,就留给老二孩子穿。她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1953年,实行了低薪制,夫妻两人不仅养活自己一家人,还要照顾困难的亲友。第二年,丈夫受到处分降了六级,每月的工资不够维持生活。她很乐观,幽默地向女儿说:“咱们是老虎,山上山下就一张皮,不怕贼偷贼抢。”她照顾丈夫、孩子,惟独不顾自己。即使夫妻俩恢复原待遇后,仍教育孩子们:“不要乱花钱,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她赞助慈善事业,接济困难亲友,自己穿着打扮还是50年代的老样。她说,尽管我们的国力增强,人民生活也有改善,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不富裕,还应当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陶竞华离世后,赵德尊回忆时说:“我的爱人,跟我南征北战,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运动中受我的牵连,遭受非人的折磨和屈辱。她为国家付出了很多,为我、为孩子、为这个家付出很多,而对她自己却照顾得太少。每思及此,我内心便感到无比愧疚和自责。”丈夫还写了一首诗怀念她:“地下时期同志,抗战时期伴侣。患难中的夫妻,温饱时期离去。结婚五十六年,革命家风已立。丧事从简早定,长眠龙江大地。来从艰苦中来,去更清白而去。” 注:本文参考赵德尊《怀念老伴陶竞华》一文。

欢迎分享转载 →赵德尊 陶竞华一一溧阳籍巾帼英雄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