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 葛剑雄:中国的形成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葛剑雄 葛剑雄:中国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0-12-28 01:07:01

讨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前提是中国本身的形成。中国的形成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国家的名称,一个是国家之外的概念,比如文化、地域、民族。这两个概念都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

根据余吴声在《中国解释》中的论述,“中国”一词最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陕西宝鸡贾村出土的《(何)尊》上的铭文:“但是,如果是大邑商人,他会告诉上帝:‘要留在中国,就做它的子民。’(大意:在征服商朝王度地区后,周武王举行了一个盛大的仪式告诉天空:“我把中国作为自己的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人民。”)

因为前面的碑文也提到了“只有王初(迁),屋在周朝,武礼恢复”(王刚完成迁移,以周朝为居地,恢复武王的制度和礼仪);可以断定,这篇文章是周成王的记录。

《尚书·育才》也包含了周成王对过去的回忆,说:“皇帝出钱让中国人穿越疆域去见先王。”(上帝把中国人民和领土给了第一个国王。《尚书》的很多内容虽然是后人追本溯源,但经过很多人的整理甚至篡改,往往真假难辨。但有“何尊”铭文为证,足以证明周武王父子称王时确实使用了“中国”二字。

虽然对于周武王毁商的确切时间没有共识,但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11世纪,所以“中国”一词可以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从甲骨文没有发现“国”或“或”(与“国”相通)一词来看,“中国”一词可能出现在之前,但为时不早。

“国”这个词的由来和演变是复杂的,但它最初是指一个城市或一座城市。人们因农业的进步而定居后,逐渐形成了以部落首领居住地为中心的最初的聚落和城市。城市叫国家,城市附近的郊区,住在城市里的人叫中国人,城市外的郊区叫野人,那里的人自然是“野人”。

起初国与国之间差别不大,后来有些国家发展很快,有些扩展到原来的国家。所以大单位叫“国”,小单位还是叫国。由于一个首领和一个氏族已经拥有一个以上的城市和城市,所以首领居住的主要城市或城市被称为国家,这也是一个国家的首都在未来被称为国家的起源。

早期的国家只是一个部落或一个氏族的聚居地,范围一般较小,所以国家总数较大。相传大禹召集诸侯在土山聚集(这个地方众说纷纭,但更早的说法是在安徽省蚌埠市西淮南岸),很多“民族”都到了。虽然这些国家不是实数,但它们一定很多。

周武王伐(一为,今河南孟津县西南黄河边),八百诸侯响应。据记载,西周初期诸侯国之后共有1773个国有国家,之前的国家数量应该更多。

“中”的本义是一面有流苏的旗帜。商王有事,就立旗召集百姓,被召集的百姓聚集在旗的周围。“中”字由此引申出“中”、“中”、“中”的意思。

西周初期那么多国家中,皇帝所在的国家(首都)处于中心和中心地位,自然被称为“中国”。周武王被灭后,他已经占领了商朝的首都,所以他认为上帝把“中国”交给了他。

《诗经·为民大劳》有“利国抑四方”;“利国首都,克制四国”(对华施善会给周边四方带来和平。把恩情交给首都,周边四国才能得到安宁。诗中明确表示“中国”为“四方”,而“中国”的四方可以称为“四方”;“中国”是指首都及其周边地区,周边国家自然不属于“中国”。

西周初年的中国,仅指冯(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河以西)、高(今安西北村一带)及其周边地区。商贾灭亡后,按照周人的习惯,以前商贾的都城(殷,今河南安阳市)周围的地区也被称为“中国”。

在周成王,周公旦主持了洛邑(今河南洛阳市东北部白马庙地区)的扩张,称之为成州,移居此地经商的移民就住在这里。此外,附近还建有王城(今洛阳城王城公园周围),周人迁到此处作为周的都城,以控制东部。洛邑有陪都的地位,地处“天下”的交通枢纽,也叫“中国”。

此时,“中国”的概念已经从唯一的政治中心扩展到了几个政治中心,也扩展到了以政治中心为主导的地理中心。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全荣入濠境。次年,东移,地区被戎人占领,失去了“中国”的地位。之后虽然被秦收复,但一时之间不可能在“中国”之列。

东移的周名存实亡,而几个地理位置在中央的王近宗诸侯王迅速崛起。通过吞并周围的小国,他们变成了拥有几十到几十座城市的大国。这些伟大的诸侯国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与周平起平坐的地位,他们的国家也成为了“中国”。

到了春秋时期,“中国”已经扩大到了周天子和晋、郑、宋、陆、魏等国的直辖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南大部分地区、山西南部和山东西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中国”的范围还在扩大。比如齐虽然是大国,但地理位置并不居中。在称雄时,他号召“敬王抗夷”,多次出兵维护周的利益和诸侯国之间的秩序。自齐成为重要国家后,就进入了“中国”。

再比如楚国,早期位于湖北、湖南、河南南部,地理上在中原之外,文化上与中原其他国家有较大差异。所以,就连楚王熊去者也对自己说:“我是蛮族,我不是以中国命名的”(我是蛮族,我不用中国这个称呼)。可见他本人认为楚国在当时并不属于中国,而是蛮族的一部分。

东周时期,楚武王(740年至690年在位)自称“蛮夷”,但他曾提出“观察中国政治”,并要求皇室授予他荣誉称号。606年前,楚国军队到达八年后,来到周的都城郊外视察,向周的劳工使者王询问“九鼎”的重要性。虽然王这次拒绝拿下中原,但并不能阻止楚国成为“中国”。

楚灵王三年(前538年),楚国凭借实力邀请诸侯入盟。虽然遭到金、宋、陆、魏等国的抵制,但大多数诸侯还是接受了邀请。楚王成为新的霸主,楚国自然属于“中国”。

到了战国时期,只有秦、楚、齐、燕、韩、赵、魏为主要诸侯国,它们不仅视自己为“中国”,而且互相承认对方为“中国”。

随着这些诸侯国领土的扩张,“中国”的范围越来越大。比如秦国灭了巴蜀,疆域扩大到现在的四川盆地,大量移民来到这里。巴蜀不仅成为秦国的一部分,而且还有来自秦国的移民,因此取得了与秦国同样的“中国”地位。

到战国末期,“中国”南至长江中下游,北至阴山、燕山山脉,西至龙山、四川盆地西缘。

秦汉时期,原来的诸侯国都被纳入一个统一国家的版图。从理论上讲,秦汉时期的疆域大部分可以算是“中国”。随着统一国家的形成、领土的扩大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扩大。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建立后,其主要统治区域可以称为“中国”。它统治的边远地区和超出其统治范围的地区是夷、戎、满,但它不是“中国”。

“中国”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范围也不是固定的,所以总是模糊不清,不确定。即使在中原王朝内部,人们也可以把偏远地区视为非“中国”。

“中国”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始终具有很强的民族意味,泛指汉(华夏)文化区。其他民族只有接受了汉文化,才会被吸收进汉族,他们的聚居区才算“中国”。

因此,“中国”不仅与地理概念不符,有时还与领土归属相矛盾。一方面,只要有大量汉族人居住在聚居区,或者汉族人的传统文化相当发达,即使是偏远地区也可以被视为“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非汉族也接受了汉族文化,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不仅这些人口会得到汉族人的认可,他们聚居的地方也可以被认可为“中国”的一部分。

所以广义的“中国”等于中原王朝,中原王朝的全部疆域都是“中国”。狭义上的“中国”,只能是汉族聚居区,或者是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文化区。

这两种标准同时并存,往往导致地区之间的“中国”之争,也导致处于分裂状态的政权之间的“中国”之争。因为只有“中国”是王朝法制的主人,它才有存在和统一其他政权的合法性。

西晋灭亡后,虽然东晋南朝被迫离开传统的中心地区,但他们都把自己当成西晋的合法继承者,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中国”,而北方政权只是一个异己的“卢梭”(一个扎头发的下贱人)。有什么资格被称为“中国”吗?

但北方政权以为灭了西晋,夺取了这个传统的“中国”地区,统治了这里的人民,成了“中国”的主人,当然也就成了“中国”。而东晋或南朝政权只是一个“岛上蛮族”,早已丧失了被称为“中国”的权利。

这种双方都觉得有理的“中国”之争,直到隋朝统一才得到解决。隋朝继承了北朝的法制,当然承认北朝是“中国”。但也不能否认南朝的“中国”地位,因为南朝已经纳入自己的版图,南朝的一些机构文物已经被隋朝所采纳。比如西晋传下来的宫廷音乐回到中原后,被隋文帝称为“华夏郑声”,取代了北朝发展起来的宫廷音乐。

所以隋朝给了双方平等的地位,南北都被承认为“中国”。继承北朝传统的唐朝也肯定了这一立场。初唐修前朝史时,《南史》和《北史》是分开编的,都列为正史。

北宋与辽朝、南宋与金朝之间也出现了类似的争论。有两个边界的元朝采取了与隋朝相同的方法,承认双方都是“中国”,并修订了《辽史》、《宋史》、《晋史》。

明朝以前,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对中国的了解有限,像《马可·波罗游记》这样全面介绍中国的书也只有几本,对中国中原王朝的称谓也不统一。但从明末开始,来中国的西方人普遍使用“中国”、“中国”、“中华帝国”、“中央帝国”等名称,而不是明清或明清。

虽然早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时,清朝提供的满文和拉丁文文本就宣称是“中国”,但很可能是由于西方传教士的翻译。而且尼布楚条约没有中文文本。在清朝统治者眼里,条约确定的边界只涉及满语发源地,所以只要有满文就够了。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在国际交往中被视为国家或清朝的代名词。但政府和人民的使用还是不规范,有时指整个清朝,有时仅指传统的“中国”,即内地十八省,但不包括蒙古、西藏、青海、新疆、东北、台湾。在西方著作中,清朝建立的省份常被称为中国或中国总部、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则被称为鞑靼、蒙古、西藏或新疆。

直到19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正式成为它的简称,成为国家的代名词。中国也有明确的地理范围——中华民国所属的全部领土。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的称谓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即使使用了“中国”或其同义词,也并不意味着它与当今中国的概念是一致的。

本文摘自:《古今变迁》(精装)

这本书是葛·先生的历史散文集。在此基础上,作者考察了古代王朝边界、都城和行政区划的形成和变化,探讨了地理和环境的演变,探讨了传统节日与文化传承、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思考了移民、文化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他从专业的角度,呈现了历史的沧桑和古今的变迁。

身份证:jzhpress

欢迎分享转载 →葛剑雄 葛剑雄:中国的形成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