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 别叫她列侬的遗孀 请叫她艺术家小野洋子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 别叫她列侬的遗孀 请叫她艺术家小野洋子

发布时间:2020-08-23 09:57:45

展览:金梯子——小野洋子个展

时间:2015.11.15 至 2016.07.03

地点:798广场林冠艺术基金会

◎李超

当82岁的小野洋子戴着标志性的黑色礼帽和墨镜缓缓落座在央美美术馆的报告厅里时,台下掌声雷动,面对着满目深情的中国观众,仿佛映射出的都是她50年前那个神秘不羁的影子。

2015年11月14日,著名艺术家小野洋子牵手林冠艺术基金会把个展《金梯子》带到了北京,随后还与央美学子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讲座,宣扬她一生信仰和传播的“女权主义”、“爱与和平”。令人纠结的戏剧性一幕是,在展览来到北京的那一天,法国巴黎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恐怖组织枪击民众事件。1980年,小野洋子的第三任丈夫,披头士灵魂人物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就是死在了疯狂粉丝的枪下,一段旷世爱情也随之消陨。

其实在遇到列侬之前,小野洋子已经是纽约先锋艺术圈里的新贵,她的第一任丈夫是日本著名的实验音乐艺术家一柳慧,后来在纽约受到了先锋音乐家约翰·凯奇的教诲,之后激浪派曾想让这位前途无量的日本女艺术家入伙但遭到了小野洋子的拒绝,缺少了激浪派的加持并不妨碍小野洋子风靡全球艺术界,这个长着一副东方面孔,既能吃透西方理性文化又能研修东方佛教禅宗的艺术家在纽约如鱼得水。1965年,小野洋子在纽约卡耐基演奏大厅进行了一场行为艺术表演《切片》,观众可以被邀请参与走上台用剪刀随手撕开这个女人的衣服,带走不大于明信片大小的一块布料。这个作品使得纽约前卫艺术圈真正认识了小野洋子,并成为炙手可热比肩前卫艺术大师的行为艺术家。

身跨音乐界和先锋艺术界、一生传奇,小野洋子身上有太多令人纠结的标签符号:她是列侬那个不省心的老婆、行为古怪的前卫艺术家、目光倔强的东方矮个子女人,还有阴阳怪气的标志性“吼叫”。最被世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她与披头士的那本摇滚娱乐圈烂账,在摇滚迷那里可能她一生都无法摆脱“披头士终结者”的印记。这些对于作为艺术家身份的小野洋子来说一文不值,就像她与列侬的极端婚姻史,在纽约希尔顿大酒店发起的床上和平运动,包括后来她如何引领列侬在通俗摇滚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最终还是被一颗罪恶的子弹带走了她此生最爱同样也是最爱她的人,凡尘消散之后只剩下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信仰:“爱与和平”。

这四个字几乎贯穿了小野洋子一生的艺术语言生涯,在林冠举办的展览新闻发布会上,洋子回答每一个记者的问题时,她都会悉心地奉上一句“我爱你”。优秀的艺术家从来不会省略让观众思考的过程,小野洋子的作品往往存在着看似显而易见的答案,但是其实是在向这个复杂的世界提出问题,并让观众自行思考解答,从而被指引到那个充满女权力量和生命哲学的乌托邦世界。她的作品普遍没有去刻意地控制观众,而是尊重他们独立的想法,并且作为艺术家个体能够清晰地划清与观众之间的职责与界限。

这次林冠北京的个展小野洋子虽然带来了9件标志性作品,但稍有遗憾的是她并没有给北京带来全新概念的首发作品,这个展览仍属于小野洋子的经典作品回顾展。《愿望树》是小野洋子最为盛名的装置作品之一,她在这件作品中融入了日本经典民俗概念,让观众与作品进行有效互动,引导他们把愿望写在纸条上绑在树上,收集的愿望会被送到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的《想象和平之塔》。这件温和、充满善意的作品从1981年开始被持续创作并反复展出,不仅北京,全球展出地的观众对这件作品有着极高的参与度和有效互动,专业艺术人士也乐于参与其中。

作品《金梯子》林冠官方给出的说法是小野洋子为此次北京展览特别创作的,但其实以“梯子”为线索曾被小野洋子多次用于作品的美学体验。展厅中摆放着七把形态各异并经过24K纯金金箔贴金处理的梯子,它们与从公众那里收集来的梯子放置在一起,成为一件完整的作品。

在传统意义上,金色代表了男权,贴金也是一种男性的占有欲思维,而梯子是不具备感性特质的工具,沿着金梯子攀登至最高处,顺便也把男权社会踩在脚下,这很符合小野洋子一贯的女权主义野心。梯子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有关洋子与列侬的情感羁绊,即便她曾多次表示,在谈论她的作品时最好忘掉列侬的名字。

1966年11月9日,在伦敦indica画廊,列侬正是爬上了一架展厅里的梯子,通过放大镜看到了小野洋子留在天花板上的一个“YES”,之后便开启了对她长达14年的迷恋。这件作品隶属于小野洋子的pop-up概念装置《只语篇》,林冠艺术基金会也在北京个展中邀请洋子开启了这个项目,会有不同的装置作品放置在北京的不同地点,而著名的“YES”则出现在了央美、三里屯和798艺术园区内。

依然跟梯子有关,作品《看天空》曾在今年纽约MOMA的小野洋子个展中展出,当笔者在攀登上这座蓝色的钢铁螺旋楼梯时,伴随着楼梯晃动所带来的恐惧与不安,随即登顶而来的是另一种超脱的微妙体验。

《出口》作为小野洋子近些年最负盛名的作品占据了林冠空间的最大展厅,70个木质棺椁中栽种松、梅、竹表达了被死亡禁锢后的重生,也或许是在纪念像亡夫列侬一样在杀戮中死去的人。1980年洋子亲眼目睹了列侬被枪杀于纽约街头,在之后的艺术生涯中,恐怕没有哪个艺术家能比小野洋子更明白那种穿透生死充满悲悯的力量。

如果“先锋”是为了保持文化艺术的价值活力,那么几乎可以说小野洋子自己就是一部激浪派先锋艺术史,她作品中所投射出的东西方哲学、对待生命的态度、所创造的永恒符号,以及参与发起的有关和平、女权的运动,令她成为享誉国际的女神级艺术家。但无论小野洋子的艺术有多成功,此生永远无法再摆脱列侬的气息,并可能要长时间作为披头士粉丝口中的“婊子”陷于大众媚俗所制造的舆论漩涡中。如今的小野洋子,依然用82岁的老迈身躯坚挺地走在先锋艺术的前端,依然用她的方式在为世界和平的理想而奋斗,并以智者的姿态和阅历平淡冷静地看着这个世界,当自己坚守的信念被外界有所撼动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回敬那句充满力量的名言:

“请不要阻止我成为自己的方式,感受我的能量或者闭嘴。”

◎夏笔

在小野洋子的北京首展开幕前一个月,798创意广场上举办了另外一场展览。这场展览持续至小野洋子的个展“金梯子”开幕后十多天告一段落,名为“缅北战事”。

无论在何种意义上,中国两位年轻艺术家的“缅北战事”和光是说名字就举足轻重的小野洋子的北京首展“金梯子”都相去甚远。“缅北战事”的展览在798创意广场上搭了一个类似于临时帐篷的展览空间,空间内呈现了两位艺术家在今年3月奔赴缅甸果敢战场的经历。从挂在墙上描绘他们一路过境上前线所见所闻的小画,到摆在地上的一路所用以及所收集的物品,再到农民、战士、毒贩、妓女、赌场老板、人贩子、被贩卖的女孩的肖像,再到战备和生活物资,以及记录他们在45天后回到北京筹备五万斤大米,并在6月返回果敢分发给那里的难民的录像——这些最终呈现的作品,以及物品多少还带着些出发前夜进了他们肚子里的酒精的味道,传递着些许青年的身体气息。

青年,并非特指张玥、包晓伟这代人。这更多的是一个形容词,也包括小野洋子那一代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先锋艺术家。那一代的青年,无论是哲学家还是艺术家,从广义上而言都是社会活动家——学生走上街头、哲学家不满足于学院和教职、艺术家走出了工作室——所有人都是事件的制造者和历史的创造者。小野洋子也曾说,她并不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家,而是个社会活动家;而她喜欢列侬以及甲壳虫乐队的,正在于他们在为未来促生着改变。

但无论如何,对于我们来说,时代早已不同。我们这代人更多的是在电脑屏幕后观察,更多的是图像与文字的参与。这与事件或历史无关,只与信息有关。对这代人来说,战争,多少已经是上个世纪上半期的事情了。翻开中国的当代艺术史,战争从未可称为一种主题和内容——除了“85新潮”时期些许关乎冷战和全球局势的作品,以及当下一些图像对国际问题及世界各地革命运动微妙的指涉。在这样一个“和平”的时代身处于中国的社会大环境,描绘或反思战争也因此带上些异域感,似乎离我们远之又远;而两个未曾经历过战争,在他国的领土上也未能投身真正战争的年轻人,在一片大好形势下以战争为题进行创作就更显得匪夷所思。

然而,也正是在这一点上,“金梯子”和“缅北战事”又多有相似之处——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介入战争、呼唤和平。这是青年的共性吗?显然不是。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张玥、包晓伟的创作都是当下创作的个例,而非像那一整代艺术家一般构成一股思潮和运动,更不要说偶发和激浪等多个艺术流派了;他们的创作也少了些小野洋子那一代艺术家的先锋感和实验感,更不可能如《床上和平》那般吸引诸多的闪光灯,追发诸多的舆论了——就是小野洋子本人一直呼吁的“爱与和平”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左翼的批评,成为“伪善”的代名词。相似的地方并不在于张玥、包晓伟和小野洋子那一代人一样将目光投向并未在本土发生的战争,而在于年届82岁的小野洋子和两位年轻的艺术家在这个时代还能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和行动。

“金梯子”展上展出了小野洋子的多件新老作品。《我们都是水》横排摆放了118个玻璃瓶,瓶子里装着同样体积的水,代表着不同的人。这些人有政治家、哲学家、音乐家、电影导演、艺术家……小野洋子本人也身处其中。《出口》是为世界各地因人为或自然灾难而离世的人而作的木制棺材,棺材上面栽有松、梅、竹,这三种植物还出现在展厅门口的广场上,观众可以把自己的愿望书写在卡片上,寄放在树枝上,艺术家会收集起来送往自己位于冰岛的作品《想象和平之塔》。梯子是小野洋子和列侬在伦敦结识的作品,在此次展览中也出现了或新或旧的多个不同材质的《金梯子》。

这些陈放在白色展示空间中的作品已然褪去了早年的实验和先锋气息,《金梯子》在观众攀爬过程中所传递的危险和“缅北战事”中所传递的战争的残酷与恐惧也消弭于互动与观看之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要传递的信息是无效的。这些作品的创作本身就已说明了信息的有效性。尽管出身于不同的时代,但是,同为艺术家,他们显然都看到了同样的现实。在这两场展览举办期间,从最近的俄机坠毁、巴黎恐袭,到利比亚、伊拉克、阿富汗的战事以及世界各地不断的武装斗争等等这些真实的硝烟,到各地民权运动及政治更迭造就的不稳定局势,以及占领华尔街、LGBT维权运动、废除核武器和平运动等微观层面的斗争,再到近期巴黎气候会议……战争从未停歇,和平从未实现。

然而,这样一个冲突不断的时代在创作中有多少体现是存疑的;同样存疑的还有在观看中实现了多少认知。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正越来越多地成为两种不同的职能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就艺术本身而言,小野洋子并非那一代先锋艺术家中书写了艺术史的人;而就女权主义而言,小野洋子也一直都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在小野洋子的北京首展开幕前夕,中日关系还因东海问题再度冷却。然而,来到北京的小野洋子却不再是一个激进主义者或社会活动家,而更多的成了一个当代艺术家、一个女权主义者——小野洋子的确是一个典范式的人物,虽然一直被称作列侬的遗孀,但她从未因此而放弃艺术的创作以及个体艺术家的身份。

小野洋子,更多地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和那个时代的精神一同被写入文字、成为象征的人。和张玥、包晓伟一样,她也是这个时代通过图像观看困难和残酷的一员。尽管她对英国一个ISIS恐怖团体名为“甲壳虫”极为不满,但在谈起《我们都是水》这件作品时,她却说“妥协比抗争更加重要”;尽管青年们想要一种不空洞、有情怀的生活,但却必须在他国的战争中投身重建。这个时代的战争与和平同我们如此切近,却又如此不可抵达,始终都在异域的远方或是金梯子上方的天上。或许,像微博上的段子手薛之谦那样,以“我的愿望是世界和平”做结也是一种颇具时代感的表达方式。

世界最著名雪地画家:走出来的艺术

东野圭吾《我的晃荡的青春》中文版出版 讲述从“废柴男”到“推理大神”的反转人生

欢迎分享转载 →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 别叫她列侬的遗孀 请叫她艺术家小野洋子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