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一时 永春旧街故事:三角街长盛不衰 五里街盛极一时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盛极一时 永春旧街故事:三角街长盛不衰 五里街盛极一时

发布时间:2020-08-25 01:59:47

  永春旧街到底有多少条?哪一条最早建?哪一条最繁荣?哪一条最有故事?哪一条影响最大?……人们众说纷纭,谁也给不出答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许港

  人们只知道,旧街有“海丝”起点、“商贾辐辏”的五里街,有贯通闽南、中、北的要道爱门街,有至今依旧能见其全貌的三角街,还有仅有片断却铺满扎实脚印的黄坂街、剧头铺街、丁字街、塘溪街,和那仅存记忆却曾经车水马龙的太平街……

冷清记忆 一都黄坂街

  一都镇“黄坂街”位于泉州、三明、龙岩三市交界,在营盘山脚下,至今已有280多年历史。

  黄坂街上的古道幽暗而深邃,全由精美的溪石铺成,两旁都是土木结构的两层房屋,其中有些房子还保留着清朝时的样子。夹道相连的店铺屋檐紧挨,站在巷子里,仰望那道狭长的天空,仿佛还能见到往日的熙熙攘攘。

  在这条约1公里长的古道上,曾经有政府机构“黄坂汛”、巡检司、盐管司,还有永春商会一都事务所、墟市、私塾、教堂等设施,足见古街旧时繁荣。

黄坂古街小巷

建国初期蓬壶三角街全景

  古街附近山上存有许多盘曲的“跑马路”,传说是古时一都与大田、安溪等县民众、商人来往的交通要道。

  清雍正十二年,为加强驻防,永春州在一都黄坂村设立“黄坂汛”。“黄坂汛”全称为“福建省陆路提标右厅驻防左营黄坂汛守府”,辖锦斗、曲斗二塘汛地防守。随着黄坂汛的设立,一些外来的官员、名士、商贾接踵而至,携眷定居或经商。他们在黄坂续建店铺且连缀成街道,时人称之为“黄坂街”。至此,原在东岳庙巡司衙的圩市也慢慢上迁至黄坂街。

塘溪街

  乾隆元年,永春知州杜昌丁建黄坂巡检司,驻弓兵18名,从另一侧面证明了它的重要性。

  “黄坂街上最有影响力的两家是吴尊清和王顺。”一都中心小学老师黄昌盛说,“吴尊清是个秀才,他曾经在黄坂街兴建溪尾楼,建铸鼎坊,产业很大。至今,一都还有‘黄坂、黄坂,吴家占半’的说法。至于王顺,他是安徽人,到一都当盐管司爷,同时经营生意,他成了街道上的‘示大’,负责调解民事纠纷,很有势力。”

上世纪50年代的三角街

  在民国初年,有传教士叶栋材来一都传教。他在吴家设教堂,吸收商人入会,做礼拜、听传道,并将私塾转化为育才学校,接收商人子弟入学。

  可惜,曾经繁荣的黄板街却因一场战火而慢慢消失了。“民国初年,安溪县达德的‘乌款’及大田县谢洋阿补两股地方势力发生冲突,在黄坂街燃起了战火,战事持续一个多月。”黄昌盛介绍,在战争中,殃及池鱼,黄坂街遭遇大火焚烧。后来,还是叶栋材出面调停方得平息,但黄坂街就此没了往昔的风采。

爱门街旧店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民生路

同字形街 下洋爱门街

  下洋爱门街,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街道系同字形,中间建有土楼和小公园,东西两边有小商店数间。每逢圩日,附近各地的土特产都在这里交易。”《永春县志》记载。街道以一座房子为中心,合围而建,东路进西路出,形如“同”字。

  这条街位于下洋镇涂山村的西北边陲,地处闽中往闽南驿路上,跨越大田、永春、德化三地。曾经,挑夫们用肩挑手提将闽南、闽中、闽北的各式物品,运经这里再送北上陆路或南下水路。逢圩日,这条街更是永春、大田、德化三地的大集市。山货、手工艺品甚至一些海产都会在这条闻名四方的街上汇集。人们常用“千商汇集”来形容它的繁荣。

昔日五里街

  爱门街中心是建筑面积足有一千平方米的爱吾庐,厚实的围墙内一幢方形砖柱、土墙、黑瓦、灰地板的两层小楼静立。而最让人惊诧的是它的二楼有四面回廊,宽阔且相通。老村支书涂奉德带记者环走,并介绍说:“该楼四面围墙外都有大约十米宽的街道。”初建时,这里有48间店铺,前后各8间,两旁各16间。“经营什么的都有,杂货、餐饮、客栈、赌场、烟馆等,应有尽有。”当地人涂炳章说,“往来的商旅都在这里休息。”

  当时的爱门街热闹到什么程度?《涂氏济阳族谱》之“爱文街市记”如此记载:天下大利必归商,陶朱、猗顿所以富甲四海。藏懋、荣志既置地方于安全,又欲民生皆富足,于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倡设开张爱文街市,以通商贾,以利民人,将来千商云集,万宝朝宗,于此可为民阜物丰之地矣。

  随着历史长河的冲刷,眼下只有前面和右边还各有2间旧店铺,其他的都已拆除或翻新。

五里街

长盛不衰 蓬壶三角街

  一个赶集的早晨,记者来到蓬壶三角街。在暖阳的照耀下,记者舒适地踱着步子。这里已看不到步履匆匆的忙碌身影,有的也只是闲庭信步的惬意。

  可谁又知道,这里曾经商贾云集,是连接永春及德化、大田、永安等地的商贸中心,享誉一方。在老一辈眼里,三角街几乎就代表蓬壶,是蓬壶作为晋江上游重要商贸集镇的标志。

  在三角街开了三十多年店铺的林老板说,以前,每逢1日、11日、21日的圩日,老街上就有许多流动的小摊,到处人山人海。如今,只留下温馨的记忆。从保存完好的拱门、廊柱上,依稀还可见当年米店、布店、药店、百货店、洋货店等的遗存,依稀可见弹棉、裁缝、酿造、制作小点的手艺人的身影。

  三角街因该街整体近乎三角形而得名,这里的建筑是我省唯一的叉形布局的骑楼式建筑群,被誉为“民国时代闽南地区集镇建筑中最科学而美观的杰作”。

  走在三角街中,环视四周,现存斑驳的房子均由石料、黄土、石灰、木材来建造,统一为三层骑楼式建筑,第三层有小阳台,高低适宜,店口避雨廊有方形砖柱支撑,门窗则随房主喜欢有中式、西洋式,这些中西融合的门窗,以及灰瓦白墙,拱门方柱,极富闽南特色。

  当地老人林先生介绍说,主街依地形和交通需要呈三叉形,三条街的出入口各通往一个方向,向南通往达埔镇的街道称为“蓬达路”,向东北通往苏坑镇的街道称为“蓬苏路”,向西北通往锦斗镇的街道称为“蓬锦路”。三条路口比街心稍高,寓含中库聚财之意。“它是福建省少见的至今保存完好的旧街建筑之一。”

丁字街

中西合璧 岵山塘溪古街

  走在岵山镇塘溪村长120米、宽7米的古街上,除了冷清还是冷清,虽然分立两旁建于80多年前的店铺依旧。它们大多为两层,土木结构,前后出水。每家店宽4米左右,高约4.5米,其中底层高2.7米,深15至17米不等。两侧设排水沟,水由西向东流入岵山溪。

  “塘溪街包括上下街,上街在清末民初就开始有店铺了。食杂店、药店、肉铺等十多间。”该镇侨联副主席陈耕爱说,“下街是1930年陈国辉规划建设的,有几十家店集中在这里。”眼下可见的,就属下街。

  古街按照闽南特色街道布局而建,因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已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古街也有了中西结合的特色。古街两边建筑有着闽南传统古厝的红砖和飞檐,但已不像传统古大厝那样明显,一层廊柱和二层阳台栅栏则采用西式的建筑风格,雕饰精美,样式独到,是那个时期的典型写照和文化标示。当时古街建筑第一层基本上用做店面和生活空间,第二层则为卧室。岵山人在此经营一些小本生意。民国时,国民党也曾在这设有国保队;抗美援朝时期,大部队也在此修整驻防过。

店家后

长不过魂萦梦牵 五里街

  说起五里街,现在多指五里街镇,它是一个行政区划。而往昔的五里街是一段商贾云集的繁华古街,是闯荡四海的永春人魂萦梦牵的记忆。是的,已近百岁的它已经老了,老得齿牙松动,老得孤寂沉默,只有沿街的两列骑楼依旧骄傲。

三角街

十字街

  百年来,五里街承担着周边的德化、大田、永安、三明、尤溪、漳平的山货与厦门、泉州、晋江等地海货的交换重任。据悉,当时的山货通过人工肩挑到五里街,再用木船运至泉州乃至海外去销售;盐、海产品、布匹等货物通过“溪舟船”拉运五里街再转挑到周边内地出售。抗日战争期间,沿海遭受日本人封锁,厦门和泉州不少机关、学校,内迁至永春、德化、大田。五里街一跃而为商业流通重镇,土特产、布匹批发商行应运而生,当时的中国、中央、交通、农民银行及福建省银行、集友银行、永春县银行都在这里设立分支机构,贸易盛极一时。还有“华德布行”,专做布生意;“金饰店”,出售各式各样的金银装饰品;还有杂货店“福源号”、批发海产杂货的“金全裕”,专营纱布的“可联行”。

  随着这些生意往来,永春商人渐渐遍布世界各地,下南洋的尤其多。“‘无永不开市’在马来西亚各埠流传很广。”很多返乡的南洋华侨这样说。

欢迎分享转载 →盛极一时 永春旧街故事:三角街长盛不衰 五里街盛极一时

Copyright © 2002-2020 鲁旭娱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30号-1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